人文美景 徽梦绩溪 文 | 汪福琪 http://xtzj./zhuangji.html?bd_vid=11451537974314362621 转载自投资绩溪,特此致谢 ▾ 正文 ▾ 南观,又名南川。面对唐金山,背临登源河,因古有南观庵和村东有一条自南向北而流的小溪而得名。原属瀛洲乡汪村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为汪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唐金山有登源汪氏始祖南朝汪司马(名叔举)和唐朝越国公汪华父母的坟冢。 清嘉庆《绩溪县志·古迹》记载:“唐金山周如邑城,山中有一水洞,清泉甘洌,喝此水不仅清凉解暑,还能疗治痢疾,可谓神乎。更有山岗横亘,自然形成'登源锁钥’之势,是徽杭古道必经之地,亦为绩溪古代名胜之一。 南观虽小,形胜驰名,因而也就应合了古人常用的那句话——钟灵毓秀,从而成为汪氏家族世居之地。建国前,南观村仅二十五、六户人家,一百一十余人口,但在郎溪、江苏、溧阳、定埠一带经商开设店号有八、九家(不包括分店),村中几乎家家有从商人员。 这些店号大部分在清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创建,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发展为鼎盛时期。抗日战争期间,因日本鬼子入侵,许多店铺遭日寇飞机轰炸,损失惨重,曾一度停业,抗战胜利后,又凑资重新开业,直至建国后的公私合营,一些店铺还保留了老店的字号。 抗日战争前,南观村人外出经营,在郎溪和江苏溧阳等地开设的店铺商号主要有: 汪怡泰号,店址郎溪县城老街,经营酱醋、糕点,老板汪灶德。其子汪家兴(汪国祥)、汪家驹(汪千里);孙汪齐珍、汪齐欧;曾孙辈有汪福渊、汪福云、汪福雨、汪依江。 抗战胜利后,由汪家兴(汪国祥)当老板,直到建国后的公私合营。 汪怡和号,店址郎溪县城老街。经营粮食、糟枋、南北杂货,老板汪灶谦(行名汪顺钧)。其子有汪家华、汪家顺、汪家昌等五人;孙汪齐彤、汪齐彪(金庭)、汪齐健、汪微等;曾孙辈有汪福利、汪福康、汪福永、汪福春等。 汪怡成号,店址郎溪县城老街,经营粮、油、南北杂货,老板汪顺鑑。其子汪家骐(汪志南)、汪家禄(汪志仲);孙汪齐球、汪齐瑄、汪有朋;曾孙辈有汪福龙、汪福虎、汪福辉等。 汪怡盛、汪怡新号,店址郎溪县城老街,经营砻坊、磨坊、粮行、南北杂货,老板汪顺和。其子汪积修、汪善生、汪善托、汪善安等七人;孙有汪吉根、汪齐钊、汪灶许等十余人;曾孙辈有汪建溪、汪建云、汪建兴、汪华明、汪跃进等多人。 汪德隆号,店址江苏溧阳;汪德源号,店址郎溪县梅渚。经营酱醋、糟坊、酒坊、南北杂货,老板汪顺钦(汪老永)、汪顺海兄弟二人。其子汪家祥(汪瑞伯)、汪家明、汪善祥、汪善祚四人;孙有汪齐贤(处伦)、汪齐礼(友伦)、汪齐云(焕伦)、汪齐之(宏伦)、汪齐艾等十人;曾孙辈有汪福淳、汪福济、汪密、汪璜、汪福绥、汪光辉等多人。 元丰号,店址江苏定埠,经营酱醋、南北杂货,老板汪顺韩。其子汪观志,孙汪善兴、汪善齐;曾孙辈有汪福林、汪福宣等。 郎溪,古称建平,粮丰物茂,是处鱼米之乡。南观村的徽商看准了这里的商机,在这里开拓市场,演绎着“无徽不成镇,无绩不成街”的辉煌历史。南观村人在这里开设的店号,经营项目主要是六坊、一行、一店,即砻坊、磨坊、酱坊、油坊、糟坊、糕坊、粮行和南北杂货店。 这些经营项目,是针对郎溪的物产而开设的,既有商机,又适应郎溪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店号的规模越做越大,许多老板还在郎溪的乡下涛城、十字铺、飞里、东夏等地开设分号,扩大经营网点。这些店号里的伙计和学徒大多是绩溪人,连郎溪老街上的本地人也会讲绩溪话,故在建国前,有郎溪街上通用绩溪话之说。 南观村的徽商在郎溪、江苏溧阳一带经商的老板,不仅同姓、同宗,而且许多是本家兄弟、叔侄关系,大都为顺字辈和家字辈(汪氏南观辈份排行为国、正、天、行、顺,家、齐、福、自、生),为汪氏八十四、八十五世祖,他们店号名称相连,相互提携,团结一致,还相互参股,共同筹措资金。这种做法,不仅避免了市场上尔虞我诈的恶性竞争,而且有利于行业统一,价市平衡,市场稳定。 在管理上,店号采用经理制,即设管事、管帐各一名,主持日常事务。老板闲时回乡,忙时到店,上店堂帮忙营业,下作坊和师傅一起干活,许多老板原来就是做师傅或站柜台当先生出身,有一门技术或业务精通,故治店有方,生财有道。 南观曾被人称为富裕村,这是因为南观家家都有传统的宽敞、华美的住宅惹人注目的缘故。老一辈人说,南观山多地少,汪氏人丁兴旺,生活无以自足,因而外出经商,谋取生计。 诚如众多徽商一样,南观汪氏商贾勤劳聪慧,节俭务实,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积累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富甲一方。他们携带巨资回到乡里,广营宅第,显耀门庭, 并且富裕不忘行善,出资修桥铺路,在登源一带享有较高的声誉。 南观村经商首富是汪老允,排行名汪顺钦。其父辈在郎溪经商,上世纪初,汪老允继任老板后在江苏溧阳开设汪德隆号酱坊,兼设糕坊、南北杂货店,另在江苏定埠、张渚设分号,鼎盛时期,生意(商业网点)一直做到江苏镇江、无锡、南通,还在上海开过茶馆,茶馆停业后,曾将两只红木方桌运回家乡摆设在堂前(客厅),现有一只红木方桌仍保留在老屋中。 汪老允经商致富后曾在南观村建造一处豪宅,他的住宅建于清光绪年间,纤巧华丽,文气十足,由三幢主房屋组成,还有私塾蒙馆、磨碓房、水厅、阳台、花坛、水池,凸显出晚清徽派民居典型的建筑特征。 房屋建筑在村中自东向西排列,设巷安门,自成一统,形成足不出户,万物皆有的封闭式的生活空间,号称“石鼓里”。 房的东向有一圆门,水磨青砖净缝砌筑,是该宅的入口。圆门内是一门厅,砖木结构,面阔、进深各一间,西向檐部,饰以木雕挂落。穿过门厅便到了主楼前的庭院。庭院狭长,面阔10米,进深丈许,其南向有一影壁,一字形排开,其中部以水磨青砖饰一书卷式砖雕画面正对主楼,内容为“松鹤延年”。 影壁上部是砖雕人物故事通景图,细腻华贵。“文革”期间,砖雕画面以红泥涂抹,刷上白灰,并书以领袖语录,躲过劫难,完好无损。 据说,汪老允本人文化不高,平生滚打在商海贾市之中,尝够了没有文化的苦头。他寄希望于子孙能够认真读书,步入学林,于是就建造了这座书房。书房不大,三开间,一进深,明间后向开有一方天井,仅一米二方,真有洞烛窥书之情,足见汪老允用心良苦,求文心切。 汪老允曾资助其外甥程颖之(改革开放后第一届安徽省政协委员)就读民国万安学堂、南京的金陵大学留美预备生,成为在国内外解析几何、代数等领域卓有成就的大学教授。 汪宅房屋建造时,高薪聘请徽州名匠,精雕细刻砖、木、石,极尽雕、镂、镌、刻技艺,历时十载,始得完工,留下了不少砖、木、石雕珍品,从而为我们今天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整座堂屋古朴雅致,文气十足,古典文化的艺术魅力在这里得以较好的体现, 为研究晚清徽州社会状况提供了实物标本。 现在,汪氏住宅被安徽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专家认为目前南观村是古徽州地区明清建筑保留基本完整的古村落之一。 1926年,汪老允以南观村名义,独资举办“花朝会”,当“斋官”,主持祭祀越国公汪华。这届花朝会是绩溪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届盛会,自农历正月十八日起至二月二十五日止,历时月余,规模宏大,隆重异常,耗资巨额。汪老允为人慷慨好客,花朝会期间,不论亲戚朋友、乡邻远客,熟悉与否,一律免费供餐,远客还留住宿。供餐开桌吃饭,六大碗菜肴,荤素齐全,误餐随到随吃,其中每人一份米粉蒸肉是不会少的,连过路要饭的也不例外。 汪老允讲究徽菜烹饪技艺,精选花朝会上供奉汪公菩萨的祭品,其中108大碗徽式菜肴由名厨制作,还有各式面点、果蔬,无不精美绝伦,开民间“赛琼碗”之先河。汪老允对京剧艺术情有独钟,花朝会期间聘请本县伏岭下“舞犭回班”和休宁“新阳春”老徽班,在村中唱对台戏,演出《火烧连营》、《长坂坡》、《八阵图》等18个京徽剧节目,轰动整个徽州。汪老允特别喜欢“舞犭回班”的小演员,十岁以下儿童一律用轿接送,花朝会结束还发赏银,赠送衣服、四色果品厚礼,于是伏岭下“舞犭回班”名声大振,享誉全县,京剧从此风行绩溪。 汪怡泰号酱园,自汪国祥(排行名汪家兴)继任老板后,生意兴隆,其胞弟汪千里(排行名汪家驹)在南观村主持修建汪氏支祠,筑路开塘,做了不少公益事业。 抗日战争胜利后,汪怡泰号重新集资开业,直到建国后的公私合营,与万康酱园合并为“万怡酱醋厂”,厂址设在汪怡泰酱园,万康酱园改建成县百货公司,老板汪国祥任副厂长,还当选郎溪县政协委员。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万怡酱醋厂又改为郎溪县蔬菜公司。笔者之父曾任汪怡泰酱醋园的管帐、管事之职。笔者于1963年到郎溪,见过万怡酱醋厂的石库门面,并在老店堂的楼上住过。此时,酱醋厂的规模亦很大,店堂后院摆有大酱缸数十只。还有一处糕点作坊,制作徽式糕点“玫瑰酥”、“云片糕”及饼干、糖果,享誉郎溪。制醋车间还生产少量黄酒,酒香浓郁,酒味醇厚。 笔者祖辈亦在郎溪经商,曾祖父汪顺富在郎溪凌笪开设“汪德泰”号,经营酱醋、粮油和南北杂货,还在梅渚和江苏的溧阳、张渚设有分号。曾祖父捐过官衔,戴过清朝的红顶帽子,家中备有轿子的骡马。曾祖父还为笔者的祖父辈三兄弟,分别在南观、汪村、梧村盖了三幢房屋,在南观的主房屋东侧,还盖了一幢没楼上的官厅,专事接待贵客之用。抗日战争期间,汪德泰号店铺遭日寇飞机轰炸,笔者的祖父汪益宁(排行名汪家泰)被炸伤,不久便去世。此后一蹶不振,家道中落。 建国后,由于户籍政策和粮油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徽州人失去了外出经商的机会,南观村的徽商后代,在家乡勤耕重读。自1949年以来,南观村这个不足120人口的小山村,已走出15名本科大学生,7名中专、大专毕业生。 现在,南观村外出打工求学的人越来越多,受教育的水平也越来越高,新一代徽商正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