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将过去的2018年,心脏电生理领域尤其是心房纤颤治疗领域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际上公布了一系列重要临床试验结果及全新的指南/共识,一些全新的药物及植入器械也逐步应用于临床,受365医学服务传播平台的邀请,我荣幸地对其中对一些热点信息进行总结和介绍。 一、房颤发生的不常见危险因素及特殊人群房颤发生危险因素 1.认识FT4过度应用及阿片类药物滥用等不常见房颤危险因素
二、房颤导管消融与药物治疗临床疗效对比 1.早期心衰患者导管房颤消融治疗获益巨大
在今年5月HRS上广受电生理界瞩目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开放性研究——CABANA试验公布了最初的结果,来自北美、欧洲、东亚和澳大利亚的总计2,204例房颤患者(≥65岁或<65岁但合并至少一项卒中危险因素)被随机分组分别接受导管消融(1,108例)或者节律/室率药物控制(1,096例)治疗。由于患者招募进展缓慢且死亡人数低于预期,CABANA研究者在试验中段放弃了以总死亡率作为主要终点的初衷,并转而选择包括全因死亡、致残性卒中、严重出血或心脏骤停在内的复合终点,继而该研究的目标入选人数也从3,000人减至2,200人。该研究根据“意向治疗(intention-to-treat, ITT)原则”对主要终点进行分析,这意味着入选患者无论是否在试验过程中跨越进入另一组,两组中患者都按照初始随机化结果进行分类,这种分析是保证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的唯一方法。
三、房颤抗凝治疗 1、《2018EHRA房颤患者NOACs应用实践指南》在3月EHRA上发布。
四、外科心耳切除对合并房颤病史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Yao教授领导的团队对2009-2017年美国OptumLabs DataWarehouse数据库中超过75,000例接受CABG或瓣膜置换手术患者进行了分析,筛选出4,295例术中切除左心耳患者(75%既往合并房颤发作史),并匹配了4,295例未接受外科心耳封堵的患者进行队列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外科心耳封堵可以使整体人群的卒中和死亡率分别下降27%和29%;且既往合并房颤发作史的患者获益更为显著(卒中HR 0.68;死亡HR 0.67)。
五、心电筛查/穿戴式心电记录程序对于无症状房颤检出及患者预后的影响 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在2018年8月发布报告称目前尚缺乏足够的证据证明在无症状人群中进行房颤心电筛查具有临床意义。该报告汇总了相关17项研究(总计约135,300人),所有研究均未评价心电筛查对相关人群临床预后的影响。尽管房颤发生与卒中/血栓栓塞事件密切相关,但目前并不清楚心电图系统筛查是否可以减低相关事件的风险;况且与脉搏触诊相比,心电筛查发现房颤的优势其实并不明显。此外2017年12月至今FDA批准了Kardia Mobile和Apple iWatch4等应用于家庭或者院内作为辅助心律监测之用,目前并不清楚相关设备在症状性和非症状性房颤患者中的检出率及准确率,对于相关技术未来的应用前景我们仍将拭目以待。 专家简介 北心脏中心主任及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协和医科大学及四川大学)。 兼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心力衰竭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组组长;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心血管分会常务委员;国家级医疗课题及成果奖评审专家;中国老年保健研究学会副会长。担任《中国介入心脏病杂志》副主编;《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及《中华心律失常杂志》编委等。 1982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系;1988年在首都医科大学获得心血管硕士学位。1991年-1994年及1997年-1998年先后二次共四年分别在澳大利亚心内科从事临床及研究工作。从事临床及心血管专业30多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在老年心血管疾病、医疗保健及心律失常的诊断及介入治疗领域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目前个人手术4000多例。获中国医师奖(2012)及其它奖10多项。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医疗保健任务,获突出贡献者奖(2016),是专家组成员。 主编《心脏病药物治疗学》、《心脏急诊》、《中国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等心血管病专著5部;主译、副主编及参加编写心血管专著20余部。国内外共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 主持国家“863“,“十一五”及十二五等重大专项课题多项。曾牵头国际多中心试验“心衰患者指南推荐药物依从性的国际调查--QUALIFY”(中国区负责人)。主持制定行业指南《2014中国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中国感染性心内膜炎专家共识》,参与全国高等院校8年制医学专业教材编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