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ESC 2016】刘少稳、姚焰教授点评2016年ESC房颤管理指南

 曹娥江 2016-08-28



8月27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2016年会首日,《欧洲心脏杂志》在线发表了2016年欧洲房颤管理指南。这是时隔4年之后ESC对2012年房颤管理指南的全面更新。在新指南发表后,“心在线”特别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刘少稳教授,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姚焰教授,请刘教授和姚教授对最新指南中的一些内容进行点评。


刘少稳教授:指南更新更多体现在一些理念和细节上

刘教授在采访中表示,这版指南的更新更多体现在一些理念和细节上,将房颤患者的管理向前移,强调早发现,对特殊人群及时合理地筛查,对高危患者及早开始抗凝治疗,对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推荐更加优先。


在其他治疗上同样如此,新指南对房颤合并不同疾病的治疗原则进行了讨论。在房颤导管消融和外科手术章节,对在不同情况下应该如何处理进行了推荐。新指南也讨论了联合或杂交治疗,包括药物与消融及起搏治疗的联合治疗。


指南也第一次提到,因房颤和房速等引起或相关的心动过缓,应积极治疗房颤和房速,而不是首选起搏治疗。另外,对左心耳封堵治疗仍是IIb类推荐,B级证据,但对左心耳封堵术后应如何管理,没有讨论。对外科左心耳干预后的卒中高危患者,仍建议继续抗凝治疗。


此外,新指南对房颤的临床症状分级也进行了细化,原来只分四级,新指南又把II级细分为IIa级和IIb级。在房颤的分类中增加了临床分类,即与器质性心脏病相关的房颤、触发灶性房颤、多基因相关性房颤、瓣膜病房颤和单基因相关房颤等。也对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进行了量化,据此也强调了房颤的预防,如控制体重和血压等。


刘教授指出,指南撰写小组涵盖了与房颤相关的各领域专家,如临床心血管病和心律失常方面的专家,以及心外科、神经内科专家,还包括护理方面的专家。新指南强调在房颤的管理中应多学科合作,治疗方案的制定应与患者充分讨论。


姚焰:关注新型口服抗凝药、内外科联合治疗

姚焰教授认为,ESC刚刚发布的房颤管理指南,有以下两点比较值得注意。


首先是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的应用得到高度肯定,而成为一线治疗方案。新指南认为,NOACs在预防缺血性卒中方面与华法林旗鼓相当,甚至可能略胜一筹,并且颅内出血与死亡风险更低。而华法林的优势适应证基本上只剩下机械瓣置换术后患者,相信会让更多医生在给卒中高危的房颤患者使用NOACs时更加心安理得。


但是,考虑到国内目前获批临床使用的NOACs均来自欧洲厂家,以及高昂的价格,其潜在的社会经济负担以及相应医保政策的制约,也不得不考虑。


第二,在导管消融方面,对于预期难度较高的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和复杂病例,新指南倡导药物、导管消融以及外科手术综合考量、联合应用,这应该是未来的方向。事实上,这还涉及到左心耳封堵的问题。


然而,目前在我国,由于学科划分、医院运营管理等因素,极大地限制了内外科甚至内科不同分组之间对房颤的联合治疗,甚至存在出于科室经济利益考量、而彼此争夺患者的现象,值得警惕。欧洲部分中心在内外科联合治疗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与外科郑哲主任团队近年也实现了事实上的内外科联合治疗模式,希望未来能够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模式。



专家简介
刘少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心脏病急救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心血管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对各种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深入的研究,在复杂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对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曾主持1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所主持和参与的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4项。发表学术论文240余篇,包括SCI论文50余篇,在国内外十余个学会任职,包括欧洲心脏病学会会员(FESC)、美国心律学会会员(FHRS),并担任多个杂志的编委。



专家简介
姚焰教授,现任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副主任及二病区主任,获国家“百千万人才”和“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家”称号。导管消融量高居国际首位,因在房颤、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室速、Brugada综合征、血管迷走性晕厥、全三维电生理模式等领域的创新性成就而享有较大国际影响,迄今已应邀在欧美亚太十余国讲学及手术演示,接受各国来华学习专家近百名。




心在线 专业平台专家打造
 编辑 王雪萍   ┆美编 柴明霞┆制版 郭文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