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来都不看书画展,我怎么给你讲书画的好坏? 中南大学 向彬 昨晚,一个朋友给我发视频,晒晒他朋友家的豪宅,从视频中可以看出,房子很大,有可能是别墅,室内高大威武,装修也很豪华,大型的水晶灯以及昂贵的实木家具充满了每个房间,说是专门请了省城的装修公司设计并装修,估计也花了不少银子,可以看出,这主人应该不差钱。但视频中的一个瞬间让我有所感叹:这主人真的只是一个暴发户。为啥?客厅主墙上挂了一件品位低俗的《家和万事兴》。低俗并不是说“家和万事兴”的内容低俗,“家和”是我国“家文化”最基本而又最核心的内涵,这内容没问题,而且“家和”才能“万事兴”,这的确是真理,只是那书法真的难以入眼。如果我没猜错,估计还是一件十字绣之类的工艺品,这样的作品显然与豪宅的装修根本不配。我很纳闷:“为什么不差钱的主,舍不得买两件高品位的书画作品装点门面呢?”在我看来,不管家装如何,只要家里挂了几件品位高雅的书画作品,我真的不敢轻视主人,不管他本身的修为如何,从他家所挂的作品就可以判断,这户人家不是低俗之人! 我曾经在一个朋友家看到一件上世纪五六十年的湘绣作品,那绣工绝对是高水平,但是那画作真的很差,构图和气韵都不符合审美要求。我没有说主人不应该挂这样的工艺品,只是轻轻说了一句:“如果这画作要是名家精品,再用精湛的湘绣绣成,挂在家里绝对是很有品位的。”可惜主人看不出画作的不和谐,更没法跟他谈及画作里面的风水。很多朋友说,现在家里来的客人很少,挂不挂书画作品,挂什么样的书画作品不是很重要,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家里挂书画作品好像是给客人看的。其实,家是自己的,家里挂有品位的书画作品是为了陶冶自己,不是为了炫耀。试问,家里摆红木家具难道只是为了炫富?,如果炫富,那应该雇辆卡车每天把自家的红木家具拉上街去溜一圈,并要边溜边喊:“朋友们看看,我搬了新家,买套这家具行么?”这才是给别人炫富。很多人可能不清楚,家里摆上高端红木家具,尤其是做工精湛的红木家具,更重要的是提升生活品位,每天看看这些有品位的红木家具本身就是一种审美享受,同时也是一种财富积累,因为这样的家具在有生之年是用不坏的,而且只会升值。同样的道理,品位高雅的书画作品不仅仅家装的必需品,也不仅仅能够提升家文化的内涵和审美格调,同时也是可以升值的财富积累。但作品一定要好好装裱,最好装成玻璃框,这样保存的时间会更加长久,真正好的书画作品都具有升值空间,但低俗的书画作品就没有任何收藏价值了。 因此,一个人提升书画审美水平是非常重要的,综合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境界才是真正的富有,而不是家里那一大堆家具,尤其不是那所谓的真皮沙发。五百年的红木家具现在还好好的,而且非常昂贵,见过五年前的真皮沙发吗?因为真皮根本就没法保留这么久。所以,再好的车,买回来就跌价,如果不开,放在车库就没有任何价值,只能一天天地变成破铜烂铁,不要炫耀这个;家里收藏了名家的珍品,可以偶尔晒晒,这不仅仅是财富,更是一种艺术身份;出版了真正的学术著作或文学作品,这样要经常晒晒,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财富,这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产,更是作者的文化身份;创作出了好的书画作品,也要拿出来晒晒,再好的艺术品,如果没有欣赏者,艺术创作的过程就不完整,因为“艺术家——作品——欣赏者“才是一个完整的艺术过程,缺一不可! 很多人从来不看书画展,但经常跟我说希望提升书画的审美能力。书画审美是在不断欣赏经典作品中提升的,不看古今中外的经典书画作品,我怎么给你提升审美能力?不要用“看不懂”敷衍自己,更不能用轻轻一句“我不懂艺术”错过一生,在我看来,一个不懂艺术的人是最可悲的!吃得再好,也只有两种功能,长身体(长高或者长胖)和变成“排泄物”,但如果把吃当作一种文化,甚至提升到艺术层面,就有第三种功能,陶冶和愉悦内心。这方面,古人比我们今天吃喝的境界高多了。苏东坡曾经因为他老婆藏的一坛酒和一条貌似松江之鲈的巨口细鳞鱼,在一条小船上和朋友吃了个夜宵,写出了《后赤壁赋》;1076年的八月十五晚上,那时的东坡,在密州做太守,晚上喝了一杯小酒,因想念弟弟子由,结果写出了“千里共婵娟”的千古名词;王羲之他老人家更厉害,永和九年(353)的三月初三,看到天气很好,就邀了包括他儿子们在内的四十一个人在绍兴山脚下的小水沟旁边喝酒,非得弄个“曲水流觞”的游戏,结果好几个人因为没有写出诗而罚了酒,他的小儿子王献之也因为没写出诗罚了几杯,醉没醉要看他酒量了,唐代的柳公权非常羡慕这样的兰亭雅集,专门抽时间把这些兰亭诗抄了一遍,共有37首诗和诗序,王羲之在这次小水沟旁边喝酒可谓大展才华,不仅写出了“适我无非新时“的兰亭诗句,更是留下了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我们今天喝酒,除了偶尔把人灌醉,当场写诗的估计不多了,至于要写出个《兰亭序》这样的好作品,那就更不用想了,不在酒杯下面压一叠人民币“奖赏”喝完那杯酒的人就已经很有境界了;古人喝茶,不在于喝了多少,而在于跟谁喝,更在于怎么喝,因此才有茶文化,如果只是解渴,白开水比茶更直接。由此可见,真是有涵养的文化人,即便是吃吃喝喝,也要吃出品位,喝出境界,这才是生活的意义。 很多人明明知道,缺少艺术的熏陶,人生如同白开水,索然无味。但是,身边的书画展,就是不进去溜一圈看一眼,这些展览从来跟他没有任何关系!非常奇怪的是,很多自己不喜欢艺术的家长居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学艺术,因为这些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也在学,这是“不能输给别人家的孩子”这观念在作怪呢。要孩子学艺术是好的,要他考级和比赛就少来点,学艺术是陶冶性情和提升审美能力,不是为了考级和获奖,更不要用这种方式去激励孩子学艺术,真正的艺术修为不需要这方面的激励。孩子真心喜欢艺术,能够自觉地学习艺术,更能够陶醉在艺术里面,这就是最大的激励,如果将来能够创作出具有高雅品位的艺术作品,这就是艺术的成功!但如果孩子不喜欢艺术,而且是真的不喜欢,就不要勉强,让他自己慢慢发现艺术的魅力;尤其是孩子没有艺术天分,更不要逼孩子学艺术而走专业发展的道路,如果学艺术只是为了拿到考学的入场券,最好不要学艺术,古今中外所有的艺术大家都是发在内心酷爱艺术才会成功的,不是考级、获奖、考学所能实现的!学习艺术更多的是审美教育,是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境界的教育,而不要局限于艺术技能的培养。目前的艺术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太专注于技能传授,而忽略了审美教育和文化传承,所以当前的艺术教育非常功利。社会不需要太多的艺术创作家,但需要更多的艺术鉴赏者,提升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水平是每个人的文化层次所需,但没有必要去成为一个艺术创作者,真正的艺术创作者是需要天分的,更需要付出毕生的精力去打拼,这种毅力不是所有人能够做到的。 最后想说一句,不要轻易开口跟书画家索要作品,除非你已经准备好了购买作品的银子。我曾经和一位专业的声乐教授吃饭,饭前说了一句:“给我们唱一首吧!”他用非常鄙视的眼光看了我一眼,没说话也没唱,我明白那眼神:“一个吃饭的场所值得我开唱?一个懂艺术的教授居然也如此轻率地提这种要求?”那眼神时常闪耀在我的眼前,自那以后,无论是什么场合,我都不会对所有艺术家提任何要求,除非他自己愿意唱一段,或者写几笔,因为艺术非常需要尊重!遇到好的书画展,只要有时间,一定要看一眼,看不懂就不要轻易评论,不管自己喜欢还是不喜欢;看到自己喜欢的作品展,动动手指分享一下,这不仅仅是对艺术的肯定和对艺术家的鼓励,更是在做推广艺术的功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