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最远打到了何处,是如今哪个地方? ![]() 南中地区又称西南夷,其地包括蜀汉的越巂(今四川西昌)、永昌(今云南保山)、益州(今云南晋宁)、牂牁(贵州福泉)四郡,其地大约包括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一带。蜀汉时属益州管辖,因益州的统治中心在巴、蜀地区,南中地区在巴蜀南部,所以习惯上称其为“南中”。这片广袤的地区群山连绵,沟豁纵横,森林密布,地理不便,被汉人视为“烟瘴之地”,自古就是叟、青羌、獠、濮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55年),建宁(今云南曲靖)太守雍闿,勾结蛮王高定、孟获举兵造反,附近郡县纷纷响应或降附,叛军聚众围攻永昌郡(云南保山)。 ![]() 彼时诸葛亮正在筹划第一次北伐曹魏,千头万绪,诸事繁杂。诸葛亮见南中不稳,后院起火,为了蜀国的安危,为了消除心腹之患,为了能心无旁骛地北伐中原,他决定亲自率大军南征,以平南中之乱。 据《三国志》记载,蜀汉南征大军约十万人(包括后勤人员在内),兵分三路,大举南下进军蛮方。经过艰苦行军,顽强作战,诸葛亮采用马谡提出的攻心战略,相继攻灭了率先叛乱的高定、雍闿,终于收复了失地。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剿抚并用,以抚为主,七擒七纵在南中很有威望的蛮王孟获,使他心服口服,保证今后永不反蜀。 ![]() 具体经过大体是这样的:蜀汉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备病死白帝城后,牂牁郡太守朱褒、益州郡的豪族大姓雍闿、越巂郡叟族豪酋高定纷纷举兵叛乱。后来,雍闿等人用阴计裹挟南中各族卷入了反蜀的叛乱。叛军攻城略地,声势愈发浩大,气焰愈发嚣张。 因与东吴交战致败,蜀国的实力大受削弱,经过一年多的内部整饬,“闭关息民”,休养士卒,恢复经济后,诸葛亮一面派出使者,重新恢复了因刘备伐吴而破裂的吴蜀联盟,恰值这时魏王曹丕率大军讨伐东吴,魏吴鏖战,无暇西顾,蜀汉只要严饬将领扼守住永安、汉中等关隘,即可无东顾及北顾之忧。诸葛亮认为机不可失,立即上表后主刘禅,决计亲率大军南征。建兴三年(225年)三月,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南征平叛。 ![]() 出师前,诸葛亮采纳部属马谡的建议,确定了以抚为主、武力威慑为辅的攻心战略。七月,诸葛亮由越巂(西昌)进入南中,派大将马忠率领东路军攻击牂牁,一举歼灭了朱褒的叛乱势力;派大将李恢率中路军出平夷(今贵州毕节)直扑益州(云南晋宁)。 ![]() 随后,诸葛亮亲率蜀军主力也进入益州。这时叛乱主谋雍闿已被叟族叛酋高定的部将击杀,叛军推蛮王孟获代雍闿为统帅,他收集雍闿的残部与蜀军对抗。孟获在南中各少数民族中甚有威望,所以诸葛亮根据自己战前的既定方针,决定生擒孟获,令他输得心服口服。八月,蜀军凭武力优势,以及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在与孟获联军的交战中,一举击溃之,果然俘虏了孟获。 经过七擒七纵(七次生擒又七次释放),孟获终于心服口服,表示终身不再反叛蜀国。 ![]() 诸葛亮平定南中时“七擒孟获”的事迹,《华阳国志南中志》、《汉晋春秋》、《资治通鉴》等文献均有记载。《华阳国志》记载:“......凡七掳七赦,获等心服,夷汉亦是反善。亮复问获,获对曰:‘明公天威也,边民长不为恶矣’”!建兴三年(225年)秋,诸葛亮与李恢、马忠三路南征大军会师于滇池(今云南晋宁、昆明一带),胜利结束了南征平叛的战事。 ![]() 诸葛亮抵达滇池后,封孟获等渠帅仍留在当地为官。孟获等人做了蜀汉有实权的官员,终其一生,果然再无反叛。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中,不但一举解除了蜀汉的南顾之忧,稳定了后院,而且从南中地区征发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充实了蜀汉的财力,从而可以专注于北伐中原,全力北进秦陇、关中了。 那么,诸葛亮南征最远打到了什么地方?按史料记载,蜀国南征大军中的中路军——由李恢率领的部队打得最远,他最先打到滇池,并“南至盘江”,按图索骥,蜀国中路军大约打到了今天云南省的晋宁、玉溪一带。 ![]() 谢谢你颜值这么高还来看小编的文章,如果觉得本文有帮助的话,请劳烦为小编点赞及转发,以示鼓励,如果觉得意见不足,欢迎大家发表评论。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