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记|《病理生理学》伤寒

 秦岭之尖 2019-02-14

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变特征是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巨噬细胞反应性增生,以回肠末段淋巴组织的病变最为突出。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持续性高热、神智淡漠、相对缓脉、脾肿大、皮肤玫瑰疹及血中白细胞减少等。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伤寒杆菌:胆汁培养基生长较好(胆汁内脂类、色氨酸)

     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

     伤寒杆菌的致病性:

     抗原性—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表面Vi抗原,肥大氏反应(血清凝集素反应)

     内毒素:菌体裂解产生,引起心肌、骨骼肌细胞变性坏死

             刺激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使患者出现缓脉和重脉

(二)发病机制:病程经过4~6周(自然发展过程);潜伏期:10

(三)病理变化

1、伤寒病的基本病变

     以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反应性增生为特点,形成以伤寒肉芽肿为特征的急性增生性炎症。

     伤寒细胞:吞噬了伤寒杆菌、淋巴细胞、红细胞、细胞碎片的巨噬细胞

     伤寒小结(或伤寒肉芽肿):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形成的局限性增生性炎症。

2、肠道病变:肠伤寒

部位:回肠下段的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

1)髓样肿胀期,发病后一周

     淋巴组织肿胀、突出于粘膜表面,呈脑回状。

2)坏死期:发病后第二周

     淋巴组织内多灶坏死,原因:缺血,变态反应

(3)溃疡期:坏死脱落,溃疡形成,溃疡长轴与肠管长轴平行溃疡可深及肌层,引起穿孔,累及动脉,严重出血

4)愈合期:发病后第四周

      肉芽组织增生,上皮修复,淋巴组织再生,形成圆形和纵形瘢痕。

粪便培养在病程第二周—第五周均为阳性  

3、其它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器官

     肠系膜淋巴结、脾、肝、骨髓等,形成伤寒肉芽肿和坏死。

4、其它器官

     1)胆囊:临床痊愈后,胆汁中仍可有细菌,可终生带菌

     2)心脏:中毒性心肌炎,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出现相对缓脉

     3)肌肉:膈肌、腹直肌腊样变性(凝固性坏死)

     4)皮肤:浅红色小丘疹(玫瑰疹,在第二周),胸、腹、躯干较多

(四)临床表现:

①持续高热(稽留热),相对缓脉;

②淋巴结肿大、脾肿大

③血中白细胞总数减少(骨髓单核细胞增生,中性、嗜酸性细胞增生障碍)

(五)合并症

     1、肠出血:第二、三周;2、肠穿孔:第三周;3、小叶性肺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