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这样说修身的重要性:'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若有一丝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曾国藩也曾经有句话,叫做:'不做圣贤,便为禽兽。' 有人认为,'这对自己也太苛刻了吧,简直是审美洁癖',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是为了包装圣贤的形象,故意用的夸张表达。真的是这样的吗? 1、一个小小的念头,可能变成巨大的黑洞 王阳明是赞同孟子人性本善主张的,但人由于受到私欲的蒙蔽,容易埋下恶的种子。面对世间的种种诱惑,如果没有对自己内心的修养,恶的心念和行为就会象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厉害,最后可能无法收拾。 心理学上有个'狄德罗睡袍效应'。18世纪有个法国哲学家叫做丹尼斯.狄德罗。朋友送给他一件很漂亮的睡袍,狄德罗沐浴之后,穿上华丽的睡袍,非常舒服也非常喜欢。他穿着睡袍走来走去,忽然觉得周围一切都不对劲,要么就是家具跟睡袍风格起不协调,要么就是地毯显得实在太粗糙了。狄德罗很快就给自己添了新家具、换了心地毯,还装上了落地的大镜子和一些古典风格的雕塑来装饰自己的家。 在中国历史上,商纣王刚即位,就用上了象牙筷子,他的叔父箕子叹息说:'用了象牙筷子,一般的陶瓷餐具就不合适了,必定会用金银犀玉的杯子,有了这些餐具,一定不会再吃羹藜等野菜做的食物,将来也会要身披九重锦衣、脚踩高台广室,赏玩天下奇珍,欲望难以满足,我担心他会走向灭亡!'与其说箕子一语成谶,倒不如说他见微知著。 王阳明、曾国藩强调修身的丝毫不可妥协,绝非矫情,更不是'审美洁癖'。按照'知行合一'的理念来看,心中的念头与行为是不断互相强化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犯人在定罪甚至服刑期间,仍然不觉得自己有错,只是运气不太好被抓住而已。 2、从小小的念头着手,普通人也可以变得伟大 然而,王阳明强调的修心并不只是一味谨小慎微,战战兢兢。在追求对社会的贡献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方面,王阳明认为'人人可以为圣人',即使是普通人也是大有可为。 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遵从心中良知的召唤和指引。 王阳明认为,良知在每个人心中都存在,只是常常被私欲蒙蔽了。阳明以孟子举出的例子来说明:'看到邻居家的小孩将要掉落井中,内个人都会心生不忍而想要伸手援救,这就是人的天性良知。' 有弟子问阳明:'最近下功夫做学问,但是总觉得自己内心不够安宁,私欲难以去除,怎么办呢?'阳明回答说:'知道自己内心不安宁,知道自己有私欲,这就是良知的念头,你就牢牢抓住这个念头,跟随这个念头去打磨,去省察克治,这就是你力量的根源。' 有一个地方官员,听阳明讲课的时候眉飞色舞,若有所得,课后却愁眉苦脸地说:'先生,我很想跟您认真学习,但是政务繁忙,我还要忙着断案,实在是没有时间呀。'王阳明说:'我什么时候让你脱离开工作谈学习了?你断案的时候,可曾在自己的内心做工夫?问自己,有没有因为事务繁杂就不耐烦,草率判断?有没有因为一方的态度好,就心生好感而有偏颇?有没有因为某一方财大势雄就有所倾向?有没有把自己的判断做到方方面面无所遗漏,于情于理于法考虑周全?'地方官听了,顿时有所领悟。 地球永远在流浪,牛仔一直很忙,我们忙着拯救世界。但如果我们面对任何的人和事,能静下心来,哪怕一丝一毫也是欺瞒不过良知的,可以觉察的。无论何时,跟随自己良知的念头,让自己的良知不断地彰显出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引,就是阳明认为最简捷有效,而且每个人都能做的修身做事根本法。 王阳明像 优元书院摄影 这个说法,如果只是听概念,会觉得轻飘飘的,像一阵风吹过,过后也没有什么。但是领悟了知行合一的人不会这么认为。跟随良知的指引,哪怕是一个微小的念头,觉察,发现,都可以成为自己源源不断的力量之源。这样做工夫,是绵密不断的,坚持做下去,格正自己的心念,同时在事上磨练,这就是阳明主张的'为善去恶'、'格物致知'。 这正是阳明先生一生践履,用'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和'六家归一'的行动证实的,最困难也最简单的修、齐、治、平的路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