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56 篇文章
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条
《大学问》中说:“ ‘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广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灵昭明觉者也……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
这世界根本无所谓善恶,王阳明500年前便勘破人生至理。这里,王阳明把善恶说得非常清楚了,我也非常赞同。其实这个案例,就是典型的凭自己的好恶去判断善恶,大家觉得,劳荣枝是十恶不赦的罪犯,不应该为其辩护,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即使是这样的罪犯,我们也应该给她辩护的权利,这就是王阳明说的“顺应天理”天理最大的特点就是无所谓好恶善恶...
阳明心学,在红尘中修心离不开“事上磨练”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说出了八个字:“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王阳明认为圣人之道就是致良知,每个人都有本性具足的良知,只是我们的良知之心上布满了私欲的灰尘,所以,在遇到的每一件事上正念头,用与生俱来的本能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来判断,不要因私欲想法所阻挠就是致良知。我们有良知之心,也有邪恶...
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就是在告诉我们要做到心外无事,不要去追求事物的善恶,因为万物毫无善恶之分!他通过这首诗告诫弟子们:“生而为人,一定得有良知,圣人用尽一生践行‘致良知’。”当一个人内心被遮蔽,也就是失去良知的时候,就会做一些恶的事情,久而久之,善人也就变成了恶人,世界就出现了善恶分化。知善知恶是良知——价值观。...
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你如何看待这句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是一句颇有争议的话,我们先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同归于寂”中的“寂”,是单一的、无所作为的意思。王阳明在这句话里是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你看...
一则故事,让你悟透阳明心学的真谛。这时,朋友看到岩石间一朵盛开的红花很漂亮,便问王阳明:“先生,您常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天下无心外之物,一切事物都在你心中,都会受你心的影响。你看这朵红花,每年在山里自开自落、自生自灭,它和我们的心有什么关系呢?难道是我们的心让它开,让它落的吗?”“心即理”和《心智力》可谓殊途同归...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履行赋定给你的职责吧!履行自己的赋定职责,即使有差错,也远比完美地履行别人的职责为佳。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时,即使遭灾祸临头,也强过履行他人的职责。因此,不要执著于活动的结果...
他在《传习录》中说:“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传习录下》,《王文成公全书》卷三)陆九渊说:“宇宙不曾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王守仁在这里所说的就是陆九...
传习录精讲:动情亦是正心时。“父之爱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父母爱孩子,这是自然的情感,但自然是有度的,这就是“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这个“中和处”就是度。“天理本体,自有分限,不可过也。人但要识得心体,自然增减分毫不得。”天理就是节度,这就是“自有分限”,比如“不以死伤生”就是这个“分限”...
王阳明:很多时候陷入困境,正是因为“心中贼。王阳明认为:“诚是心的本体,恢复心的本体就是思诚的功夫,真正的心思,本体最虔诚,最不娇柔造作,最真诚的东西。永远保持一个初心,永远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能够做到光明磊落,坦白纯洁,永保本心。”王阳明曾经劝诫世人:“心即理,没有私心,就是合于理,不合于理,就是存有私心,如果...
帮助 | 留言交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下载网文摘手 | 下载手机客户端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4 360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6]6433-8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377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