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物致知到底是什么,怎么“格物”?

 向青骏风生水起 2020-01-26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01 什么是“格物致知”

对于“格物致知”,朱熹的理解是:“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四书章句集注》)

也就是说,在朱熹看来,“格物致知”,就是穷究事物奥秘,进而体认到宇宙自然之永恒的“理”。在朱熹的哲学系统里,“理”是抽象的,“物”是具体的。要知道抽象的“理”,必须通过具体的“物”。通过具体的“物”去体认到“理”,这一过程就是“格物致知”。



而王阳明对于“格物致知”的理解,则和朱熹完全不同。《大学问》中说:“ ‘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广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灵昭明觉者也……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

在王阳明看来,“格物”,就是“正物”,去其恶、以归于善,这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致良知”。“格物致知”,就是去除私欲障蔽,彰显吾心本有的粹然至善之良知。

02 如何“格物致知”

朱熹说:“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四书章句集注》)

也就是说,对于事事物物,要穷究不已,持续用力,一旦顿悟,即可对万事万物之“理”了然于心,达到“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的至善境界。



而在王阳明看来,物有“是”有“非”,是非一经确定,良知便直接知之。我们的良知知某物为“是”,我们就必须真诚地去做它;良知知某物为“非”,我们就必须真诚地不做它。这样去“正事”,就同时是“致良知”。

也就是说,人人都有良知,人人都有做圣人的潜能。只要去除私欲障蔽,彰显吾心本有的至善之良知,那么,人人都能成为圣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