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竹子惹病上身

 精有 2017-10-23


走进王阳明的生命之

第十五章  格竹子惹病上身


王守仁中举后来到北京,准备参加第二年的会试。他父亲35岁中举,同乡孙燧32岁中举,他21岁中举,比较而言,他的功名富贵来得早。举人经过国子监培训后可以做官了,可以到府学当教授(府学一把手),可以到偏远县份做知县,即便在国子监培训也可以吃皇粮拿津贴。会试考试内容仍是“四书五经”,这可能让他滋生了轻视心理。他的心思没有专注到马上到来的会试。八月秋试结束,来年二月会试开始,中间就五个月准备时间。

弘治二年在江西广信,娄一斋老爷爷鼓励他说圣人是学成的,并给他讲了学做圣贤的方法,这给了他信心。方法在哪里呢?在《大学》里。尽管《论语》《孟子》说的方法很多,很具体,但是《大学》说得更明白,更直接。所以,宋代前贤朱熹把《大学》的重要性排在了《论语》《孟子》的前面。我们看《大学》第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几段把学做圣贤的道理和方法说得一清二楚,简直是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最高是治国平天下,起步在哪里呢?在格物。怎么格物呢?朱熹为了说得更明白,在《大学》里添加了一章。这一章比较难懂,我们转述一下:天地间事事物物,比如一草一木、一禽一兽,都含有真理,要穷尽这事事物物的真理,要在事物之理上用功,用功久了,一旦豁然贯通,就明明德了。

娄一斋给王守仁讲的也不过这些内容,他自己也是这样践行的,比如他亲自洒水扫地等,目的是在事事物物上用心,探求事事物物的真理。

王守仁住在父亲的官署里,官署里种了不少竹子。文人喜欢竹子,王伦喜欢,朱熹也不例外。南方有文人说:“食必有笋,居必有竹。”朱熹有诗赞叹竹子道:

我种南窗竹,戢戢(ji)已抽萌。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年谱》记载,王守仁这一年开始研究宋儒格物之学,广泛搜集朱熹的著作来阅读。也许是受上面诗句的启发,王守仁决定从格竹子开始,一步步走向治国平天下。这次格竹子事件由两个年轻人发起,同伴姓钱。《传习录》中黄以方记述了这件事。王守仁晚年回忆道:大家都说要按前贤朱熹的方法去格物,可是哪有真正去践行的!我是真用他的方法格物过的。年轻时和钱同学我们说做圣贤要格尽天下万事万物,如今哪里还能有这么大的气派和精力呀!钱同学前半夜去格竹子,目不转睛、费尽心思格了三天,精疲力竭,病倒了。我以为这是他精力不足,我就自己去格,全神贯注,劳心劳力,七天下来,也病倒了。我和钱同学都泄气了,以为自己没有圣贤那样充足的精气神,也就对做圣贤失去了信心。

这次格竹子事件失败了。怎么会失败呢?原因是南辕北辙和缘木求鱼。现在研究竹子生长特性和开发应用的科学家怎么就没得病呢?他们的追求和方法不一样。

王守仁要从竹子中找到真理,怎么找不知道,真理什么样不知道,无从找起,无处用力,怎么观察不会,怎么用眼劳逸结合不会,怎么用心松紧有度不会,盲人瞎马,幻想着朱熹说的“一旦豁然贯通”,这样费尽心机,殚精竭虑,神经衰弱是最轻的结果了。格竹子能不能豁然贯通呢?能!怎么格呢?简单介绍一个练习专注的方法。我们把这个竹子变成一个钉头,就是墙壁上的一个钉头,钉头的高低以能平视为标准。双眼盯住这个钉头,练习专注,注意用力不紧不松,掌握一个“中”的原则,不能因执著而累眼,不能因松懈而跑神。最好的结果是心思定在这个钉头上,更进一步是忘了钉头忘了自己。不愿墙上钉钉,随便找一个参照物就行。钉头起的作用是拴马桩,是拴心猿意马的。

科学家研究竹子,是在研究竹子的物理属性。朱熹把“格物”解释为穷尽事物的道理,如果按照他这个思路发展下来,格物应该顺利地发展成现代科学,实际上民国时代《物理》课本有被称作《格物》课本的。但是也许是朱熹本身就错了,也许是后人理解错了,按照朱熹这个“格物”思路最后发展成了,研究事事物物的目的变成了找寻心的属性。这就南辕北辙了。

王守仁后来把格物解释为“正念头”,并说念头必有所系。他说,心生天地万物,按这个意思,格了心也就格了天地万物,自然就应该含有自然科学。但是历史却没有这样发展。

格物应该有三个方向,格物质的是自然科学,格事物的是社会科学,格身心的是我们圣贤学问。

我们现在说,践行阳明心学通过“格物”可以开发良知,良知是人的根本智慧,有了智慧可以更好地从事科学技术的学习研究。

总结一下:王守仁格竹子找寻良知的实验失败了,原因是方法不对。我们现在怎么格物呢?闲时要正心,做事要专注。



-走进王阳明的生命之(补第十四章)-

经过弘治三年、四年和五年的努力学习,在弘治五年八月,21岁的王守仁中举,在90名举子中名列第70位。

现存有这年第一场考试关于“四书”的三道题:

一、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出《论语·卫灵公》

二、“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出《孟子·公孙丑下》)

注释:子哙:燕王;子之:燕相。

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出《中庸》)

王守仁三篇答卷,被明清两代读书人作了范文,所以得以流传下来。

《年谱》中记述了一件神奇事件:两位身高丈二的神仙,趁半夜驾临考场,分东西站立,自言自语道:“三人好做事。”说完就不见了。《年谱》编者钱德洪等人把这句话演绎出了故事:同年中举的孙燧(1460-1519)、胡世宁(1469-1530),与王守仁在后来都曾到江西做官,都参与了平定朱宸濠叛乱事件。

这一届余姚中举的有孙燧、魏朝端、闻人才、王守仁等13人。全省录取90人,76个州县每个县平均不到一个名额。

中举后游览西湖边的玛瑙寺,作诗《题温日观葡萄次韵》


 

此为连载《走进王阳明的生命》第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