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生之间“相长”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

 江山携手 2019-02-14

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有一句名言:

    当你把学生看成天使,那你天天生活在天堂里;当你把学生看成魔鬼,那你天天生活在地狱里。

    魏老师在这里强调的是要建立正确的“学生观”。行动靠观念来支配,所以一个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就决定了他的教育教学行为:

    当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容器”的时候,教学方式往往是“填鸭式”的;当把学生看作是有待改造的“罪犯”时,教育手段往往是“惩戒式”的。而当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生命个体的时候,老师的言行立即就变得温和、民主许多了。

尽管无论从年龄、经验还是学识上来讲,老师总是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但师生之间从来都不是一种单向的影响。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就发现并重视这种“教学力的相互作用”。《礼记·学记》中鲜明地指出“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真正有效的教育是教师在施教的时候,也会从学生身上获得教益,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能得到提高。

这种情况到了21世纪更加明显,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空前增加,加之因为年龄特点,他们极强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远胜于老师,学生在相当多的方面比老师“知道得多”“了解得快”……韩愈在唐朝中期就呼吁的“师不必贤于弟子 弟子不必不如师”真正成为现实。

所以,主动也好,被动也罢,老师必须要撤掉“全知全能”的光环,放下架子,学会客观、平等地对待学生,有些方面还务必要虚心向学生请教。

但这并不表示学生从此就可以和老师“平起平坐”,也绝不意味着可以从此弱化老师的作用。师生之间,“相长”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在很多方面,学生的发展要受到来自老师的决定性影响,切不可掉以轻心。

作为成年人,老师的心智要比学生成熟得多,“做人的经验”也要比学生丰富得多。学生虽然可能在某些信息的获取与个别的领域强于老师,但因为是未成年人,他们的情绪和心理受老师的影响较大,能否健康成长也取决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方式和手段是否恰当。

一项调查显示:

46.8%的学生怕老师,不爱上学、在学校不快乐的学生占半数之多,52.5%的学生在教师请他去办公室谈话时感到紧张。另一项调查,刚入学的小学生约有80%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极其自信,而当他们到16岁时,这一比例降到了18%,这些不良屋,包括自卑、退缩、厌学、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疾病,相当一部分是师源性的。

这项调查提出了一个大多数人还比较陌生的概念:师源性心理障碍。也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都要从老师那儿去找根源,是老师的某些不合适的言行甚至眼神、表情,间接或直接的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伤害,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调解,会变得相当严重,从而达不到应该能够到达的发展高度。

其实静下心来想一想,这项调查所列的数据并没有夸大其辞。多年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老师都很清楚,儿童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彼此之间的差距是非常小的。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争先恐后举起的小手说明绝大多数学生的智商是正常的,参与是积极的,表达欲望是强烈的;考试成绩出来后,满分一百的试题基本都能在90分以上(有的甚至经常得100分),这说明绝大部分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水平相当。但随着年级的升高,一部分学生越来越消极,越来越懒惰,越来越沉默,越来越不喜欢上课、不完成作业,越来发挥不快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非常复杂,但不容否认,有些老师在与学生交往(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交往)的过程中,一个有意无意的歧视的眼神,一次或主观或客观的不公平的评价,一通未了解事实真相的批评,一次未能及时送出的对学生的鼓励……都会或深或浅地影响到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和改正缺点的努力。这样的情况多了,一个学生就开始慢慢走下坡路了。

也许,提到这些,有人会不以为然,并且深深地感觉到教师简直就是一份“高危职业”,有时候“躺着也中枪”,甚至成为制造痛苦的机器、戕害人才的杀手。其实,当一个老师如果能随时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独具特点的生命,就会知道这些话绝不是危言耸听,一个优秀的老师所关注的不会仅仅是学生知识的储备,能力的增长,而是其人生的幸福,人格的完善。

而当老师由于工作的压力、生活的重担而变得浮躁、烦躁、苦恼和伤心的时候,其实也可以向学生倾诉,并从孩子那天真烂漫、纯真无邪的性格中获得启迪,并战胜自我,提升个人的修养。

所以,良性的师生关系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相互补充和提高,而是情绪、心理、人生观和彼此影响、鼓励和升华。只有老师和学生之间多一些正能量的传递,学校生活才会变得更加快乐和幸福,让每个人的一生更加完整与和谐。

还是杜威说得好:教育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一种唤醒。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外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认为,这是对“教学相长”最诗意的描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