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5岁母亲给74岁女儿压岁钱,在妈眼里你永远是孩子

 天地人和w 2019-02-14

考古一


2月6日,江苏连云港,105岁老人过年给女儿压岁钱的一段视频在网上获赞百万次。拍摄者苏先生说看到姥姥掏钱给74岁的二姨压岁钱,那一刻内心被感动了。苏先生说老人有7个儿女,现在是五世同堂。


视频只有短短几秒,但网友看了纷纷泪目:不管多大,你在父母眼里永远是个孩子!


▲105岁老人给74岁女儿发压岁钱。


是啊,每次回娘家,哪怕我们已经四十岁了,在妈妈面前,也一秒回到小时候,在妈妈眼里,我们才不是一手举着娃、一手抗煤气罐的女汉子,而是需要照顾的小囡囡小闺女,妈妈恨不得24小时围着我们忙得团团转:


水杯里永远冒着热气,早饭都有6个菜,桌上摆着她平时不舍得买的草莓车厘子,晚上的洗澡水总会提前烧好,初一早上永远准备好给我们的大红包,我们出门见朋友,她会先问一遍“带钱了吗?带纸巾了吗?带水了吗?带手机了吗?”再确认几遍:“早点回来,注意安全,女孩子少喝酒!”……这和我们平时叮嘱娃有什么区别?


这就是母亲,那一位即使被我们嫌唠叨、也永远用行动在说我是无条件爱着你的,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你都可以得到我的帮助和支持,我永远在这里(这段话听起来多么耳熟,是的,很像结婚时的誓言。)


这是人的内心最柔软的那一部分。


那么,被如此”溺爱”的我们,会变成妈宝、会成为巨婴吗?



我的独立能力

是从爱与支持中得来的 


我大概能够算一个独立的人吧。


不到18岁的时候,我一个人拎着一只17元买的旅行袋,带着我的全部衣物,离开家乡小县城,只身去广州读大学。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出过一次县城。


据说一路上骗子和小偷很多,我妈把钱缝进文胸里面,一共1800元。后来我写作赚稿费、去广告公司做文案创意、到小学生家里做家教,这一辈子我再也没有问我爸妈要过钱。


我工作后第一次回家给家里装了个热水器,这样就不用烧水洗澡了,我妈的每套房子都是我出钱买的。


有意思的是,从离开家那天到现在已经23年了,我妈每个月都会问我一次:你需要钱吗?我这里有!


有时候我正开着会,妈妈打电话过来,告诉我银行卡被她秘密放在什么地方,密码是多少。


我妈告诉我,任何时候,她都给我留了一笔专款,是可以给我随便用的。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动那笔钱,但是想着世界上有那么一笔专属我的钱的时候,心里是暖烘烘的,做什么事情都有了底气。


记得我还在出版社工作的时候,就敢在选题表上填:“该选题赔了归我个人,赚了按社规定提成。” 发行部的同事看了,都来找我喝酒,引我为知己。我出的书卖得好,跟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有很大关系。


我现在还记得我买广州那个“豪宅”的时候,我的干妈问我:这么贵的房子,你负担得起吗?你的银行账号是多少,我给你打钱过来。


我妈给丸子扎过一种复杂的小辫儿。我至今没有学会这个扎辫子技艺。


我也现在还记得父亲去世的时候,我的两个哥哥护送父亲的遗体去停尸房,去火化,去埋葬,都不让我和白先生经手,只安排我们去买了一套西装父亲走的时候穿得体面点。哥哥说:这么黑暗的事情,哥哥做就可以了,妹妹妹夫还是小孩,不要做。


我还记得我做童书妈妈阿那亚夏令营时,我想出了不少非常奇葩的,难以完成的主意时,营长曹弘和舒雯总是说:太棒啦,我们来推进。


那些任务有些做了,有些没有做成,但是我拥有了巨大的安全感,有了我的伙伴,我可以想世界上最天马行空的主意,面对任何挑战我都无所畏惧。


我现在其实是个厨艺高手,有人问我擅长什么风格的菜式,我说“百度风格”。什么叫百度风格呢?就是想做什么菜了,到网上去查一查,按照步骤做。我觉得我挺有做菜天分的,只要我吃过的菜,按照网上做一般都还错不了。


我们一家去欧洲、澳洲、美洲旅行的时候,想中国菜了,我就在公寓里给他们做一做,有时候跟当地的华人朋友聚会,我会专门做看起来挺难的口水鸡、水煮牛肉,因此度过了很多快乐时光。


我虽然有一身厨艺,但我妈至今不相信我会做菜,因为她没有亲自教过我,也很少吃我做的菜——我俩在一起的时候,我哪有做菜的机会?!


最近我很少百度菜谱,而是打电话问她,她会很详细讲给我听,还会专门去菜市场买了材料回来拍步骤照片给我看。


我妈今年七十,我们不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已经23年了,我们之间能够谈的话题越来越少,尤其是显得她很英明,很有人生经验的话题越来越少。


要上网学做个西红柿炒鸡蛋以及一切的菜需要的那些能力,都很容易得到,甚至不需要父母在家教授;而那份世界上永远有人支持你,半夜四点也会起来炒菜给你看的安全感,却非常珍贵,在讲究科学、理性、效率的当下时代,却越来越稀有。


奶奶忙活了两天,完成了丸子交代的任务:做个布钱包。丸子小姐的最大幸福是:有个对她忠心耿耿的永远响应一切要求的奶奶。



成 功 学 

像雾霾一样侵占了我们的家庭生活


我知道有很多小孩,遇到事的时候,宁肯一个人憋着,宁肯告诉哥们,也不会告诉父母。


我也知道,为数不少的丈夫,回家的时候不会立刻上楼,而是在地下车库汽车上呆个半小时甚至几小时,才鼓起勇气往家的方向走。


我也知道很多所谓的“陪客户吃饭”并没有多大必要,只是回家陪老婆孩子吃饭比陪客户吃饭累多了,所以选择陪客户吃饭。


从什么时候开始,回家变成了畏途;见父母变成了逃无可逃的任务?


▲《流浪地球》中父子分离前的温情一刻。


我小时候,家常常被比作温柔的港湾,野兽打架后舔伤口的巢穴,而现在,港湾式的放松自在的家很少了,很多家都像第二个课堂,第二个职场,像一个高速运转昼夜不停的工厂。


小孩从幼儿园就被送去全托,小学生就去寄宿,据说这样的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更强、跟同伴更能相处,独立能力更强。好像只要一提到效率,提到能力,亲子之间所有的相处时光都一文不值。


有幸天天能够回家见父母的孩子,见到的父母,尤其是母亲,大多要么像个洋气的项目经理,要么像个土气的包工头,每天鞭策着全家人进步——看小孩写作业(甚至引发心梗)、给孩子磨耳朵、读原版绘本(为了不错过语言敏感期),练钢琴(为了孩子气质好,乃至为了锻炼意志力),去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辅导班、补习班……现代小孩的日程表,几乎没有不被科学、效率安排的时间段,父母都像监工一样地监督着自己的孩子。


父母宁肯孩子怨自己,恨自己,也要好好“培养”小孩的能力。


这样的家,没有懒惰的时刻,没有浪费的时光,没有感性的、柔情的时候,这样的家理性、有效率,成果大,但妈妈缺少了妈味儿,家缺少了家味儿。


我小时候第一次买矿泉水的时候,不相信大自然中的水还需要去买;后来,不但干净的水需要买,干净的空气也需要自己买个净化器去过滤。当然,我们也都知道,之所以环境越来越恶劣,天空越来越雾霾,是因为我们在追求让我们越来越富裕的GDP。


麦兜和妈妈。


今天,我们对各种能力越来越看重,对孩子可以考上名校、可以成就功名,家庭可以上升一个阶级保住阶级优势如此热衷,跟举国追捧GDP并无二致。而亲密的充满信任和爱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就像蓝天白云泉水清流,看上去免费的,我们时刻都拥有的,但终有一天我们发现,这些才是最珍稀的。


我时常在想,父母最应该提供给孩子的的必需品究竟是什么?什么东西是孩子在其他地方得不到,只能从父母和家庭那里得到的?


我想,做菜的能力,查资料的能力,乃至规划人生规划行业的能力,在家之外都学习得到。但是,爱的能力,松弛放松的家庭生活,那种彻底信任没有一丝犹疑猜忌的情感体验,在家里最容易得到。


在外面经历风雨之后可以回来放心睡觉的地方,叫做家;在半夜四点,还敢打电话去骚扰的那个人,叫做妈。


有一个像家的家,有一个像妈的妈,这是对于家庭的最低要求,还是最高要求?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撰文:三川玲,编辑:冯欣,视觉策划:邵天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