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放勋,姓伊祁,名放勋,因此称伊放勋,其帝号亦作鳐,亦称唐尧,为中国氏族联盟时代帝尧陶唐氏政权的二任帝。伊放勋的先祖为炎帝神农氏后裔,黄帝政权时赐姓为祁,并封在伊水,故称伊祁氏,最初主要活动在黄河与洛水之间的卢氏(今河南三门峡市卢氏县),后迁居于白龟山一带(今河南平顶山市西南)。黄帝政权末年,伊祁氏被少昊政权所逼而离开中原,迁居于黄河以北的涿鹿一带。后来,其族的一个分支定居在了平阳。帝挚政权晚期,伊祁氏逐渐强大,与天子联姻结盟,成为帝挚政权的重要力量。
帝尧二十一年(甲子,公元前2337年),伊放勋出生在帝都平阳(今河北保定市阜平县东南平阳镇),其少年时代便以卓越的才华,赢得帝尧的好感,遂将最小的女儿英嫁他为妻。伊放勋入赘后,便一直在朝中为官,由于他虚心好学、待人谦恭有礼、工作勤勤恳恳,帝尧在晚年时,让他代理朝政。后因他政绩突出,得到百官的好评、万民的拥戴。于是,唐尧没有传位于儿子,而是立下遗嘱,死后传位女婿伊放勋,并率文武大臣祭天拜祖,把伊放勋推荐给了上天。
帝尧四十年(癸未,公元前2318年),帝尧陶唐氏政权的首任帝唐尧病死于平阳宫中,伊放勋正式即位称帝,号帝祁(帝鳐)。伊放勋即位后,仍用羲仲、羲叔、和仲、和叔(远古时代,许多氏族的族名和部落首领的名子以及子孙后代的名子不分,造成代序的混乱;并非是古人长寿,而是因为古代史官把代序搞混。这里所列的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应是新的一代,他们所沿用的依然是父辈的名子,也是家族的名子)为历正,分四岳掌管大山纪历:羲仲为东岳,观测立春、春分,以正仲春节气;羲叔为南岳,观测立夏、夏至,以正仲夏节气;和仲为西岳,观测立秋、秋分,以正仲秋节气;和叔为北岳,观测立冬、冬至,以正仲冬节气。
伊放勋执政时期,除继承了帝尧所制定的各项制度外,他还经常深入民间,听取百姓的声音,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相关的政策。为了广开言路,他下令在国都各街道路口设立‘诽谤木’,并在朝廷宫门外设置‘谏鼓’,由此告诉广大臣民,任何人有了好的主意,只要是对国家有利,都可以击鼓进谏。伊放勋是一位十分节俭的帝王,他执政期间为了便于对黄河流域各部落的领导,曾把国都迁至滏阳河流域。为了节约民力,新都城建造的十分简陋,宫室内也没有豪华的装饰,宫廷用人也减少了许多。伊放勋经常和老百姓一样,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粗米饭和菜粥,出门乘坐的也是普通车。他对大臣们说:“有一民饥如我饥,有一人寒如我寒,一人有罪则由我陷。”在其影响之下,当时的社会形成了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的良好风尚。根据战国史书《竹书纪年》记载:“帝尧(祁)二十九年(壬子,公元前2289年)春,僬侥国派使臣来中国进贡,献三支‘没羽箭’。”僬侥国是传说中的中国远古时代东方一个国家,其地距中国有十几万里,因该国居民身材矮小,故又称为矮人国。
帝祁五十二年(乙亥,公元前2266年),年七十二岁的帝祁卒,其遗体葬于尧城外(今河北邢台市隆尧县境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