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死眉户《梁秋燕》文/墨言

 昵称56827590 2019-02-14

来呀,咱看北屯文艺去、、、、、、


爱死眉户《梁秋燕》

文~~墨言



绿裤子、粉红衫

白杨肚手巾花牡丹

黑黝黝的头发双辫辫

拿着铲铲和篮篮

去那田间把荠菜铲

哎嗨哎嗨吆

去那田间把荠菜铲


方口口鞋大脚片

桃红袜子实在的鲜

梁秋燕么乖蛋蛋

能织布能纺线、能绣花会做饭

地里的庄稼不差那男子汉

脸蛋儿白又圆

咋看咋体面

娃娃的长相赛天仙

见人不笑不“念传”

眉户现代戏《梁秋燕》,在我们陕西可以说已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剧中人物个性鲜明,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最喜欢的是梁老大和梁秋燕,作为梁老大,为儿女打算是人之常情;董家湾16岁的董学民家庭背景好,为了秋燕以后的生活衣食无忧,梁老大拖媒人侯下山为秋燕做媒,收了董家彩礼180,连同家里卖牛的钱,准备再为儿子梁小成成家。剧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演员唱腔高亢嗓音圆润,表演风格自然流畅,画面清晰衬托出新社会农民新作为新思想的高尚情操。剧情的高潮部分也是结尾部分,区长的出现,进一步凸现了解放后政府的大力号召:农民翻身当家做主,要靠勤劳的双手打造美好生活,打倒一切包办买卖婚姻,使人民群众能够更好的健康生活。



秦腔好听,眉户有味儿。同住在三秦大地,对于这份养育我们的土地,深爱不已。曾经非常喜爱秦腔《祝福》里面的祥林嫂,因命运的不公使祥林嫂两次守寡,她第二次婚姻的失败,致使自己的整个身心跌入万丈深渊。为人忠厚老实的贺老六和天真可爱的儿子阿毛,祥林嫂哪里能预料到灾难一瞬间会降临到她的头上?最欣赏的是祥林嫂在剧终时的“砍门槛”,在经受了无数次打击和封建王朝思想的压迫下,她手持利斧,砍掉了地主家门上的“门神”。(门神:旧社会有钱的人都会贴上门神,以保佑地主之类的人大富大贵。)祥林嫂是那个年代被地主阶级剥削压迫下所有农村妇女的一个典型塑造,这是根据鲁迅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砍掉门槛的祥林嫂一头撞死在地主家门前,她的悲惨命运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反映了当代女人的地位倍受歧视,令人感慨万千。

梁秋燕是解放后农村妇女思想的一个高度提升,旧社会封建思想流毒与50年代正在转变,打倒一切官僚主义资本主义建立新中国,必须得先让农民跳出“火坑”,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当时的社会根本。走历史观未来,通过一个个血的事例,证明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梁秋燕》的作者黄俊耀以梁秋燕为角色,秋燕的乖巧伶俐聪明活波,敢于同父亲梁老大对抗,坚定婚姻自主的决心,终于为自己争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也是从这个时候起,中国妇女才真正挺起了腰杆,翻了身。可以说梁秋燕和祥林嫂一样的有魄力,不同的一点就是,祥林嫂在自己遭受磨难时看穿了地主阶级的丑恶嘴脸和人吃人的愚昧行为,她虽然砍掉了门槛,但始终没能砍去封建思想王朝的嚣张气焰,实在令人惋惜。梁秋燕是新社会的娃娃,也是赶的巧,赶上了好时候,新社会新政府为农民开拓了好前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只要勤劳就能把日子过好。挖荠菜,虽然说野菜不出钱,但也是娃娃的心一片……这戏就是现实。梁老大爱儿女心切,收取彩礼也是为娃娃们着想,经过区长的教育,梁老大不得不放下自己所谓的面子,成全了秋燕和春生的婚事。

一口气看完《梁秋燕》,意犹未尽。剧中各个演员动作表情历历在目,眉户戏婉转,朗朗上口的风格让人留恋不舍,纵观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变化之巨大不禁让人叹服。农村已不是以往的农村,农民已不是以往的农民,21世纪中叶,中国农村将实现小康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已不在话下,不能骄傲地说是顺手拈来,但大概也是十拿九稳。两学一做,理论在学实际在做,从十八大到十九大,全面分析中国国情进入共产主义共产化……这是人们的期望,也是人们梦想的最终实现!

从《梁秋燕》眉户戏里,我看到了一个明朗、有朝气的国家,她是母亲用万般呵护温暖我们成长,她又是朝霞映红华夏儿女爱家的心房!






李瑞芳,女,1935年生于甘肃天水,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华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


自幼学眉户、秦腔、碗碗腔(华剧),戏路宽,闺门旦、青衣、老旦、无一不能。几十年来,曾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尤以演现代妇女著称。嗓音甜美、浑厚园润、唱腔委婉柔和,字韵清晰;表演细腻,善于体验角色,掌握人物思想变化。五十年代,曾因演出现代戏《梁秋燕》中的秋燕而闻名,有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之誉。又在现代戏《十二把镰刀》、《向阳川》、《蟠桃园》、《天池山》、《红色娘子军》、《蝶恋花》、《苦菜花》中担任主角。主演的现代戏《杏花村》,被拍摄成电影戏曲片,主演的《爱与恨》荣获陕西省省直戏曲调演一等奖。1965年碗碗腔从皮影戏搬上舞台的第一出剧《借水赠钗》担任主演。在传统戏中担任了诸如《金碗钗》、《恩仇记》、《曲江歌女》、《白蛇传》等戏的主人公。 在新编华剧(碗碗腔)历史剧《杨贵妃》中扮演杨玉环、将戏、乐、舞融于一炉,以新颖的表现手法,体现出令人回味的艺术美感,1986年该剧调京演出备受赞赏。在陕西省首届艺术节中荣获表演一等奖,中国艺术西北荟萃获金奖,表演一等奖,1987年参加香港《中国地方戏曲展》演出,首次将华剧(碗碗腔)推向国际舞台,港报赞誉;杨贵妃优美提神,李瑞芳一枝独秀,90年代首次将北欧话剧“真的真的”搬上地方戏曲舞台,并在1992年文化部艺术局举办的“金三角”交流演出及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地方戏曲新剧目展”(南方片)成都演出获金奖,表演一等奖,1994年应国际戏剧节芬兰中心邀请《真的真的》赴芬兰演出大获成功。从《梁秋燕》到《杨贵妃》、《真的真的》李瑞芳在艺术上的追求探索精神,为陕西地方戏剧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997年获全国劳模、省劳模,全国三八红旗手,1991年获“五一”劳动奖章,作为有特殊贡献的表演艺术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2011年,李瑞芳获秦腔表演艺术家终身成就奖。


吴 德 1934年生,陕西户县人。国家一级导演。1951年考入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剧改训练班,同年秋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学习表演专业,1955年毕业。历任演员、导演、编剧、艺术指导。系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中国戏曲导演学会理事,也担任过陕西广播电视台艺术顾问,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塑造以迷胡剧《梁秋燕》中梁老大为代表的舞台艺术形象40多个。多次荣获表演一等奖。拍摄影视剧30余部,创作改编大型剧目20多出,导演大型剧目20多部。曾荣获电视剧“金鹰奖”、戏剧导演“文华奖”。出版有《演戏浅谈》(获省优秀专著奖)等专著。




作者:墨言 ,原名张艳丽,西安阎良人,广东潭西文学社社员,闫良作家协会会员,爱好广泛;各大平台发表诗歌、散文三百多篇,并著有微小说《滚蛋》、短篇小说《向前,没有终点》、《虎睛石手镯》;中篇小说《我的父亲》、其中两部长篇小说《疯女人》、《青春一共才几年》正在续写之中! 本人乐趣:用诗的头脑来完善自己,意在与世无争,做一位自由自在的快乐女神,任时光流逝,凡心不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