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秦淮偶遇《桃花扇》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19-02-14

原创:秦淮偶遇《桃花扇》

作者:风吹麦浪

编者按:

秦淮韵事,引得多少文人感慨系之,一曲丝竹,弹拨几许心弦。喜闻心领神会之高山流水,乐见文字合韵之琴瑟和鸣。文学微刊刊出鱼木子先生的秦淮才女组律,点亮了风吹麦浪的回忆,秦淮偶遇《桃花扇》,观看一台戏曲演出,撩拨浮想联翩,一篇情景相融的观后感,就此流泻而出。

-----岭南渔歌

都说文字是有心灵贯通的。而近日在文学网微刊上读木鱼子的《秦淮才女组律》一文中的李香君之“鸡园愧石饶幽草,尚隔候家半尺茔” , 更勾起多年前在秦淮河偶遇《桃花扇》之情景。

金粉未消亡,闻得六朝香,一曲《桃花扇》,伤情欲断肠。

那次去南京,恰逢5月18日是联合国把昆曲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周年纪念日。并得之,将有机会于5月19日晚在紫金大剧院观看由江苏演艺剧团出演的昆剧《1699·桃花扇》。

记忆中,喜爱《桃花扇》的由来已久。想那侯方域和李香君的凄美之爱,被孔尚任借一把桃花扇,抒“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巧妙地将桃红柳绿的秦淮儿女私情,和南明王朝的政治衰败的现实统一,展示得淋漓尽致。

更有巧合的是,此次演员的年龄大多是18岁至22岁,而出演李香君的演员之一单雯,今年16岁,也是李香君当年出场时的年龄。

喜极之余,情不自禁在观看的前一天晚上,特地去秦淮河看看。

那一晚的秦淮河岸,似乎还弥漫着秦淮八艳之香粉气息。仿佛游人一回头,就能看见春香楼敞开的窗户旁有人扬面招手而身不由己。恍惚间,秦淮八艳飘逸而近。于是,特地去秦淮河岸的李香君浮雕像前留影。

许是在身处石头城,再去观看《桃花扇》,就有了一份不同的意境。六朝脂粉,秦淮烟雨,不由人不为之感慨万千。而复社公子与秦淮香艳的差别,整整地就因之而具有了特殊的讽刺意味。人格的力量是不以人的出身为依凭的,李香君怒抛阄党余孽阮大铖馈赠的妆奁,从而也所侯方域遭到阮大铖的忌恨。因此,人们在忆起侯方域的多情,恐怕更多地马上就会转而铭记李香君的刚烈!

此次演出的昆剧《1699·桃花扇》既没有报幕,也没有把幕布拉开的程序,而幕一直就那么开着,伴奏人员亦是扮着当年的游客,各自摆弄着琴、锣、鼓等道具。舞台的布景游廊下的椅子上,悠闲地坐着几位女旦。起初还以为是演员坐在那里休息的,后来才知道那本就是活的道具,让人耳目一新。

舞台的三面,则是采用了素有“明代清明上河图”之称的国宝级画卷《南都繁会图》作为布景。画卷中,漂浮在水面的楼阁,舞龙踩跷,舂米划船,店铺商号,招幌林立,六百年前秦淮河两岸的繁华,就这样一一再现在小小的舞台上。好一个未见佳人上台,已闻暗香浮动。

佳景渐至,一位老生装扮的人走上来,念了一段关于兴亡离合的道白。不经意间,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游船在秦淮河中相遇,一见钟情,互赠盟物……

戏剧的大结局,依然是保留了孔尚任原著的勾画:家国离乱,繁华壮烈化为虚无。为国执著的侯公子和为爱坚守的李香君,在一片缠绵无奈的离恨中,看破红尘,落发出家。

三个多小时的演出,委婉清雅的韵律,飘逸流畅的唱腔,在《蝶恋花》《满庭芳》《懒画眉》等曲牌名中不经意的流逝。

不知间,谢幕已至。宽大的舞台上,年轻演员向指导老师鞠躬谢师,指导老师潇洒得意的合掌还礼。见此情景,全剧场的观众几乎都忍不住站起来了,回报给演员们的,是长达10几分钟的掌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