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长子布村玉皇庙前殿(唐-五代)

 安东老王 2019-02-14

年代:唐-五代;建筑类型:木构大殿;保护级别:2013七批国保

山西长子布村玉皇庙前殿(唐?五代)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部分图文原作者:爱塔传奇;网络;

 

        玉皇庙前殿,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东南约十五公里慈林镇布村。现存中轴线上还有舞楼、献殿、前殿、后殿以及诸多朵殿、两厢等。布村玉皇庙没有发现任何可以准确断代的碑刻题记,所有建筑只能根据建筑形式推断其建造年代,其中后殿为金代,后殿的东朵殿是元代建筑,献殿、舞楼及两厢等都是清和民国以后的。全庙以前殿最古,有人认为前殿为唐代建筑,其建造年代很可能是在唐中期或更早。前殿的瓦作部分经过后代修缮,屋顶样式、出际处、大脊琉璃等有晋东南地区金元时期风格。2013年,此殿由市保直接升为第七批国保。

  玉皇庙前殿,面阔三间, 共8.08米,当心间3.1米,两次间各2.49米;为单檐九脊顶建筑,进深四椽,前檐用四根八棱内顄石柱,柱头卷杀较急,无普拍方,阑额已被后代锯掉,但柱头留有上下两个安装孔,估计原物应为重楣,重楣多见于唐代壁画,实物有敦煌196窟檐,另外五代建筑平遥镇国寺万佛殿也用重楣,时代接近于唐。

        玉皇庙前几年发现时破损得非常严重。布村玉皇庙由于前、后殿属于中国早期建筑遗构,价值重大,2013年直接由市保升为国保,当年国家投资五百万元开始对布村玉皇庙内十余处单体建筑进行全面修缮,预计2015年5月完工。


山西长子布村玉皇庙前殿(唐?五代)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建筑年代: 

  由于布村玉皇庙的相关史料记载较少,因此年代的判断只能根据遗构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予以判断。该庙后殿为金代遗构,但前殿的年代鉴定却一直颇具争议。业界对其鉴定是宋代建筑,但有古建专家认为前殿主体构架应属五代遗构,甚至有人认为其为唐代遗构。

  布村玉皇庙前殿是一座年代争议很大的遗构。一为宋代说。北京大学徐怡涛教授著文(载2009年第6期《文物》,文题为《山西长子慈林镇布村玉皇庙》称,“中殿上多见长治、晋城地区北宋中后期的‘共存形制’”并称,其建造年代断为公元1086至1119年之间。

  二为唐代说。古建爱好者、新浪博友”古塔传奇“认为是唐代遗存,其年代甚至早于南禅寺大殿。古塔传奇先后十二次探访此古代遗构,有较深入之研究。其断代有理有据。另外,专家们在2013年对其进行落架大修的过程中,发现了具有唐代建筑特征的构件,为玉皇庙前殿的年代鉴定提供了珍贵依据。修缮过程中,专家们不仅发现了元、明、清时期的多处修缮题记,还发现了具有唐代建筑特征的构件——人字叉手,与五台山佛光寺的叉手结构相同。唐代特征构件的发现将为前殿的断代提供新的珍贵依据。

  三为五代说。山西文物方面专家认为,前殿的情况的确有点复杂,其唐、宋的特征都具有典型性。唐构特征方面,一是四根正八角石质檐柱的确很古老,魏齐石窟廊柱、隋唐砖塔立柱都多用此制,而内幽页手法待考;二是柱头上残留两卯洞,疑似唐晚期已消失的重楣旧痕;三是栌斗与柱头间的垫板,应该是绝迹已久的“皿板”真遗;四是柱头无普拍枋、阑额不出头,典型唐制无疑;五是前檐铺作上挑在平梁下的两只斜杆,可能是日本国木构古建筑中“尾垂木”的遗迹;六是转角铺作酷似西安大雁塔门楣所刻形制,但角华栱起脊的装饰唐代未见;七是梁栿伸出外跳为华栱与铺作“组合式”结构,是唐代标准范式,而三椽栿对剳牵用三柱构造,唐构中没有。

  宋构特征上,一是后檐和两山的斜面令栱,让人联想到是宋代早、中期的典型样式;二是两山前槽残留的“短棱尖式”批竹型耍头,可与南吉祥寺前殿(991年)斜栱中的耍头式样对照;三是置于下平槫下方(未与槫交结)显然是晚于唐五代的结构方式。综上,唐构特征多于宋构,且此殿斜面令栱昂式耍头都与碧云寺正殿相近同,或为五代新制说补充了佐证;“棱尖式”耍头亦如是。至于悬在下平槫与丁栿间的大角梁尾,才是非唐非宋令人费解的构造。

  结论:通过上述梳理和对比,前殿的时代排序也只能是在唐、宋之间,所以五代说可能更接近真实,但非定论。对于前三说,本篇以唐、五代遗构并为正说。


一、玉皇庙前殿辅作

山西长子布村玉皇庙前殿(唐?五代)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上图:玉皇庙前殿前檐柱头可见上下并列两个阑额安装孔,这种重楣的形式敦煌唐代壁画中有很多。前殿无补间铺作,前檐柱头铺作为华栱双抄,其中第二跳华栱为梁头伸出,山面和后檐柱头铺作也是两跳华栱,第二跳分别是丁栿和劄牵伸出。前檐两跳华栱上面有两条斜置构件,斜置的支点在第二跳华栱上,后尾压在平梁的前出部分之下。

山西长子布村玉皇庙前殿(唐?五代)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上图:前殿前檐梁头伸出为第二跳华栱,另有两条斜置构件伸出,后尾压在平梁前出部分之下,前端已被后代锯掉。玉皇庙前殿梁架为三椽栿对后劄牵用三柱,三椽栿与劄牵在内柱上平接,内柱头施一跳华栱承托,两根八棱内柱的柱径比柱础和大枓小很多,估计后代抽换过。三椽栿上用了两块很高的梯形驼峰托平梁,驼峰边缘入瓣卷杀,前槽丁栿斜出,后尾搭在三椽栿上插入驼峰中,丁栿上也是用这种很高的梯形驼峰托系头栿,后槽丁栿与纵向的梁水平对接,以蜀柱托系头栿。平梁上用叉手和蜀柱,蜀柱下以一块方木代替驼峰,两条叉手与蜀柱上的大枓、襻间衔接,没有用丁华抹颏栱。


山西长子布村玉皇庙前殿(唐?五代)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主梁

山西长子布村玉皇庙前殿(唐?五代)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主梁之上两块很高的梯形驼峰托平梁 

山西长子布村玉皇庙前殿(唐?五代)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东缝大梁三椽栿水平对接劄牵,上面还保留了托脚

 山西长子布村玉皇庙前殿(唐?五代)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西缝大梁也是水平对接,托脚已失


山西长子布村玉皇庙前殿(唐?五代)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后槽丁栿与主梁同样是水平对接,蜀柱托系头栿


山西长子布村玉皇庙前殿(唐?五代)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前槽丁栿压在主梁之上,后尾入驼峰,梯形驼峰托系头栿


山西长子布村玉皇庙前殿(唐?五代)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梁之上以一块方木形的驼峰托蜀柱,无丁华抹颏栱


山西长子布村玉皇庙前殿(唐?五代)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梁与枓栱合为一体:
       上图为前檐柱头铺作构造:玉皇庙前殿所有柱头铺作均为双抄,前檐是三椽栿头伸出为第二跳华栱,后檐是劄牵头伸出为第二跳华栱,两山为丁栿头伸出为第二跳华栱,符合唐代特征。 

山西长子布村玉皇庙前殿(唐?五代)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后檐柱头铺作,劄牵伸出为第二跳华栱

山西长子布村玉皇庙前殿(唐?五代)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山面柱头铺作,丁栿伸出为第二跳华栱
 
山西长子布村玉皇庙前殿(唐?五代)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柱头皿板:
         皿板是柱头与栌枓间的一块垫板,在汉代至唐中期的一些砖仿木、石仿木建筑结构中有不少应用,过去一度认为现存早期木结构建筑中已无柱头皿板的实际应用,然而布村玉皇庙前檐两根角柱上却保留了柱头皿板应用,这是早期木结构建筑中使用皿板的唯一孤例,古建筑构件的活化石。 
        前面提到的砖仿木、石仿木建筑结构到了唐中期以后不再出现皿板的应用,北宋晚期刊行的《营造法式》已经没有皿板这个构件了,皿板应用的下限是唐中期,这也是布村玉皇庙前殿不晚于唐中期的一个例证。参见下图:

山西长子布村玉皇庙前殿(唐?五代)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布村玉皇庙前殿柱头皿板


山西长子布村玉皇庙前殿(唐?五代)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昂与梁: 
  上图:前檐两条斜置构件置于三椽栿头和平梁之间。布村玉皇庙前殿前檐下两朵柱头铺作使用一昂一耍头,这种昂结构形式特殊,不用令栱,只以替木承橑檐槫,梁头伸出第二跳华栱头垂直支撑在最下方成为昂的最前端支点,昂尾压于平梁下,三椽栿、平梁和两条斜置构件共同组成杠杆。

山西长子布村玉皇庙前殿(唐?五代)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八棱柱及柱头卷杀:
  上图:前檐所用的四根八棱柱上下等粗,只在柱头有急促卷杀。玉皇庙前殿前檐所用柱子相似度极高,都是上下等粗的八棱柱,只在柱头有急促卷杀,这与《营造法式》所规定的梭柱以及卷杀方式有很大不同。敦煌的窟檐仍可看做技术更新慢,延续早期做法。从上面实例看,八棱柱主要出现在唐中期以前,而圆柱主要出现在唐中期以后,玉皇庙前殿采用的八棱柱和柱头急杀的卷杀方式,其年代大致可推断不晚于唐中期。


二、玉皇庙前殿的梁架结构
山西长子布村玉皇庙前殿(唐?五代)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布村玉皇庙前殿可以看到不少后代改造的特征,根据建筑手法,第一次大规模改造可能发生在金代,这次改造加高了驼峰,加高了平梁上的蜀柱,增加了系头栿,大角梁有可能也是这次改造中添加的,前殿屋顶样式大变。上图:前殿两缝主梁上各使用两只驼峰,这四只驼峰全部都有明显的拼接痕迹,上图可看到明显的“分界线”(参见下图)。平梁上的蜀柱也很突兀,有可能也是这次改造加高的。 
     唐代建筑举折较小,屋面平缓,不利于走水,加高驼峰和蜀柱可以使屋面变得更陡峭,利于走水。类似的改造还见于唐构平顺天台庵和泽州青莲寺藏经阁。

山西长子布村玉皇庙前殿(唐?五代)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山西长子布村玉皇庙前殿(唐?五代)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上图:可看出驼峰的上下两段卷杀是不同的,下段杀得更深,两面的卷杀交汇于中线处,而上段只在边缘处卷杀了一点,可见上下两段是不同时期加工的,下段更老。

山西长子布村玉皇庙前殿(唐?五代)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上图:不仅仅是抬高了梁架,还在山面增加了系头栿。  前殿两次间的梁架显得比较凌乱永济,前槽丁栿上用了一只驼峰托系头栿,后槽丁栿用蜀柱托系头栿的另一端。

山西长子布村玉皇庙前殿(唐?五代)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上图:前槽丁栿上用的这个驼峰,比主梁上的驼峰简易得多,主梁驼峰上半段为了和下面看起来一致,还做了点卷杀,丁栿上的驼峰干脆连卷杀也省略了。


三、玉皇庙前殿的金元维修山西长子布村玉皇庙前殿(唐?五代)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上图:约在金代的这次维修,加高了驼峰和蜀柱,可以增加前后檐的坡度,增加系头栿可以增加两山的坡度,这次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屋顶更陡峭,防雨防水。 

山西长子布村玉皇庙前殿(唐?五代)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第二次较大的改造大约发生在元代,主要是在前殿两侧各建了一个一泼水的小耳殿,并且改动了山面和后檐的枓栱样式。上图为西侧小耳殿。

山西长子布村玉皇庙前殿(唐?五代)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前殿东侧的小耳殿

山西长子布村玉皇庙前殿(唐?五代)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上图: 前殿的前檐第二跳枓栱头上用了一根方桁,与面阔通长,这条方桁上既没有隐刻栱,上面也没有散枓的痕迹,与橑风槫的接触仅在跳头上,可见只起横向联系作用,并不承重。

山西长子布村玉皇庙前殿(唐?五代)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上图:殿内第一跳华栱头上也用了一道方桁,在粮库时期被锯掉了,根据枓栱上残留的断头可知这条方桁四壁皆有,至转角铺作处相交。 我们现在看到的外转方桁只存在于前檐,山面和后檐都不见了,可能是在加盖两个小耳殿时给截断了。

山西长子布村玉皇庙前殿(唐?五代)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耳殿内部,可见山面方桁也是贯通的,后添建的耳殿椽子后尾搭在方桁上。

 
山西长子布村玉皇庙前殿(唐?五代)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上图:是山面后槽柱头铺作现在的样子,明显是把原本通檐长的方桁锯成了当时流行的令栱样子,并且添配了散枓,替木也变短了,而且这个令栱就是用原来的方桁直接锯出来的,后檐转角铺作上还保留了方桁相交的痕迹。 同理后檐的令栱也是这么改造得来的。 
     如果把这些改造特征还原回去,布村玉皇庙前殿的四檐枓栱应该是这样的:所有枓栱的最下面两跳都是双抄,第一跳里外转都是华栱,第二跳外转华栱为梁头(三椽栿、劄牵、丁栿)伸出,第二跳头上通过交互枓托耍头,耍头之上齐心枓、替木托橑风槫,无令栱。外转第二跳头上施一道横向方桁周匝,里转第一跳头上同样施一道方桁周匝。 经过这两次改造,布村玉皇庙前殿在外观上显示了很多晚期特征,高耸的屋顶和斜杀的令栱等,看上去有金元时期的风格。


  布村玉皇庙前殿还有几处很特殊的结构,在现存早期木结构中找不到同类应用:
      一、前檐四根八棱柱八个面均内顄
      二、前檐第二跳华栱头上还有一条横向联系的枋,与上面的橑檐槫有一段空隙,不承担上下的重力,只起横向联系的作用
      三、转角铺作第一跳角华栱栱头没用枓,实拍在第二跳角华栱下,但在栱身中段用了一只枓
      四、转角铺作第二跳角华栱用了一片很薄的抖托上面的枋
      五、全殿用了六只很高的梯形驼峰,四只边缘入瓣卷杀,这种驼峰也是独家应用。
      六、现存十一座梁头伸出为第二跳华栱的建筑中,有十座是梁头在伸出之前已经过较大砍杀,出檐部分已与下面的第一跳华栱等宽,唯有玉皇庙前殿纵向两缝梁砍杀较小,伸出檐外的第二跳华栱宽度远大于第一跳,每缝梁下前檐柱、内柱、后檐柱上共六只交互枓的枓底宽度都大于下面的华栱。
  (详说文字:据爱塔传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