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国懦弱皇帝:一言不合就被大臣吐口水,受辱后只能忍着不敢责怪

 思明居士 2019-02-14

公元前628年,一代雄主晋文公寿终正寝,其子继位,是为晋襄公。然而,老子英雄儿未必是好汉,晋襄公身上毫无霸气。

晋文公逝世后,他的那些股肱之臣大部分仍健在,晋襄公不敢弃之不用,只好照单全收,让他们继续担任新朝的高官重卿。在他们眼里,晋国之所以能够一跃成为天下的霸主,乃是他们当年辅佐晋文公亲历沙场、浴血奋战的结果,而晋襄公只不过是坐享其成而已。所以,他们倚老卖老,居功自傲,甚至要晋襄公按照他们的意思来办事,且态度十分生硬,手法非常粗糙。

晋国懦弱皇帝:一言不合就被大臣吐口水,受辱后只能忍着不敢责怪

崤之战便是在老臣先轸的强硬推动下展开的。在战前会议上,先轸一开始就定了主战的基调,声称“必伐秦师”。尽管另一位重臣持不同意见,然而毫无商量的余地,先轸振振有词地说秦军灭了滑国,而滑与晋为同姓,此举实在无礼,必须痛加惩罚。先轸用政治正确来堵住持不同意见者之口,且视晋襄公为无物,而晋襄公也无可奈何,只能乖乖地顺从先轸的意志,同意在崤函一带伏击秦军。

先轸在崤之战中大破秦军,俘获秦军三帅。可是,晋襄公的母亲(秦国公主)在中间一掺和,晋襄公居然释放了被俘的三帅。先轸在上朝时听说这个消息,勃然大怒,在晋襄公跟前大发雷霆,越骂越生气,居然愤怒地对着晋襄公吐痰。而晋襄公却只能忍着,不敢有任何责怪。他听了先轸的一顿斥责,又马上改变主意,收回成命,派人去追赶缉拿……结果没能如愿抓回。

公元前622年,晋国政坛上不少重量级人物先后死去,晋国元气大伤。次年,情况稍稍稳定,晋襄公就开始进行政坛重组工作。他有自己的盘算:将五军精简为传统的三军,同时起用家族历史辉煌但当时已被边缘化的老臣集团,而稍稍压抑那些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新贵势力。据此,他搞出一份名单,由老臣集团的人出任三军的重要位置。

晋国懦弱皇帝:一言不合就被大臣吐口水,受辱后只能忍着不敢责怪

可这么一来,那些原来已占据晋国政治舞台中心的新贵们不干了,他们的代表狐射姑、赵盾、先克(先轸之孙)等人就闹腾起来。先克跳将出来代表新贵势力发言,大声疾呼:“狐、赵之功不可忘!”面对新贵势力的反弹,晋襄公没辙了,他很快从既定的立场上缩了回去,改变了原先的方案,让狐射姑、赵盾、先克等三位新贵入六卿之列,同时再从老臣集团中选三位也位列六卿,新旧各三,以作暂时的平衡。这种妥协让新、旧两派都不满意,晋襄公是老鼠钻了风箱——两头受气。

更糟糕的是,事情并未到此消停。得势的新贵势力内部也矛盾重重。公元前621年,晋襄公忙于检阅部队、训练士卒、恢复三军旧制,可在三军将佐任命上,晋襄公再一次朝令夕改,乱搞一气。他本来根据诸卿宗族地位高低与对晋国贡献大小,任命狐射姑为中军帅、赵盾为中军佐,这应该说是一个较为稳妥,能平衡诸位卿大夫关系的决定。可是,当担任太傅要职的一位将领一提出反对,晋襄公又马上改变了主意,将赵盾、狐射姑两人的位置给调换了,改由赵盾出任中军帅,并同时执掌国政,而狐射姑则莫名其妙被降为了中军佐。

晋国懦弱皇帝:一言不合就被大臣吐口水,受辱后只能忍着不敢责怪

赵盾由此坐大,埋下了日后以赵氏为主导的“三家分晋”事件的祸根。“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这是对晋襄公的最恰当的形容,也是他政治人生中的最大悲剧。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黄朴民

来源|《百家讲坛》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