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邂逅社工 作者|阿呆与石头 关键词|前后测、小组开展流程 一、小组的基本资料 (一)小组名称:自我保护——急救安全知识学习小组 (二)活动对象:10-12岁青少年 (三)参与人数:9人 (四)工作员:X社工 (五)小组背景 暑假期间,都会有大批的乡下孩子兴奋地涌进深圳,在打工父母身边度过暑假,但父母忙于工作,不少中小学生独自在家,脱离了家长监护和学校照看,孩子的暑期安全再一次摆在家长以及社会面前。尤其是溺水和跌落最易发生。全球儿童安全组织称,60%以上的伤害发生在孩子进行娱乐和运动时,特别是在夏季。 X社区辖区内居民约有10万人外来务工,而辖区内的私立学校与幼儿园学生大都是外来务工子女,经工作员社区走访发现X社区中英文学校附近十字路口没有红绿灯且放学时间段车较多,每当小学生放学过马路的时候特别缺乏安全意识,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学校的老师与学生家长向工作员反映三年级以下的学生上放学有家人接送,但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家人一般很少接送,因此在暑假期间家人更担心由于小孩安全意识不强而导致的安全问题。另外有家长反映尽管现时家长对于小孩照顾有加,但社区内的小孩还是有较多独自在外活动的时间,担心这成了人贩子乘虚而入的机会,青少年或多或少知道遇到突发安全事件时如何寻求别人的帮助,但是并不了解。 因此,根据工作员对社区目前的情况需求分析后,社区中心策划开展相关安全主题的活动让辖区内青少年学习交通安全、居家安全(防骗)等生活安全小知识,学习如何避免意外以及在救援人员未到达现场前如何实现自救的技能,提高防范意识,提高社区青少年的生活安全危机的察觉能力,把伤害降至最低。 二、小组目的及目标 (一)小组目的:通过小组对社区青少年进行安全知识教育,提高社区青少年的生活安全危机的意识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二)小组目标:掌握居家安全、交通安全、游泳安全、消防安全、地震安全等生活安全急救小知识。 三、理论与方法 (一)社会学习理论 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是角色扮演用于塑造个体行为的理论基础。小组组员均为同质性服务对象,在小组活动过程中,一是通过小组的活动内容,学习有关于急救安全知识,加强安全知识的认识,二是通过与其他组员的互动,相互学习如何处理突发事件的技巧,取得组员间的相互支持。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同时受环境和个人的认知与需要的影响。在工作员活动的实施需要每个小组组员的积极参与,组员不仅可以通过工作员讲授中的榜样示范进行学习,因此,每个组员既是行为观察者,也是被观察学习者,进行观察学习,增强个人的社会适应性,促进个人成长。 (二)交往行动理论 哈贝马斯的认为,行动者之间的交往不仅能够传递和更新文化的知识,以及调节不同意见或社会行为,而且能够促使社会整合,增强人们的归属感。而最为重要的是,人们的交往行为能够促成个人自我观的建构,充分发挥个体的主体性。通过该小组活动,组员能够接收小组活动中相关知识与理念,更能藉由组员之间、组员与工作员之间的互动达成交往行动的正向激发主体性的目标。 四、小组过程 (一)第一节 小组主题:居家安全知识学习 时间:20XX年X月X日 9:30-11:00 地点:中心大厅 本节目标:促进组员互相认识,了解小组目标与内容,学习居家安全知识
(二)第二节 小组主题:交通安全知识学习 时间:20XX年X月X日 9:30-11:00 地点:中心大厅 本节目标:通过小组学习到交通安全知识及伤口包扎法
(三)第三节 小组主题:游泳安全知识学习 时间:20XX年X月X日 9:30-11:00 地点:中心大厅 本节目标:通过小组学习到游泳安全知识及心肺复苏运用
(四)第四节 小组主题:防火安全知识学习 时间:20XX年X月X日 9:30-11:00 地点:中心大厅 本节目标:通过小组学习到防火安全知识及烧烫伤处理方法
(五)第五节 小组主题:地震安全知识学习 时间:20XX年X月X日 9:30-11:00 地点:中心大厅 本节目标:通过小组学习到学习到地震安全知识及逃生方法
五、小组发展状况 小组的整个发展状况,分为两部分内容进行分析: (一)小组进程介绍分析 1、第一节,工作员通过前测进行测试组员对安全知识及安全技能了解程度,然后通过运用游戏,缓解紧张气氛的小组活动,促进组员互相认识。让组员了解小组目标与内容,小组有了公认的目标,小组规则的形成。小组开始进入学习阶段,工作员运用PPT、新闻案例及视频等小组形式开展居家安全知识主题学习,目标达成情况是通过工作员观察组员听课兴趣程度及组员积极分享所学习到的内容及感受等,目标基本达成。 2、第二节,工作员通过视频、现场模拟以及动手练习等形式向组员讲解交通安全知识及伤口包扎法,在学习伤口包扎法时由于个别组员不太愿意动手,工作员通过支持和鼓励技巧让组员参与操作环节。在分享环节有个别组员害羞于发言,工作员给予特殊的注意,鼓励他们即兴发言,工作员对组员的行为负责任,鼓励组员遵循规范,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3、第三节,组员在小组的包扎法和心肺复苏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出现个别组员表现出动手能力强或领导才能,从而开始充当小组的领袖,试图引导或影响其他组员,相对于其他组员动手能力较弱,表现出被动和逃避,导致小组动力的发挥容易受阻。对于能力稍弱的组员,工作员及时发现和引导,合理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采取由能力好的组员带动或辅助能力弱的组员完成小组目标任务,促进两者之间的正面交流及影响,鼓励能力稍弱的组员与其他组员讨论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4、第四节,小组顺利渡过冲突期后,就进入小组成熟过程,同时,组员也达到了最理想的状态,当有些组员说了或做了一些错误的话和事时,其他组员会抱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小组有足够的能量达成小组的目标,学习到防火安全知识及烧烫伤处理方法,在这主题内容讲解中,工作员采用引导技巧中的忠告与咨询,工作员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所学到的知识向组员告诫在火灾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注意事项等,同时,工作员解答来自组员的询问,帮助他们揭开困惑和疑问,最大限度地提供信息。 5、第五节,小组即将结束给组员带来失落感,但从积极的方面来说,组员个人的需要已经在小组内得到满足,组员间也获得了彼此的了解,小组目标基本实现。第五节作为即将收尾阶段,工作员重点帮助组员进行小组的分享总结、评估,使组员了解自己的收获,巩固组员已经习得的技巧,克服不良心态和消极的行为的发生。工作员通过对组员进行后测了解到组员对小组每节内容学习掌握程度及每节目标达成情况。 (二)小组的组员关系变化分析 在小组初期过程中,小组组员开始相互接触和认识,但不想过于亲密,组员会出现对小组既想接近,又想逃离,行动上迟疑不决,态度上有投入多与少的矛盾,充满了两极情感。因此,工作员在小组中设计了“螃蟹过河”、“我最棒”互动游戏活动形式来增进组员彼此的了解和熟悉,在互动游戏中,组员慢慢开放地介绍自已,也主动地认识其他组员,慢慢投入小组活动中。 在小组中期过程中,组员出现了有攻击性的组员,具体表现在与其他组员直接对质,意见不统一,自我意识和权力控制意识增强,认为自己在做心肺复苏实操时比他人高明,总想用自己的权力控制他人,他们会提出“如果是我,绝对比他做得好”。而小组组员发生这些冲突时,工作员运用了包容技巧,包容小组的特点及组员之间的行为现象,认为冲突是小组自然整合的过程;工作员运用了分享技巧,敢于面对小组的冲突,参与式体验组员的感受和情绪,分享组员的痛苦与快乐等,为了整个小组的稳定,协调组员各种矛盾。 在小组后期过程中,组员有正面的、负面的、积极的及消极的情绪,而负面、消极的情绪表现为情绪失落,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组员之间已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面对即将分离,组员难免有些悲伤和失落。工作员了解和处理组员有关小组结束的情绪和感受,工作员及时运用小组后期的目标巩固组员正面、积极的情绪体验,尽力消除组员负面、消极的情绪体验,巩固小组的工作成果,帮助组员独立地、有成就感地离开小组,并且巩固其在小组中的学习经验,使其能运用于日常生活中,从而进一步发展和成长。 六、小组评估 (一)小组出勤率 本小组共开展5次,参与人数9人,参与总人次达到42人次,组员的出勤率达到93.3%。 (二)小组目标达成分析 在小组评估阶段,工作员把目标设有两个: 在小组的最后阶段,工作员会设计一些问卷或量表进行小组后测,即时反馈,在小组结束时发给小组组员测量表和满意度反馈表,要求其根据自己的改变实际情况填写,通过收集组员对小组内容、工作方法、工作员表现等方面的评价,以监测小组是否完成了其预定目标。 (三)服务对象前后测评估 工作员进行小组的前后测完之后,从而了解组员对小组开展的内容把握程度,并且在小组前后测基础上运用了AB设计的评估方法,工作员利用自身两次前测与后测的数据进行对比,找出前后的差异,即就是说在工作员干预介入之前的测评阶段为“基线阶段”,在干预过程收集组员的变化情况为干预阶段,工作员通过这两个阶段的对比,相关变量的改变,可以被看成是干预的结果。图1反映出小组评估结果支持了干预的有效性,才能评估小组的有效性。 图1 因此,小组按计划完成自己的任务之后,工作员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一方面了解小组是否完成了自己预定的目标和任务,另一方面为以后主持类似的小组积累工作经验。 七、小组反思 (一)小组的沟通技巧分析 从小组第一节看出,组员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彼此之间还不太熟悉和信任,组员之间的沟通方向只与自己左右的组员进行沟通,如图1的链状沟通模式,看出组员而与其他人的沟通是不够充分,所以工作员设计了小组游戏,而每节的小组游戏成了整个小组的沟通介体,在小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而在小组的中后期出现了新的沟通模式,如图2的开放式沟通模式,这时所有组员间是充分沟通,不具备结构性的沟通,也没有沟通的开始和结束,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它反映了小组的凝聚力和组员的参与热情。因此在选择小组游戏一定要认真且慎重,既要考虑到当时的具体情况,又要考虑突发事件的发生,还要顾及小组组员的接受能力,避免了沟通不畅等问题。 (二)工作员表现 1、工作员急救方面的专业知识不足:小组的授课内容主要是理论与实操相结合,但工作员的实操经验不足,不能更有效、更具体地操作步骤给组员学习,建议今后开展类似的小组活动可邀请有相关技术的志愿者讲师协助授课,同时,工作员也需要不断提升自我,为日后更好开展小组活动。 2、工作员对特殊组员的处理:在小组活动进行中,难以避免因为沉默者破坏整个小组气氛,还会影响其他组员的情绪,因此,工作员为了调动组员的积极性,一是提高工作员讲课技巧,塑造生动小组课堂,二是鼓励组员,一旦有“沉默者”回答问题或在动手实操过程表现优秀,工作员带动所有组员一起鼓掌表扬。所以,工作员在开展小组过程中,特别需注意小组中比较沉默和退缩组员的出现,应及时发现和引导,鼓励不爱说话的组员多发言,避免沉默者的出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