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开展“精神康复者”家属互助小组? | 社工课

 社工客 2022-05-17 发布于广东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吴佩佩

    单位 | 广州市从心力行社会服务中心

小组基本情况

(一)小组名称:“友”你知我心——家属互助小组

(二)小组性质:支持性小组

(三)小组开展地点:康复者家中

(四)小组节数:7节

(五)参加对象:精神康复者家属(照顾者)

(六)组员出席总人次:11人/66人次

小组背景

据中心需求调研报告反映,家属/照顾者感受压力平均分数为4.9分,感受压力属于中等;不过在6分及以上为6人,占比为60%。调研报告还反映了辖区内照顾者整体照顾压力大、照顾能力不足,有减压互助、照顾技能提升、相关知识普及、加强社会资源网络等需求,为此,中心可通过开展家属互助小组,缓解照顾者的压力,提升照顾者的照顾能力。

其次,工作员在入户、电访过程中发现精神康复者的康复过程主要是在家庭,家属作为主要照顾者,他们一边苦恼于如何照顾康复者,一边则承受旁人的不理解与歧视眼光。不理解与歧视一方面让康复者家属产生较大的精神压力,另一方面,影响了康复者家属与亲朋好友及社区人数的来往、互动,家属获得的支持减少。

因此,通过开展互助小组能让具有相同经历的家属们更容易产生相互理解、同情、支持、鼓励以及分享经验。

理论运用

1.互动小组模式理论,小组的目标在于小组成员的交互影响,共同活动,分享情感。这一模式强调人与人的交互反应关系,强调成员的互相帮助,强调个人必须从群体生活中学习。

小组互动有助于个人形成良好的自我与发展健康的人格。小组成员相互依赖并分担相互帮助的责任,有助于满足小组成员娱乐、交往与感情交流的需要,也有助于面临共同问题的人进行信息交流,获得心理支持,学习正确的态度与行为,从而缓解个人的危机和问题,小组成员在小组中分享责任与小组经验。

2.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越能更好的应对来自环境的各种挑战。社会支持理论指出:社会支持是由社会网络、社区、家庭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所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者表达性支持。

工具性支持包括引导、协助、有形支持与解决问题的行动等,表达性支持包括心理支持、情绪支持、自尊支持、情感支持、认可等。本小组旨在扩展精神康复者家属的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从小组的互动过程中,通过引导、协助,提供心理支持、情感支持、认可等方式,增强家属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帮助,通过相互的认可增强家属的自尊感,使之获得更好的社会支持。

因此,增强家属的社会支持有利于提高家属的照顾信心及能力,朋辈支持属于社会支持中重要的一类。家属照顾者之间彼此认识,增加同辈支持,互相交流照顾康复者的经历。照顾过程中的感受和困难、压力、情绪,使家属之间引起感情共鸣,有助于疏导压力以及提升照顾水平,增加康复者家庭的幸福感。

小组目标

1.80%参与者能够至少认识到一个朋友。

2.80%参与者能够获得至少一种经验或情绪上的支持。

活动内容

第一节

主题:友相聚

目标:

1、组员相互认识,澄清小组目标和内容,组员共同订立小组契约;

2、建立团队规范,培养团队凝聚力。

内容:

1、组员签到;工作员介绍小组内容及目标;澄清组员疑问。

2、破冰游戏《拍蚊子》:工作员讲述一只蚊子的飞向路径的经过。如蚊子飞到你的左边头顶上了,组员就要在左边头顶顶鼓掌(拍蚊子),做错或者反应较慢的组员就要自我介绍,内容包括:姓名、昵称、所属镇(街)、照顾康复者的年限等,直到引导每位组员完毕。预热气氛,增加相互认识。

3、订立小组契约。

4、组员分享:工作员引导康复者对本节小组进行回顾,分享参与活动的感受,启发他们表达对整个小组的期待,引导他们表达对下节小组的建议。工作员引导组员之间的“友”进行以及“友”的重要性。

预告下节小组时间和内容。

第二节

主题:友信任

目标:协助组员之间产生信任感,并营造相互支持的气氛。

内容:

1、组员签到;工作员介绍小组内容及目标;引导组员回顾上节小组活动内容。

2、热身游戏:盲人走路。推选两两为一组,一名组员用眼罩将眼睛蒙上,另一位组员指导蒙眼组员完成指定规定路线,口述注意事项指引蒙眼组员。反之,轮流体验该游戏。通过游戏,让组员体会信任与被信任的感觉。分享过程中的感受,工作员引导组员关于信任的话题。

3、工作员用故事引入引导组员分享自己的生活、照顾康复者的经历、遇到的困难、照顾上的压力,让家属有共同话题,使家属能认识到彼此生活上的共同层面,增加彼此联系。

每位分享之后的组员,工作员引导组员以鼓励,行动上大拇指点赞、鼓掌、拍肩膀或者是言语上的鼓励。

4、组员分享:工作员利用4F分享技巧引导参与者分享:工作员引导康复者对本节小组进行回顾,分享参与活动的感受,促进参与者发现自己在活动中的改变,并启发他们表达对下节小组的期待和建议。

工作员回顾活动,并就组员在本节小组中的表现、感受、改变以及对以后活动的期望进行总结。同时,也鼓励以及引导组员将本节所学习、感受的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信任家人、亲友,重要也信任康复者。

预告下节小组时间和内容。

第三节

主题:友支持

目标:组员之间互相帮助,增强朋辈支持。

内容:

1、组员签到;

工作员介绍小组内容及目标;引导组员回顾上节小组活动内容。

2、工作员发放剪纸材料,并介绍制作步骤;工作员引导组员分成两组,然后将各组员完成的作品合拼成一幅属于自组剪纸展。制作过程中工作员鼓励每位参与者都动手参与,若是不会,组员之间相互帮助或是工作员协助。工作员进行总结,引导组员分享制作感受。

3、游戏《笑口常开》,调动气氛。让参与者围成一个圈,任意采取坐或站的形式,由工作员和大家示范关于“笑口常开”四个字所代表的动作,先选出1名参与者做发指令者,任意发“笑”“口”“常”“开”的指令,其他参与者根据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由错的参与者接着做发指令者。

4、组员分享:工作员利用4F分享技巧引导参与者分享:工作员引导康复者对本节小组进行回顾,分享参与活动的感受,促进参与者发现自己在活动中的改变,并启发他们表达对下节小组的期待和建议。  工作员回顾活动,并就组员在本节小组中的表现、感受、改变以及对以后活动的期望进行总结。

预告下节小组时间和内容。

第四节

主题:友办法

目标:协助参与者能够获得至少一种照顾经历的应对技巧。

内容

1、组员签到;工作员介绍小组内容及目标;引导组员回顾上节小组活动内容。

2、头脑风暴:工作员提前一天联系组员,提前收集组员感受最深、印象最深刻的照顾康复者的经历事件,或者目前生活中遇到的烦恼。工作员收集了全部组员的故事后,按工作员的随机,说出每位组员的故事内容(匿名),引导组员分享自我感受与想法,共同讨论出解决的对策,提供支持。工作员根据组员的分享,进行提炼,并结合相关资料,逐项和组员进行总结技巧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3、观看视频《精神康复家属照顾技巧》。

4、组员分享:工作员利用4F分享技巧引导参与者分享:工作员引导康复者对本节小组进行回顾,分享参与活动的感受,促进参与者发现自己在活动中的改变,并启发他们表达对下节小组的期待和建议。  工作员回顾活动,并就组员在本节小组中的表现、感受、改变以及对以后活动的期望进行总结。

预告下节小组时间和内容。

第五节

主题:友分享

目标:协助参与者能够获得至少一种情绪管理的技巧。

内容

1、组员签到;工作员介绍小组内容及目标;引导组员回顾上节小组活动内容。

2、工作员引导组员分享自身平时生活中的减压方式如分享生活休闲活动的经验和感受;工作员进行提炼总结,并针对组员分享的内容进行补充;工作员引导组员分享感受,小组过程学到的舒缓压力的方法。

3、在安静的环境下带领组员进行肌肉放松体验。

4、组员分享:工作员利用4F分享技巧引导参与者分享:工作员引导康复者对本节小组进行回顾,分享参与活动的感受,促进参与者发现自己在活动中的改变,并启发他们表达对下节小组的期待和建议。

工作员回顾活动,并就组员在本节小组中的表现、感受、改变以及对以后活动的期望进行总结。   预告下节小组时间和内容。

第六节

主题:友同行

目标:巩固组员将所学内容进行运用,同时加强组员间互动交流。

内容

1、工作员带领组员到达活动场地;签到;工作员介绍小组内容及目标;引导组员回顾上节小组活动内容。

2、组员游览十九涌,畅聊,放松心情;组员外出拍照,想象小组过程像一个旅程,参与者拍出最能代表这段时间或者此时此刻所学的照片,组员之间协作完成。

3、工作员准备四张照顾精神康复者常遇到的问题,让组员根据自己抽到的问题卡,分享自己的经验,让其他组员吸取经验。工作员引导组员提出在照顾精神康复者时的困难,组员之间讨论并出谋划策。

4、组员分享:工作员利用4F分享技巧引导参与者分享:工作员引导康复者对本节小组进行回顾,分享参与活动的感受,促进参与者发现自己在活动中的改变,并启发他们表达对下节小组的期待和建议。  工作员回顾活动,并就组员在本节小组中的表现、感受、改变以及对以后活动的期望进行总结。  预告下节小组时间和内容。

第七节

主题:友再会

目标:回顾团队历程,继续巩固成果,结束小组。

内容

1、组员签到;工作员介绍小组内容及目标;引导组员回顾上节小组活动内容。

2、回顾整个小组的内容,分享小组收获:工作员引导康复者对整个小组进行回顾,分享参与小组的感受,促进参与者发现自己在小组中的改变,并启发他们表达对未来的我的思索及畅想。工作员回顾活动,并就组员在本节小组中的表现、感受、改变以及对以后活动的期望进行总结。

3、处理组员对小组结束的情绪:“感谢有你”。工作员引导组员之间可以留下联系电话,方便以后往来。

4、组员合唱歌曲《问我》。鼓舞组员,互助互勉,勇于面对生活挫折,笑对生活!

5、邀请组员填写满意度调查表等。

小组发展状况

(一)小组筹备期

1.小组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难以招募到参与者。本小组为家属互助小组,大多数家属都有自己的工作、需要照顾康复者或照料其他家庭事务,而没有更多的时间参与活动;参与者的居住地到达开展活动的选址花费的时间较多,交通不便,而不愿前往参与活动。

2.工作员采取的行动

小组筹备期,工作员通过入户、电访或会员群再次向家属发出招募邀请,向其讲述小组的内容设计以及开展小组意义,进一步增强家属参与小组的兴趣。还有如交通不便等情况,工作员针对此情况,将活动的地址改在了康复者家中,而非是中心开展,这样大大方便了家属参与小组活动的开展。

(二)小组初期

1. 小组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在小组的开始阶段,组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较弱。如在介绍自我经历时,因组员之间较为陌生,小组关系松散,组员多数未能清楚具体的袒露自我情况。有个别组员更持观望态度,保持沉默或少发言。

2. 工作员采取的行动

一方面,工作员在第一节和第二节小组中分别通过游戏“拍蚊子”、“盲人走路”预热气氛,增加相互认识,同时让组员体会信任与被信任的感觉。另一方面工作员需要协助背景不同的人在小组中把小组成员看成一群持续性合作的伙伴。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工作员要协助组员建立凝聚力,为此工作员通过引导组员订立小组契约,深化组员的关系,培养组员对小组的归属感。

要让组员知道,每位组员都是小组的一份子,可以采取一个方法就是指出组员的共同兴趣和目标,他们知道自己不是唯一受到某个问题困扰的人,这样能协助他们拉近与其他组员之间的距离;对于沉默或少发言的组员,需要私下私聊,了解他们不积极参与活动的原因,及时给予鼓励,必要时及时与所负责的工作员沟通情况,以便后续跟进。   

(三)小组中期

1. 小组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在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小组中,组员之间的凝聚力得到提高,对小组产生了归属感。组员喜姨在小组中表现的十分活跃,主动分享自己的照顾经历,带动组员参与游戏“笑口常开”,协助小组调动气氛。组员之间慢慢建立了亲密关系,因此小组也出现次小组,具体表现为有8名组员能积极参与小组互动,有3名组员在讨论与本次小组无关的话题。

2. 工作员采取的行动

小组中,工作员设计了互动分享环节,分别《自组剪纸展》、《头脑风暴:精神康复家属照顾技巧》、《分享减压方式》等环节,鼓励组员进行信息交流,获得心理支持,学习正确的态度与行为,从而缓解个人的危机和问题,小组成员在小组中分享责任与小组经验。

如在“分享自身平时生活中的减压方式”环节,大部分组员都能分享自己应对压力的方法,或者休闲的方式。通过大家的分享,组员对自身生活困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组员“友”支持和鼓励下也学习到了一些减压的方法;对于次小组的出现,个别组员会表现较为自我,工作员引导组员客观看待和接纳小组中的不同声音和行为,并引导组员共同寻求解决办法。

(四)小组后期和小组结束期

1. 小组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在第六节、第七节小组中,部分组员未能对本次小组中所学的经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组员对小组有较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对于小组即将结束,组员会容易流露出离别情绪。

2. 工作员采取的行动

为了让组员更好地放松心情,工作员设计了一次在外出拍照环节。组员能够积极参与,组员们纷纷表示外出拍照开心,每个组员都露出笑容,组员们欢乐融融,显然彼此朋辈支持网络得到了增强。

回顾小组活动的开展,通过将活动照片分享给组员,让组员们根据照片讲述照片内容,让组员们能思考,并加深其对小组环节的记忆。

在小组结束阶段,工作员处理离别情绪,引导小组结束以后大家可以继续保持联系,添加微信,成为好友。工作员对小组进行总结,向组员们表示小组即将结束,但组员们的情谊是不会结束的,日后仍会有更多活动或小组让组员们参与,组员们都表示愿意参与。

为了让互助小组持续运营下去,小组成员应该定期回顾小组进展。工作员可能会偶尔参加几次小组聚会,就“如何让互助小组持续运营”提供一些信息和建议。只要小组成员觉得互助小组应该继续下去,那就可以一直继续下去。

评估

(一)评估方法

参与者满意度调查

工作员在小组中的观察

与组员的访谈

(二)目标达成情况

本小组目标包括两个方面:

(1)80%参与者能够至少认识到一个朋友。

(2)80%参与者能够获得至少一种经验或情绪上的支持。

在小组过程中,通过与组员的访谈以及满意度调查表显示,80%以上的组员能够认识1-2朋友,知道组员们的名字、所在村居以及照顾康复者经历。

根据《小组满意度调查表》显示,80%以上的组员表示“组员之间彼此认识,互相交流照顾康复者的经历,组员情感得到了一定的支持,获得一些建议。”在小组第七节分享收获环节中,工作员与组员的访谈组员也表示通过分享,学习到了一种经验或情绪上的支持。

(三)组员评价情况

1.本小组发放了参加者满意度调查表,其中有效回收调查表共11份。100%的组员对工作员的工作表现和工作态度给予了8分以上的评价。

2.工作员在小组中观察到,组员随着小组的推进,部分组员从不熟悉到一起分组,完成任务,可以一起参与“拍蚊子”、“盲人走路”、“笑口常开”等游戏,分享短片《精神康复家属照顾技巧》的观后感、通过工作员引导,能主动分享自己在照顾康复者的故事,例如:通过努力让康复者愿意服药、外出、与朋友诉说心里话等故事,促进“友”作用的进行。

3.在与组员的访谈中,组员表示,最大的收获是在小组中可以和其他有相似经历的组员分享了在照顾康复者过程中组员的经验或情绪上的支持,增强组员间朋辈支持,收到了很多实用的方法。由此可见,组员对于该小组整体上是较为满意的。

小组整体设计思路

(一)互助小组之支持性干预

本次互助小组设计过程中,工作员首先示范支持性的干预方法,并鼓励组员彼此之间提供支持。

支持性干预包括:

(1)在一个理解性、支持性的环境中,发泄自己的压力;

(2)验证并真实化类似的照顾经验;

(3)确定组员应对她们自己处境的能力;

(4)在困难阶段提供支持和理解;

(5)对未来充满希望;

(6)互助。

小组透过工作员用故事引入引导组员分享自己的生活、照顾康复者的经历、遇到的困难、照顾上的压力,让家属有共同话题,使家属能认识到彼此生活上的共同层面,增加彼此联系。

再者,可针对组员感受最深、印象最深刻的照顾康复者的经历事件,或者目前生活中遇到的烦恼,引导组员分享自我感受与想法,共同讨论出解决的对策,提供支持,如可分享减压方式生活休闲活动的经验和感受。

在支持性小组中,组员间的情感联结很容易建立起来,因为组员有共同经历。如果组员有共同经历,他们之间的情感联结也非常容易建立,因为他们在小组中会感到自在,互相之间的联系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力量。在支持性小组中,会出现高水平的自我袒露的内容。

(二)家属互助小组设计

本小组设计逻辑为友相聚—友信任—友支持—友办法—友分享—友同行,并且在每节小组结束前引导组员对本节小组进行回顾,分享参与活动的感受,促进组员发现自己在活动中的改变,并启发他们表达对下节小组的期待和建议。并通过分享照顾康复者时的困难,引导组员运用以及与身边人分享与互动。组员参加小组后也表示,通过这样的方式,从而提醒自己有意识的运用到生活中。

在第五节小组活动中,工作员介绍了一个放松技术——肌肉放松体验技术,并让组员进行练习,并将音频转发给有智能手机的组员,让他们回家后继续练习,并在以后的小组聚会中分享各自的经验,从而创造性地克服因为照顾而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以应对生活中其他不可避免的压力。

(三)小组发展中工作员的角色是协助者

带领支持性小组,强调的是帮助组员分享各自应付照顾康复者经历的经验。工作员帮助组员分享各自的经验,共情式地互相响应。通过自助和互助,来提高组员对未来的希望,鼓励组员来改进自己的应付策略。   

互动小组中,小组成员相互依赖并分担相互帮助的责任,有助于满足小组成员娱乐、交往与感情交流的需要,也有助于面临共同问题的人进行信息交流,获得心理支持,学习正确的态度与行为,从而缓解个人的危机和问题,小组成员在小组中分享责任与小组经验。

【参考文献】

隋玉杰.小组工作导论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印}V.帕特尔{英}C.汉隆 没有精神科医生的地方【M】.科学出版社,202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