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浪地球》中的这个黑科技,竟成了现实!

 一林冷月图书馆 2019-02-14
这个春节,电影市场最大的赢家,当然是靠口碑一路逆袭最终以20亿票房登顶冠军的《流浪地球》。影片无论是剧情或者是特效,还是电影的投资,都达到了中国科幻片前所未有的高度,被观众誉为国产科幻片的里程碑制作。

大多数的灾难片里人类都是习惯性的\"36计走为上计\",而《流浪地球》这次不仅要走还要原封不动的把地球也\"打包带走\"。不得不说,地球搬家这个也太硬核了。

像《星球大战》中的机器人,《攻壳机动队》中的仿生人,《时光机器》中的时光机一样,《流浪地球》中的黑科技——同传耳机引起了我的兴趣,吴京只需戴上耳机,就能毫无障碍的跟外国工作伙伴交流的时候,忽然萌发一个念头是不是有了它就能轻松游历全球,甚至过专八都不是梦了吧!

通常来说科幻片中的高科技产品都是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并幻想若干年的时间去实现。但这一次片中的一个高科技小玩意儿居然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了。

不好网友说看完电影实名羡慕吴京拥有这个同传耳机。因为就可以不用再费劲学外语了。
其实咪咕和科大讯飞联手推出过的这样一款AI智能翻译耳机,名字就叫莫比斯。

就连知名毒舌科技大V——差评,也对它做过摸底评测。

从差评的文章看来,这就是一款同传耳机。简单来说,别人说出口的是外语,到你耳朵里就无缝衔接变成中文。而且它有听译,实时翻译,对话三种模式,将耳机和手机当做两个翻译终端,来应对不同的使用场景。而且目前支持中文与英、日、法、韩、西、俄等 7 种语言实时互译。

不要觉得这的概念型产品,只能存在在博主的文章里。其实现在在京东、天猫搜索莫比斯耳机都能搜得到。就只能帮你们到这啦。

北京第三区交通委提醒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这句来自《流浪地球》电影中的台词彻底火了,很多人说看完电影对特效、剧情没什么影响,这四句话却印象深刻。是人孰能无过,因人的失误造成的交通事故太多了。
比如电影中偷拿了韩子昂驾驶证的户口,初次驾驶运载车,起步就撞到了旁边的车辆,在通过星型发动机采石矿区的时候,也是横冲直闯,属于典型的危险驾驶。影片中巨型运载车的驾驶通过一个圆球体完成,类似于现在的方向盘,双手控制圆球体,按照主角户口背诵的台词,运载车的驾驶与现在的汽车差别不大,有离合器、油门。
这是完全的机械操作模式,运载车驾驶室的布局也颇有苏联重工业产品的影子,试想如果运载车采用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模式,车内有更多的夜景触控屏、人机交互功能,尽可能减少人的判断和操作,行车安全将大幅度提升,也不用再区别高级驾驶员还是初级驾驶员。
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将自动驾驶分为6个级别,是目前广泛被认可和应用的级别分类,从L0到L5,L0意味着完全人类驾驶、L1代表有辅助驾驶、L2实现部分自动化、L3达到有条件自动化、L4高度自动化、L5完全自动化。

目前实现自动化驾驶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造车新势力在自动驾驶探索中迈的步子大一些,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是其中的翘楚,2016年特斯拉发布Autopliot2.0,称其可以实现常见道路的全自动驾驶。
传统汽车制造商步伐走得更加稳健一点,最新的奥迪A8是全球第一款实现L3级别的量产车型,传统制造商也意识到了需要加快步伐,因此自动驾驶技术联盟近年来纷纷出现,旨在缩减成本、集大家之所长、求得更快的技术突破。

目前最具实力的联盟是2016年宝马与英特尔、Mobileye三方成立的自动驾驶联盟,宝马负责驾驶控制、动力学、功能性安全评估、提供原型车等。英特尔提供CPU处理器、传感器聚合、计算能力等,Mobileye负责计算机视觉以及本地化处理,大陆、德尔福和菲亚特克莱斯勒随后也加入该联盟。

比较有名还有谷歌的OAA(Open Automotive Alliance,开放汽车联盟)谷歌的OAA简言之就是打造车载安卓系统,奥迪、本田、通用和现代,英伟达(Nvidia)、德尔福和三星等供应商已经进入。

其他的联盟还有很多,比如2017年谷歌无人车Waymo与乘车共享服务公司Lyft达成合作,开发自动驾驶技术,2018年大众汽车集团和英伟达、博世、大陆、Aquantia四家主要供应商组成的NAV,致力于解决自动驾驶汽车走向现实的高难度复杂问题,沃尔沃和Uber联合开发自动驾驶技术,雷诺-日产-微软的云计算联盟、本田-软银的AI联盟、爱立信、奥迪公司、宝马集团、戴姆勒公司、华为、英特尔、诺基亚和Qualcomm成立的“5G汽车联盟”。
2019年1月,德国《经理人杂志》援引消息人士的报道,德国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正在商讨组建自动驾驶联盟,制造商包括奔驰、宝马和大众,零部件供应商中有大陆和博世参与在内。

国内而言,百度的阿波罗计划与谷歌的OAA颇有相似之处,宝马、奇瑞、长安、长城、大陆、采埃孚、中兴等50多家企业已经加入。华为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动作也不少,2018年在华为的年度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能够支持L4级别自动驾驶能力的计算平台--MDC600,华为也与奥迪、长安等在自动驾驶领域开展合作。还有5G自动驾驶联盟,是由中国移动,清华大学,东风汽车,吉利研究院等单位一起牵头,涵盖高校、科研院所、通信与汽车制造企业、行业主管部门等。

说到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在乘用车和商用车上体现的作用区别很大,卡车有更大的体量、更大的自重、更长的刹车距离,同样是疲劳驾驶和失误,卡车司机比轿车司机造成的问题大得多,大卡车的安全性问题历来是交通中的一大难题。
可喜的是目前半自动卡车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相比起自动驾驶乘用车,自动驾驶卡车是更容易落地的场景,也是更容易商业化的场景。戴姆勒卡车于2014年推出了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梅赛德斯 - 奔驰未来卡车2025,特斯拉于2017年推出了全电动半卡车Semi Truck,配置了增强版Autopilot自动驾驶功能是最大亮点,沃尔沃在2017年也推出了一款自动概念卡车,用于在半封闭区域进行枢纽到枢纽的运输。
自动驾驶的集结号已经吹响。《流浪地球》电影中描绘的是50年后场景,也就是2070年。按照目前汽车发展的情况看,那个时候驾驶这样庞大一辆卡车,是否仍然需要如此繁琐的人工操作,应该打一个问号。

2019年,被网友称作中国科幻电影元年,因为中国第一部大型科幻电影终于问世,那就是《流浪地球》。
该影片讲述的是太阳系接近末日,人类不得不通过超大的发动机将地球运送到比邻星系,拯救这个星球。
运输地球,这个想法非常大胆,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刘慈欣描述:为了让地球能够运动,动力系统是关键,那就是重元素聚变。简单说,就是烧石头。

聚变我们都理解,什么叫重元素聚变呢?
原来,这个宇宙中,最常见的聚变反应,就是氢聚变。所有处于主序星阶段的恒星,都是通过氢聚变来释放能量,比如我们的太阳。
氢可以聚变为氦,当恒星所有的氢都聚变为氦的时候,恒星就会开始“死亡”。这里所谓的死亡不是完全没有任何变化了,而是开始了新阶段的聚变——氦聚变为碳或氧。
这种聚变反应在宇宙中也是比较常见的,恒星燃尽氢并开始超新星爆发之后,其核心区域就会开始这样的反应。最终,它们就会形成白矮星——主要由碳构成的天体。
不过,碳和氧也不是宇宙中最稳定的元素,它们还可以继续聚变,最终形成最稳定的元素——铁。
这就是《流浪地球》里重元素聚变的原理:“燃烧”石头,把石头里的碳聚变为铁。

这个设想是很好的,因为地球上最不缺的就是石头块了,燃料十分充足。不过,碳的聚变比氢的聚变效率低,产生的能量低,因此需要的原料也极多。据估算,如果想让地球逃离太阳系,我们至少需要“烧”掉7亿亿吨石头——这足以把地球的地表铲平40米。
不过,聚变反应的发生是很复杂的,不是说反应就能反应的。以氢聚变为例,其需要的温度甚至要达到1亿摄氏度,压力也要极高才可以。
而碳的聚变,要远比氢的聚变更难。因为碳的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而质子之间是有斥力的,所以需要更高的温度和更强的压力,才能够将这么多原子压进同一个原子核里。
所以,如果想要实现《流浪地球》里的那种重元素聚变推进器,首先要制造出能够创造这种反应条件的环境。
这也就是电影里“火石”的作用。
宇宙中的氢聚变,是利用恒星自身巨大的压力和温度来实现的。我们人类的科技发展到今天,也可以引发氢聚变反应,就是氢弹。
人类引爆氢弹,实际上就是创造一个高温高压的条件,让氢弹内部发生氢聚变,而不是像鞭炮一样点个火就能实现的。人类引爆氢弹的方法很简单,也很暴力,那就是用原子弹——原子弹可以轻易地制造出这样的高温高压环境。因此,在氢弹的内部,也会有一个小型的原子弹。

所以,火石装的东西,就是类似的东西,可以制造出高温高压的状态。
不过,从电影里看,火石应该不是用核武器或者核反应堆制作的,否则在刘启将火石踢进推进器的时候,他就会被辐射,然后得某种慢性病死掉了。

刚上映不久的电影《流浪地球》中,太阳逐渐毁灭,成为了地球死亡的象征,“我们要活下去”是人类永恒不变的心声,因此人类在地球一侧建造了10000多个地球发动机,发动机形成很多巨大的等离子体光柱,其颜色如同日光灯发出的蓝白色一般,也正是这些发动机让地球踏上了流浪之旅,脱离了毁灭的危险。其将地球打造成宇宙飞船,安装上万离子发动机推动也是和我国未来宇宙探索的等离子发动机如出一辙。
电影中上万离子发动机启动

出品|国器
电影《流浪地球》中离子发动机在现实中已被应用
在真正的航天火箭发射中,火箭发动机尾部喷出燃烧的红色烈焰,从表面看起来似乎比电影里的光柱更加气势磅礴,然而电影中在地球建的发动机不仅吸引了众多影迷的眼球,其产生的推进效果比一般的传统机要高的多。虽然这部电影只是一个科幻片,人类现在还不足以研制出这类发动机,但可以说作为同样原理的发动机,在如今的卫星中发射中已得到应用,可以说人类走向更宽广的宇宙的大任就在此类发动机之上。

传统化学发动机的有效负荷率仅1%
这类发动机就是未来核心——离子电推发动机,为什么传统化学发动机难以但此重任了?传统化学发动机时期,火箭本身是很高大的,但它只能将很小的卫星送入地球轨道,如要送到更远的地方,要消耗大量燃料,像美国重型运载火箭土星5号,其第一节推进器就用了2075吨燃料才让其脱离地球引力,剩余的40多吨燃料才把有效负荷送上月球,仅仅不及火箭重量的1%的有效负荷,就消耗了成百上千的燃料来运输,这对未来太空探索极其不利。
直冲云霄的发动机尾浪

中国将成为未来等离子发动机的领军者
而离子发动机就不同于此,虽然离子发动机推力跟一张纸的重量差不多大,但它一旦进入太空之中,离子发动机就能不断工作,将源源不断的推力累积起来,从而实现变轨等任务。其设计思路就是利用带电粒子和电流通过磁场,进而产生反向推力。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发射火箭依然要使用传统化学发动机来使其脱离地球。我国长征5号将实践17号卫星载入太空,此卫星的成功入轨也就标志的世界上首个磁聚焦霍尔电推进系统由中国自主研发出来,加上近日灵雀卫星首次采用脉冲等离子发动机,这也显示着未来等离子发动机领域的领军者将会是中国。
卫星上等离子发动机

未来宇宙探索的主动力由等离子发动机提供
目前,极具期待的还属磁等离子体力发动机,其功率可达100KW以上还有希望在太空利用核裂变产生电能,进而有更大的推力。就算如此,离子发动机的瞬时推力还远不及化学发动机,短时间内还要依靠两者结合来进行宇宙探索,虽然火箭的重量很高,但其载荷会有显著提升。随着科技的发展,利用离子发动机有望实现不在借助行星引力飞行,这样未来的宇宙飞船将会有机会探索更深的太空奥秘,飞出太阳系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了。

本帖内容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