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东南方向,有一片茫茫的芦苇荡,很多人喜欢称呼它“茶淀”。每年立秋之际,成团成簇的芦花会在这里悄然绽放。芦花深处,一代代“茶淀卫士”像芦苇般坚韧挺立,一茬茬“忠诚卫士”像芦花般绽放青春,42年如一日,42载凝成魂,这里的官兵用忠诚坚守着初心、守望着梦想。 一纸命令,一腔忠诚,一朝进驻,一生坚守。 1976年7月20日的夜晚,广渠门外下着瓢泼大雨,某部500名官兵在此集结待命。一边是繁华的首都,一边是荒芜的湿地,一份是京畿的荣耀,一份是荒野的寂寥。随着一声令下,500名官兵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向着未知的沼泽之地走去。 进驻不到一周时间,官兵们还没来得及适应盐碱滩涂的潮湿,就迎来了第一次重大考验。就在这年的7月28日凌晨,唐山市爆发7.8级大地震,随着震源的扩散,“茶淀”地区房屋瞬间崩塌、生民罹难。官兵们顾不上修建自己的营房,顾不得灾区家人的安危,毅然奔赴抗震一线……工具撬断了,索性上手扒,东西吃完了,就拿芦苇和野菜充饥,他们始终用忠诚甚至是生命坚守着、奉献着。 救援结束后,望着早已变成废墟的“茶淀”,望着英勇就义的9座烈士墓碑,官兵们收起了泪水,垦荒地、搞生产,住着芦苇棚、喝着盐碱水,在地震的废墟上插上了光荣的队旗,在艰苦创业、默默奉献中渐渐沉淀出“对党忠诚、艰苦奋斗、独立负责、创先争优”的茶淀精神。 一抹情怀,一份守望,一场经历,一生难忘。 有人说,“茶淀”的情怀是对“诗和远方”的守望,而这里的“诗”却是河汊纵横的潮湿,这里的“远方”却是漫无边际的芦苇荡。在这人迹罕至、芦苇丛生的盐碱滩涂上,除了高悬夜空的一弯冷月,陪伴官兵最多的就是“茶淀三宝”:苍蝇、蚊子、芦苇草——这是每个茶淀人用忠诚坚守的印记。踏上这片土地,目力所及尽是漫无边际的芦苇,处处透露着无尽的荒凉,全年在线的蚊蝇,时时“卖弄”着跋扈的张狂,这便是“三宝”准备的特殊欢迎仪式。俗话说,“不经‘三宝’苦,妄为茶淀人”。只有经受住此番磨砺,才能体会茶淀先辈废墟挺立之艰辛,才能感知茶淀官兵忠诚坚守之笃定,才能将“茶淀基因”融入血脉、注入灵魂。 一身铁骨,一寸柔肠,一次抉择,一份担当。 42年转瞬即逝,那一年挺立在废墟上的“茶淀精神”,一如既往流淌在官兵心中。特战排班长马森,是一个个头不高,黝黑壮实,却始终面带笑容的“铁血硬汉”。今年初,他被推荐参加总队特战集训。虽然在支队,他是战士心中的“兵王”,但是马森却向往着更高的荣誉。“成为特战队员不代表拥有了制胜能力,只有攀上巅峰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勇士。”他曾这样说过。208天的魔鬼式训练异常艰苦,他一次次突破生理和心理极限。集训的第95天,他像往常一样,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妈,家里最近怎么样,我爸身体还好吧?”“你爸已经睡了,挺好的,放心。”母亲的话,简单中夹着一丝复杂,马森的内心突然有种莫名的担忧,但却并未放在心上。比武前两天,马森再次给家里打电话,却一直打不通,无法接通就再次拨出,十多个电话之后,母亲终于接通了电话,用哽咽仓促的声音说:“儿啊,家里一切都好,你爸也没事,放心吧。”随后匆忙挂断了电话,马森的心中如巨浪翻腾——父亲肯定出事了!多方打听之后,马森才知道,他的父亲因工伤已经住院多日,一直处于病危状态,但是怕影响到集训,母亲始终没有告诉他,一边是病重的至亲,一边是肩上的使命,两份责任交织堆叠,是继续冲顶巅峰?还是回家守护老人?马森握紧了手中的特战臂章,再次冲向了训练场…… 忠诚始于坚守,是挺立废墟之上的“茶淀精神”;忠诚融于坚守,是流淌血脉之中的“茶淀基因”;忠诚归于坚守,是担当精锐重任的“茶淀卫士”。如今的芦苇已抽出朵朵“云霞”,在朔朗清风中坚守传扬。 作者:袁帅、龚海峰 |
|
来自: alayavijnana > 《军事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