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

 niexiangwu 2019-02-14

一、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在计算题的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开展计算比赛活动,评选计算小能手等形式来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

二﹑注重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计算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小学生的思维属于具体思维,需要靠具体的事物来支撑。把计算与生活中的事物或事例联系起来,更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也更易理解计算的意义。如教学退位减法时,计算100-76等于多少,我运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去计算,一个学生拿着100元去商店买一个玩具,这个玩具的价钱是76元,应找回多少元?他们就来了兴趣,心里想:如果我自己去买,那商店服务员应找多少。他们积极开动他们的思维,如果找34元,对不对呢?有些同学就发现76+34=110。

三、训练口算能力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不仅需要正确还需要速度。口算技能的形成,速度的提高不是一天、两天训练能做到的。坚持每天口算。口算能力的快慢和训练的密度有着关系,口算方法掌握了,接下来就是通过不断的练习来巩固学生对口算方法的熟练掌握程度。每天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口算的练习,持之以恒,就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四、注意速算与巧算。

速算与巧算,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简便运算,简便方法的正确运用,一方面能提高解题速度,另一方面还能够让解题变得简单,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可以单独进行速算与巧算的训练,教师先教一部分基本定律,让学生解答问题,在练习中巩固。

五﹑加强练习,及时复习。

学生要熟练掌握计算的方法,快速正确地进行计算,必须进行长期反复的练习。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这个道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经常督促和指导学生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不然,学生在计算时会出现不该出现的错误。

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独立完成作业,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使学生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对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做到不错不漏。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使学生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书写格式要规范。同时,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认真笔算,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列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进位的数字要写在适当的位置上,退位点不能少。使学生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教师要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

七、提出明确的要求,发动家长做好配合。

平时晚上都布置几道计算题,学生回家做好后要求学生家长签字,看他们能不能书写工整和计算正确,对书写马虎和错误率高的学生,主动和其家长联系,要求家长在家督促学生正确地完成作业。经过一段时间老师和学生家长的共同配合,学生基本能书写工整,计算的正确率达到了95%以上。

在整个小学教学阶段,四则计算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其教学时间,占整个小学数学教学时间一半以上。因此,要强化基础知识教学,形成一定的计算基本技能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力求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