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由狭渐广 2019-02-14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我看的第一部 IMAX 电影,巨大的银幕,配上电影里的宏大场面,真是天作之合。茫茫苍穹,暴风雨下汹涌奔腾的大海;风和日丽时有如一面湖水般平静的大海;日出时的大海;日落时的大海;天空缀满钻石般璀璨星星的大海,无边黑暗,水里有着无数荧荧光亮水母的熠熠生辉的大海;各色各样的鱼,美丽诡异的小岛。所有这些无不奇幻瑰丽到令人眼花缭乱头晕目眩。在大自然面前,人真是渺小如一滴海水,一粒尘埃。

第一个故事讲完后,我以为这是个印度人版的《鲁滨逊漂流记》,场面虽然宏大,不过是场视觉盛宴。一个少年和一只老虎海难之后艰难生还的故事,不同在于,少年除了克服海难本身的困难,还要打叠精神对付猛兽,更加地凶险而已。

第二个故事讲完后,这才恍然大悟,之前所说的理性,宗教,乃至各个人物,全是铺垫,到此一一衔接,无一闲笔。怕观众不懂,影片里借作家之口,将人物与动物的各个对应关系全部道破。

历险。理性。宗教。人性。就如一口深井,你的视力有多好,目力所及范围内,看到的东西不一样。你能看多远,它就有多深。也许你看到倒影,也许水面,也许水下的青苔,也许,水下的暗流。取决于你的视力以及,你愿意看到多深。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第一讲里讲到过一次海难。(第一讲 30 分钟处)1884 年,英国有一艘船不幸发生了事故,有四位幸存者上了救生艇。救生艇上只有两罐大头菜(字幕是这么写的,纳闷原来英国人也吃大头菜),没有淡水。四位幸存者中有一位是 17 岁的孤儿,这是他的首次航行,他因为不听劝告,喝了海水而生病,加上极度的饥渴劳累恐惧,正蜷缩在救生艇的一角奄奄一息。当罐头食尽,快要撑不住的时候,除少年以外的三人进行了一次表决,一致同意将少年杀死分食以渡过难关,反正,这孩子是个孤儿,无依无靠无牵无挂,反正他奄奄一息也捱不了多久了。

海难发生十九天以后,救生艇被一艘德国船发现,当时救生艇上有三个人和半具尸体。其中一位获救的人在他的这次航海日记的最后一篇中描绘了他们获救时的情形,他“婉转”地写道:“X年X月X日,当我们正在‘早餐’时……”(原文用的是 breakfast)

三位幸存者回到英国后,这件事在英国引起轩然大波。三人被裁定为谋杀,判处死刑,但随即被特赦。

上网搜了一下,发现 1884 年海难中身亡的那位少年名字叫做理查德·帕克,居然正是片中那头老虎的名字,我猜,这大约不是一个巧合。

言归正传,回到电影中来。

Pi 的父亲一直教导他,要理性。什么是理性?度娘说,理性是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获得结论,意见和行动的理由。比如 Pi 小时候喂老虎的方式,就极不理性。老虎是会伤人的,它不会因为你主观上认为或者希望它不伤害你而改变本性。

然而,这世界上还有许多理性够不着的角落。且不说让科学家为之纠结的量子力学平行宇宙,让哲人和科学家共同纠结的存在感,生死大关,就是逻辑本身都有问题,逻辑基于文字表达,又囿于文字表达,有便利也有束缚。逻辑本身可以推导出不少著名悖论,甚至有人因为研究悖论找不到解决之法而自杀。不仅如此,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生存触发点,触发点一旦被情境触发,许多后果都与理性背道而驰。而且,人类的科学还太年轻,有太多的问题科学解释不了。就像少年 Pi 的名字,人类无论怎样使仪器更精确,无论用怎样的超级计算机,圆周率就是个无限、不循环毫无规律可言的无理数。

所以,宗教一直不曾缺席。上帝真主爱世人,而佛祖慈悲。上帝派他的儿子到人世间,用他儿子的血肉为有罪的世人救赎。什么?你有什么证据?宗教不需要证据,不需要理性,你无需质疑,无需思考,只要热情,虔诚,相信就好。无条件的相信,这世间必有神迹,神在我们身边,一直都在。

宗教虔诚一方面的后果是,你说用发酵过的饼献祭才对,我说用没发酵过的饼献祭才对,都觉得对方亵渎了神灵;更不消说,你的神是上帝,而我的神是真主,对方是可耻的异教徒,而异教徒必须被讨伐。

尽管有这些副作用,宗教仍有极大的用处。在理性的势力范围之外,它妥帖地抚慰着人的灵魂。人们因为境遇或者能力的不足而产生的无奈感和恐惧感要靠宗教来抚平消弭。传说中的神迹总是带给人勇气,安定,和希望。而这些,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Pi在第二次风暴来临的时候,呼唤神灵,表示臣服于他,以期克服生物本能中无法排遣的恐惧感,渺小感和独自一人在自然面前的无能为力。

可是,如果,如果神没有眷顾你,你怎么办?作为一个虔诚的教徒,在生存与宗教教义严重冲突的情形下,你怎么选择?(不是骨子里是为了利益而表面上打着宗教的幌子那种,也不是被洗了脑或者被威胁了一时冲动为宗教献身那种,是实实在在陷于日日饥渴,缺水少粮,恐惧孤独无奈,不知哪一日是尽头的境地)

电影中那位茹素的中国佛教徒,他怎么选择的呢?(虽然他当时的境地还不至于到绝境),他选择了肉汁拌饭,并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他对 Pi 的母亲说,在船上,肉汁拌饭不算荤。Pi 又是如何选择的呢?就拿他讲的第一个故事来说,一直吃素的他,在没有粮食的情形下,也得要杀生,吃荤,甚至在和老虎抢夺一条大鱼的时候,不惜以命相搏。

当通向未来的门很窄很窄,窄到连生存都得侧身而过的时候,宗教只能止步于此。

理性也好,宗教也好,都是为生存服务的。让人活得更好。人们都希望生活从容不迫,有条不紊,有寄托,有希望。

此时,神灵退场,现在是凡夫们自己的事情了。

1884 年那次海难事故,假如剩下的三人吃完了那个少年仍未获救,接下来会怎样?……再接下来……直到获救?

普里莫·莱维 (Primo Levi,1919—1987) 意大利最重要的作家、化学家以及奥斯维辛 174517 号囚犯,他从集中营幸存,写了一本书《被淹没的和被拯救的》,他在书里说,在集中营,只有最自私最无耻的人才能幸存。(能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活人,多少有些魔性。)

人性的黑暗处,深不可测。

但是,人性的光明处也孕育在这黑暗里。因为没有黑暗就没有光明,没有光明也就没有黑暗。

来,我们像 Pi 一样,来看第一个故事。故事结束后,你不会觉得那有任何不妥。作家和一开始不相信这个故事的日本人都选择了相信这个故事。为什么?因为,幸存的是动物,动物之间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要紧,动物的本能便是生存,它们的本性谈不上黑暗,自然也谈不上光明,世界就是这么简单,丛林法则,胜者为王。回到丛林的老虎,他不会因为这趟奇异的旅途而留恋,伤感,内疚,它转身就可以开始新的生活。

而人就不行。1884 年海难的幸存者,无论他们在海上经历了怎样的艰险困苦,也不论如何被特赦,陪审团依然裁定他们,有罪。后世的人也认为他们有罪。上文里提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普里莫·莱维,难以回避灵魂的拷问,写下记叙集中营地狱般生活的回忆录,更在 1987 年自杀身亡。Pi 呢,他也一样,他需要一个故事,一段修改过的记忆,才能活下去。

人,有良知,会内疚,会反思,会讨论,会进步。

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之处。

而人性的黑暗处,有如那只老虎,也是人性的一部分。正是这种特性使得人类在残酷的物竞天择的自然界中胜出,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求生的欲望,这才衍生出文明,文明建立在野蛮的基础上,而人性,脱胎于兽性。

也许有一天,我们再用不上那头老虎,它从此会头也不回地跑回丛林。这需要全人类的努力。(这实在不可能,只能希望它出来的次数越来越少)

希望。

希望这种东西,能不能实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希望本身。它其实由人类交给神灵,再将神灵和希望一起,变成灯塔,一直照亮人类前进的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