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年,天启皇帝病逝,因为没有接班人只好找来弟弟继承皇位,同年8月,崇祯登基称帝,明朝迎来了最后一位君主,崇祯天资聪慧,立志重整超纲,上位之后以雷霆手段处决魏忠贤,击溃把持朝政多年的阉党。 此时的崇祯收回大权,少年皇帝第一次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就在他想要大展宏图的时候,现实却给了他重重一击,万历三大征以后,朝廷国力衰落,为了防止蒙古人东山再起,有意在辽东扶持女真部落。 李成梁主政辽东期间,朝廷正值阉党与东林党派争斗巅峰,没有人注意到女真已经悄然崛起,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虽然表面上还对明朝十分恭敬,暗地里却想着入主中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万历46年,后金正式宣布对明作战。 萨尔浒之战爆发以后,后金集中优势兵力,接连击溃四路明朝大军,双方角色开始互换,后金主动出击,明军开始收缩防线。 ![]() 辽东成了崇祯上位以后最头痛的地方,在孙承宗等人的引荐下,朝廷重新启用袁崇焕,明末最有争议的一位将领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舞台,袁崇焕一路高升,总领蓟、辽、登、莱等地军务,少年时经历的腥风血雨让崇祯不信任任何人,然而却给了袁崇焕足够的支持。 袁崇焕多次取得大胜,崇祯十分高兴,袁崇焕回京的时候,君臣二人促膝长谈,袁崇焕当即表示自己已经制定好计划,五年之内一定会平定辽东混乱,袁崇焕认为以宁远为中心,高筑城墙,步步为营,建立“关宁锦防线”,以防守为战略思想,逼退敌人进攻。 崇祯大喜:“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说都说到这了,崇祯高高兴兴地睡觉去了,等到给事中具体来商量的时候,袁崇焕却说:“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 这下玩笑开大了,给事中提醒他皇帝英明神武,怎么能应付呢?如果有天问起来,你可要大祸临头了,袁崇焕顿时醒悟,急忙再去面见崇祯,向他要兵要钱,五年期间朝廷要尽力配合自己,崇祯收复辽东心切,没多想就答应了袁崇焕的请求。 ![]() 这边袁崇焕与崇祯还忙着互相画饼,辽东却掀起了又一场风暴,因为朝廷发不出军饷,辽东士兵哗变,迅速响应13个营地,哗变士兵们怒火冲天,把当官的统统推到城楼之上,逼迫他们发钱,无奈之下,副总兵把仅存的2万多两库银拿了出来,然而这些远远不够,又从别的军区筹借6万两,这才平息了士兵们的怒火。 同年九月,袁崇焕上任辽东,听闻兵变的事情,快马加鞭赶到宁远营地,虽说事情暂时平息,士兵门却情绪紧张,一直在等待后果,都知道等待审判是最难熬的,为了尽快回归到正轨,袁崇焕带着“朝廷圣旨”,宣布:“各兵始还营伍”,兵变十分严重,为此袁崇焕下令逮捕领头人,总计抓出了16名将领,当即斩首示众。 没有受到牵连的士兵们暂时放下了戒备心,然而袁崇焕认为事情不能就这样完结,开始整顿军务,处置违反军令的官员,多方询问最终抓出了几人,士兵哗变发生时,中军吴国琦放任不管,最终以渎职罪名被斩首,其余将领多数都受到处分,只有祖大寿治军严格,手下人没有参与而逃过一劫。 对于没有参与哗变的士兵,袁崇焕大力奖赏,赏罚分明下终于控制住了此次危机,消除了兵变带来的严重恶果。 ![]() 许多人认为明朝灭亡根本原因是财政问题严重,不过这一点并没有体现在军事支出上,崇祯为了平定心腹大患,全力支持辽东战场,投入了大量钱财,一直都处在“过剩”地步。 战争爆发以后,为了增加获胜筹码,崇祯下旨户部全国征召粮饷供给辽东,百姓税收家中,据说征集到了200多万两,后来萨尔浒之战明军惨败,辽东岌岌可危,朝廷再次出手送去300万两白银,然而此时的朝廷早就没钱了,东拼西凑才拿出了240多万,实际到辽东手的只剩170万左右。 为此朝廷不断加重税收,一直加到每亩九厘,合计一年增收500多万,从后金发难开始直到天启,三年不到,朝廷总计给辽东拨款2000多万,为了填补辽东这个无底洞,皇帝曾拿出了私人存款,户部也节约其他边镇开支,集中力量供给辽东,甚至还动用了关税和盐铁税收。 袁崇焕上任辽东经略以后,崇祯没有食言,给钱给人,两年时间里光是粮饷就给了700万两,要知道明朝末年,朝廷收入主要来自田赋、徭役、盐课和杂色,四项税收基本保持在3000多万左右,一旦赶上年景不好,还要更低,辽东一年用了700万,接近全国税收四成。 ![]() 起初效果还是有的,依靠巨额财政支持,明朝在辽东囤积15万大军,数量上远超后金,而且在武器装备上也要比后金更为强大,纸面实力上来说,全方位胜过后金八旗军,然而辽东局势却一直不明朗,广宁之战明朝丧失全部关外领地,2000多万白银打了水漂。 很多人认为广宁之战出现了决策失误,这才导致明军惨败,袁崇焕上任后,建立关宁防线,广囤兵马,先后取得宁远和宁锦大胜,因此有人说如果继续采用固守紧逼的方式,明朝还是有机会灭掉后金的。 不过这种观点显然过于狭隘,仔细分析来说,明军在与后金交战的时候,无论是哪种策略都没有取得好效果,因为明军存在很大的内部问题,万历年间,辽东经略熊廷弼上奏“粮饷富足”,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许多士兵都没有合适的衣服,更别说要上战场了。 熊廷弼明明知道真实情况,为什么还要谎报呢?要知道在他主政辽东期间,朝廷每年都会分配400多万军饷,完全够用,为什么会出现士兵吃不上饭,衣不蔽体的窘境呢?还是熊廷弼给出了答案。 ![]() 在他给朝廷的奏疏中这样写道:“乃兵部所调援兵俱是纸上虚数,十无二三到辽阳者。”,换就话说就是朝廷虽然派了兵,户部也发了钱,实际结果却是并不够用,钱也不够。 于是又牵扯出了另一个问题--“吃空饷”,可以说在明朝军队中,“吃空饷”到处存在,但是军情如此紧张的时刻,皇帝老人家把小金库都拿了出来,还在明目张胆的吃军饷,显然是不要命了,皇帝怒了,户部急了,基层军官要遭殃了。 兵部尚书反应过来之后急忙上奏,说是发下去的军饷被人私吞了,凡是经手的官员都应查办,对于这种现象辽东大将早就反映过了,毛文龙守卫东江时,多次上书抨击贪污,户部上书也毕自严也给了结论:“诸臣终年经营饷运,军中却时时欠饷。臣考察其中缘由,都是收运委官贪污军饷所至。” 上文提到的兵变就是因为发不出钱,袁崇焕上任以后,虽然大力肃贪,却没有取得好效果,抗金大计俨然成了许多官员发财的好机会,一层一层剥削,导致士兵们吃不上饭,拿不到工钱,自然就要反了。 ![]() 说回袁崇焕,自从给崇祯画了一个大饼以后,崇祯极力支持,即便袁崇焕越权杀了毛文龙,崇祯恨得牙痒痒,表面上还在安慰袁崇焕做得好,让他不要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对崇祯来说,只要他能帮助自己解除辽东危机,自己一定会全力支持。 抵抗后金一年又一年,完全看不到胜利的希望,袁崇焕还带着后金在京城周围转悠,不得不引起了崇祯猜忌,崇祯本来就生性多疑,加上后金趁机点了一把火,崇祯终于怒了,凌迟活剐了袁崇焕,不过辽东也陷入了全所未有的危机。 ![]() 袁崇焕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然而凭他自己也无法扭转整个战局,对崇祯来说,也无法改变历史,就这样曾经“五年平辽”的豪言壮语耍了皇帝,也让自己丢了命,只能说世事无常,人力终究不能扭转历史潮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