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左师笔耕录24:成长与烦恼心语(孩子最需要学会什么?)

 凌云悟道 2019-02-15

除了缤纷复杂的外部世界外,孩子还有一个看不见、模不着的内心世界。怎样才能让孩子顺利避开外界的纷扰,健健康康地成长呢?

一、关爱生命,让孩子当好自己的保镖。

鞠萍姐姐说: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人与人的互动变得频繁,人与人的距离变得遥远,“熟人社会”逐渐消失。

家长对孩子的安全是非常关注的:有的采取“护”的措施,上学放学专人护送,限制孩子外出活动,生活环节全天候服务; 有的家长却是放心大胆地“放”,没有意识到孩子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这两种做法,对于孩子适应社会,,主动应对安全问题都是不利的。

鞠萍姐姐说:提到报纸上公开刊登的一篇报导:在洛阳栾川县大山深处,15岁花季少女甜甜突然服毒自杀。约一年前,王甜甜被邻居多次强奸不敢声张。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她用小刀将自己手臂划得伤痕累累,面对老师和家长的不解,她始终保持沉默,用只言片语的日记把自己卦闭在排他的世界。偶然的一天,同班同学捡到了她的两页记录屈辱的日记,真相由此曝光。就在知强暴她的男子被判处6年有期徒刑的第三天,她却选择了自杀……

鞠萍姐姐到一家幼儿园参加过一次防骗演习。演习结果显示,50个幼儿园有37个被“骗走”,占74%,其中一小部分幼儿园只要看到有好吃的东西或有好玩的地方,一骗即走;还有部分幼儿园虽有一定警觉性,但一旦遭遇行骗者的情感欺骗,也立即上当。

小孩子是这样,大孩子中也有这种问题。在现实社会中,犯罪分子对青少年构成了极大威胁,其中包括绑架、校园伤害、熟人欺诈等等。网络交往在青少年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不少犯罪分子就是抓住了青少年单纯、涉世不深、没有经验和缺乏判断能力,实施欺骗活动。近年来,青少年因与网友见面引发的绑架、暴力侵犯等案件日趋上升。

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存在一个安全性的教育问题。

鞠萍姐姐说:不同的年龄段,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也是不一样的。对幼儿园的孩子,需要让他掌握一些简单的人际交往常识,像不吃陌生人给的食物;不论是熟悉还是不熟悉的人,身体的一些部位是不能被别人看或摸的,不和陌生人搭讪;遇到紧急情况会求助和报警等等。对于小学生或初中生,要培养孩子对校园伤害、网络欺诈有一定防范和识别能力。对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家长应更多关心生理和心理问题。

二、练就体育运动的“绝活”,为生活幸福加分

陈群博士说:目前大、中、小学学生视力不良率继续上升,学生各年龄组的肺活量水平持续下降,速度、爆发力、耐力、素质水平表现在:1-12岁汉族学生超重和肥胖率继续增加。城市男生超重率达到13.25%,肥胖率增长了2.7个百分点。

我国青少年,儿童近视率高居世界第二位。

国际青少年体能训练营,中国的中学生在运动中的耐力水平和运动后的恢复能力都远低于韩日学生。

鞠萍姐姐不无担忧地说:中国儿童的身体素质不容乐观!不仅表现在小胖墩、肥胖儿的比例上升,儿童阶段出现的中老年疾病比例也令人震惊。也许大家会怪罪那些高热量的食品、那些有问题的添加剂。但是,作为家长,你有没有以身作则,让孩子喜欢上一项体育运动呢?现实情况是,我们的家长也是身心疲惫,能够花时间去锻炼的很少,真正喜欢运动的,更是少之又少。

运动的“排毒养颜功效”甚佳。体育运动和学习是相得益彰的。学习中的不良情绪、压力能够通过运动获得释放,运动同时能够使人心情舒畅,恰好给不良心情排毒。

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桑标曾呼吁的:给孩子一个篮球,胜于给孩子一架钢琴。

三、让孩子能正确认识欣赏自己

鞠萍姐姐告诉我们:刚出生的孩子对于“我”一无所知,他们甚至会使劲地拉扯自己的头发、咬自己的脚趾,直到觉得疼了,才哇哇大哭,这种经验是他知道“自己”的必经之路。当成人重复喊他的名字,强调这是他的东西,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渐渐学会用“我”称呼自己了,这时候,孩子的自我意识形成了。

鞠萍姐姐说:正确认识自己就是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弱点,了解自己的能力、个性及爱好,据此能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勇于进取,坦然面对人生不同的挑战。认识自我是自我发展的开始,只有自知才能自信,自信才能自强。按照社会学家库利的观点,成人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照出来的形象可以是美丽的,也可以是丑陋的。因此,孩子获得的自信首先得由家长给予。

陈群博爱讲到心理学上一个“习得性无助”实验,证实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在1967年研究动物时发现: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鸣器一响,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于是狗在笼子里狂叫、狂奔、屁滚尿流、惊恐、哀叫。多次反复后,蜂鸣器一响,狗就扒在地上,惊恐哀叫,也不狂奔。后来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呻吟和颤抖。这就是“习得性无肋”。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大量的“习得性无助”。

家长过于包办,以至于上小学的孩子在外出春游时,拿着一个鸡蛋无从下手,只好求助老师:“我不会吃”。

听了家长无数次的“笨蛋”、“傻瓜”的辱骂后,孩子会从愤恕反驳到横眉冷对,最后偃旗息鼓,自认为自己是笨蛋了。

(案例):2010627,应退休工人徐从彪请求,为他28岁儿子徐清作心理输导。约定在汉阳王家湾徐师父的工作室会面。

徐清,男,28岁,1.70的个子,学生会计专业,性格内向,外形一表人才。在她妈妈连哄带骗下来到工作室,进门见到两位陌生人(心理咨询师),立马扭头便走。他妈妈追出去说了许多好话,才重新回来,坐在椅子上听咨询师讲话,始终一言不发,问他也不回答,最后无果而终,跟着妈妈回家去了。

母亲,上海人,会计,爱子如命,对儿子从出生一切包办代替,直到成年,每早喊他起床,为他穿衣,为他买菜烧饭、养到儿子28岁依然离不开母亲,终日寸步不离,上街买菜购物也要跟着。以致使他失去了独立生存的能力。

四、学会包容,能够愉快合作

竞争心态过重的孩子会习惯和别人比较,时时摆出一副挑战的姿态,这会使得孩子变得非常狭隘,这种心态会像蛀虫一样吞噬孩子健康的心灵。

鞠萍姐姐说:所谓包容就是常以善意去宽待有各种缺点的人,要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会包容别人才会让自己快乐起来。

包容别人并不是软弱的表现,反而是一种高贵的人格品质。

孩子间的打打闹闹而相处不愉快的事,只是游戏的一种形式,家长没有必要把这事看得太重。面对孩子的哭诉时,家长更应该以身作则,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再做出中肯的结论;同时利用这样的教育契机,引导孩子学会怎样与对方相处,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有包容心的人。拥有了包容的心态,也就让孩子学会了与别人合作。

现在的家长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只有家长有意识地经常引导,结合身边的事例及一些文学作品,教育孩子关心他人,友爱、宽容,遇事与人商量,才能逐步让孩子学会合作。

陈群博士说: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话,被许多家长移植到孩子身上,变成了“不想争第一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原本孩子间的玩伴、同桌关系,都变成了同学之间竞争的关系,越是成绩好的学生,竞争越激烈,相互“保密”程度越高。同学之间变成了一种你死我活的排斥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单靠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家长要注意肯定孩子和别人协商完成的事情,教会孩子在合作中做出妥协和让步,对孩子在交往中出现矛盾时,不要轻易去干涉,相信孩子会在一起商量他们自己能接受的方式,哪怕是很不成熟的方式,由此获得友谊和快乐。

五、拥有理财意识,更好地打理自己的生活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成年人的收人不断提高,家长给孩子的零用钱也越来越多,现在的孩子,对钱的认识已经大大超过前几年的同龄孩子。这些都是社会化程度提高的一种表现。

面对这现实,我们不应回避,更必恐惧,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学会如何理财、培养正确的理财意识。

鞠萍姐姐说:从小培养理财能力具有以下意义:

一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比如,让孩子懂得父母挣钱的艰辛,进而珍惜别人的劳动,产生孝敬父母、回报父母、回报社会的情感和行为。

懂得财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取得必需先付出的道理。诚实、守信是经济生活中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品格,等等。

二是锻炼独立做事的能力。让孩子理财,无疑这给孩子提供了自我实现的极好机会,从支配自己零花钱,开始锻炼独立做事的能力。

三是提高辨别和分析事物的能力。比如面对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和名目繁多的促销活动,如何分辨真伪与价格欺诈,质量优劣,以提升自己分析问题和辨别事物的能力。

四是学习管理经济事务。了解并学会如何合理使用钱,管理钱,以适应未来经济生活的需要。

鞠萍姐姐特别强调,从培养孩子品格的角度出发,正确花钱主要考虑两点:首先,要让孩子舍得把自己的钱拿出一部分给需要的人;其次,要养成孩子有计划 花钱的习惯。

施舍、捐献,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其中包含着自豪、感动与兴奋。比如遇到乞丐,开始父母鼓励孩子施舍,后来见多了,媒体曝光许多是假的,该如何分辨和面对?鞠萍姐姐主张还是要鼓励孩子的施舍行为,当孩子渐渐长大,让他明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理。

花钱,鞠萍姐姐举了美国富豪洛克菲勒的故事,他是世界上第一拥有10亿美元财产的富翁。但给孩子的零花钱少得可怜,而且要求严格。他家账本扉页印着孩子零用钱的规定:78岁,每周30美分;1112岁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3元。要求子女们事先做出预算并记清每一笔支出的用途,得下次领钱时交父亲检查。账目清楚,用途正当,下周增发5分;反之减少。

陈群博士讲到一个案例:一家三口向她咨询,上小学四年级的孩子说,他办了一张借书卡,一本书一天一角钱,看完借给同学半天一角钱,一个月赚了30块钱。说这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赚来的。

妈妈批评说这是不讲团结友爱。

爸爸认为孩子从小就有经济头脑,国外的家长也很支持这种做法。对此询问陈老师怎样看法?陈博士说: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适当的报酬,这一经验是珍贵的,但要注意引导,让孩子体会获得报酬时的快乐和付出的艰辛,懂得成人的付出就行了,而不要过度关注赚钱,忽略了这一年龄段的主要任务,更不能为赚钱去做违反原则的事情,至于同学之间,还是应该提倡无偿的互助。

陈博士特别强调:家长为了让子女享受,自己节衣缩食,以为是无私爱的表现。其实,父母的这种行为,培养的将是一个自私、追逐金钱与享乐的人。

当孩子提出“别人有,我也要有”的金钱需要时,家长不能一味地迁就,要帮助孩子分析花这笔钱是否是必需的,家里的经济状况是否承担得起。原则是,两者答案都是肯定的,才能让孩子获得这笔钱。

陈群博士还接受一对年轻父母的咨询。父亲很得意地说,他对儿子的生活行为最近两年规定:帮忙拿一次牛奶,一块钱;帮忙扫地,一块钱;按时起床,三块钱……可听话了,许多坏习惯都改掉了!妈妈很反对,说自从孩子爸拿金钱奖励方法教育孩子,现在学会讨价还价,过去做点事表扬两句就很高兴,现在钱少了就不做,把孩子教坏了。

陈群博士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之间出现教育观念上的冲突是经常性的。关键是家长要理智地相互沟通。如果双方固执已见,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有的孩子会形成矛盾性人格,有的学会察言观色,刻意迎合。

至于把工厂用于提高工厂生产效率的资金制度用在孩子身上,是不可取的。上述爸爸的做法,会让孩子在懂得付出换回报时,容易产生逆向推理,那就是看不到回报,就不愿付出。生活中,要让孩子知道不能将金钱与所有的行为都划上等号。


此文为左济平先生委托发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