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觉作伪”与“不自觉作伪”[思考]】

 秋水共蓝天 2019-02-15

先秦文献资料本来就极为有限,但这有限的文献也多数是时代不清、作者不明。因为许多先秦古籍年代不清,作者不详,所以考证作者、判断年代便成了史料学中十分重要的工作。

过去学者在古书辨伪中总结伪书有二种,一是自觉地作伪,如古文《尚书》中的许多篇章,汉成帝时张霸伪造百两篇《尚书)就是这种自觉作伪的典型;二是不自觉地作伪,先秦诸子中许多书籍,如《管子》、《黄帝书》、《周礼》等等,其书明显不是其人所处的时代写成,但名称却冠以某人,故称不自觉地作伪。

我们认为,前者可称伪书,后者不可称伪书。书名上的某人只表示其书内容是属于书名人物的这一学派,是作者的弟子或再传弟子作成的。或是某人在世时还没有形成学派在战国时才有某一学派却命以某人,仅表示战国时的这一学派。如《黄帝书》、《管子》、《神农》等。——王晖《先秦秦汉史史料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