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4月25日,当“屡败屡战”的流寇头子李自成叩响了北京大门的时候,万念俱灰的崇祯皇帝选择了上吊自缢,一了百了。但对尚握有南方半壁江山的明朝宗室而言,他这番此举甚是自私,因为大批对明朝还有深厚感情的遗老遗少们正焦急地等待着崇祯的传位诏书,准备传承正统延续国祚,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值此非常时期选定合法继承人以扛起反抗大旗,从而号令天下勤王复明,再次上演历史上的东晋和南宋的涅槃重生。 遗憾的是东晋和南宋的重生并没有在明朝身上成功重演,而眼巴巴祈盼的崇祯皇帝传位诏书也是千呼万唤怎么也出不来。于是对明朝还抱有希望和不甘的遗老遗少纷纷各自拥立自己相中的朱明宗室为帝,紧接着先后出现了弘光政权、隆武政权、永历政权和监国的鲁王政权等南明小朝廷。 政权的稳固自然少不了军队的保驾护航,对于这些偏安一隅的南明小朝廷而言,自然也是如此。在这些小朝廷里,有一名出色的保驾护航者,他就是隶属于我们华夏大地的民族英雄的郑成功。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早些时候为一商人,也做过走私团体的头目,在江南沿海一带颇为有名。在明末天下大乱之际,成功积攒出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摇身一变成为了实力不容小觑的地方军阀。在明朝正统灭亡之后,拥立隆武帝登基称帝。 郑芝龙早先时候与日本做生意时,结识了日本女人田川氏,并与之成婚。之后田川氏于1624年在日本肥前国平户岛上的川内浦千里滨生下了儿子郑成功,并在日本抚养至6岁,之后郑芝龙将儿子接到泉州府安平,从此开始接受中华民族的儒家经典教育,并拜著名鸿儒钱谦益为师,受到钱谦益的赏识。 作为隆武帝左右护法之一的郑芝龙后来将儿子郑成功引荐给隆武帝,为隆武帝欣赏不已,并赐国姓朱,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郑成功,可见对其是何等的器重及给予厚望。郑成功也没让隆武帝失望,对南明政权可谓忠心不二,并亲自带兵与清抗争,为南明政权的暂时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纵使隆武帝最终还是被清兵俘虏,并且在此节骨眼上,手握重兵的父亲郑芝龙北上降清导致自家的郑氏军队遭遇重大变故之时,郑成功依然没有改变尊明朝为正朔的事主忠心,继续追随永历帝立志坚决抗清。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加重抗清的砝码,郑成功于公元1661年领兵驱逐了盘踞在宝岛台湾上的荷兰军,不仅成就了民族英雄的佳话,更是为抗清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地基础。晚年因抗清事业遭遇多重失败,郑成功抓破脸抑郁而终,临死前喊出了“我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的肝肠寸断之言,可见其对明朝是何等的忠心不二。 只是如此对明朝忠贞不二的郑成功,为何会在皇位继承上使了绊子,导致南明皇位继承就此终结?这到底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自从隆武帝被俘虏后,永历皇帝朱由榔就是南明唯一皇帝了,但公元1661年永历皇帝被降清叛将吴三桂抓住并弑杀后,理论上明朝没有名义上的皇帝,此时仅存的鲁王就想登基称帝,并想寻求手握重兵的郑成功的支持。但郑成功却对此并不热心,导致鲁王未能成功即位且明朝皇位继承人就此终结,最终进一步导致了名不正言不顺的南明小朝廷完全覆灭,因此后世很多人认为郑成功只是表面忠心,其实心有自己打算,于是任由明朝皇位继承人就此终结。 个人有不同看法,首先郑成功对明朝的忠心应该毋庸置疑,不然失败了那么多次,而且眼见清朝统一全国是必然之势却一再逆天而行,并且先后奉隆武、永历为正朔,在与永历相隔甚远时,虽被授予安置百官的行政大权,但每次拜封官员,都请宁靖王朱术桂等明朝宗室在旁观礼,以示尊重体制,不是出于对明朝的忠心又何以至此?不否认在此艰难过程中有过彷徨和反思,但试想若一个人真为自己打算,又何需为一个本就成不了气候的南明小朝廷如此拼命?若只是表面功夫,做之又是为何? 至于对鲁王登基没有明确表态的原因,个人认为主要原因还在于郑成功的忠心并不盲目。虽然明朝宗室王爷具有即位称帝的资格,但并不意味着是个明朝的王爷就能坐上那把交椅的,况且鲁王这个政权跟隆武政权并存之时就彼此矛盾、冲突不断,各行其是。 而郑成功拥护的是谁?据资料显示,只有隆武和永历才被其奉为正朔,因此对鲁王或多或少是心存芥蒂的,不过出于对明朝宗室的尊重,他还是接纳了被清军一锅端之后逃难过来的鲁王,并安置在金门。由于没有接到被其奉为正朔的永历帝的传位诏书,他无法从内心深处认可之前与隆武有矛盾的鲁王如此草率即位。 由上可知:郑成功对明朝是绝对的忠心,正是因为如此忠心,才不会盲目地听凭明朝宗室王爷随便即位,因此表面上看其对鲁王即位的含糊不清导致南明皇位后继无人,是终结南明皇位继承的罪魁祸首,但主要原因在于其心底无法认可作为正统合法的明朝皇位会如此草率地传给鲁王。 内容来自腾讯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