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包将军李景隆!损失几十万大军,却被朱棣封为靖难第一功臣

 小天使_ag 2019-02-15

建文元年(1398年),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次年,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建文帝朱允炆启用明太祖朱元璋为其留下的守城名将长兴侯耿炳文,但却被朱棣在在真定(今河北正定)大败。幕僚重臣黄子澄向建文帝推荐李景隆,建议让他接替耿炳文。八月,建文帝任命李景隆为大将军,让他率五十万大军北伐,并亲自在江边饯行,行“捧毂推轮”之礼,赐“便宜行事”之权。

李景隆(生卒年不详),小字九江,盱眙(今江苏盱眙)人,明朝将领,曹国公李文忠之子。

俗话讲,老子英雄儿好汉!身为开国元勋李文忠的儿子,并且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亲外甥,按理说,自应不该太差。而李景隆,生的一脸标致,自小深受朱元璋喜爱。洪武十七年,四十五岁的李文忠英年早逝,朱元璋悲痛不已,就让李景隆继承了他老爸的爵位。由于朱元璋的在世的亲人不多,他对李景隆非常器重,先后让他负责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工作。

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继承皇位,因为他与李景隆年纪相仿,且两人是表兄弟的关系,两人几乎无话不说,李景隆就成了建文帝最信任的大臣之一。

靖难之役爆发后,因耿炳文为朱棣所败,建文帝在1398年九月,命李景隆兵至德州,调集各路兵马,进驻河间。朱棣对李景隆非常轻视,命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自己却率精锐兵马援救永平,后又奔袭大宁(今内蒙古宁城)。李景隆闻讯,率军围困北平,攻打北平九门。朱高炽只是凭城坚守。期间,都督瞿能几乎攻破张掖门,却因被李景隆所忌,只得撤回,以致功败垂成。

1402年,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李景隆开门投降相迎,最终朱棣即位,李景隆任朝中大官,后被群臣弹劾罢官。

李景隆身为建文帝钦点的大将军,平定叛乱时其兵力远远超过燕军,但他屡战屡败,被戏称“燕军运输大队长”,喻指其逢战必败,每每潜逃为燕军送兵,更被奚落成叛徒,可见其人废柴之至。

历史上对李景隆的评价有很多,如著名演义小说专家蔡东潘所说:景隆仅优文学,素未典兵,安可寄以干城之任?子澄误荐,建文误用,宜其丧师覆辙也。

朱棣登基之后,李景隆被授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加封太子太师,并增岁禄一千石。可谓是靖难之役第一功臣,但群臣不服气啊,每当朝廷议事,诸功臣为此愤愤不平。

俗话讲,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永乐二年(1404年),周王朱橚上疏揭发李景隆,称他在建文年间曾“至邸受赂”。刑部尚书郑赐也弹劾李景隆“包藏祸心,蓄养亡命,谋为不轨”。后,成国公朱能、吏部尚书蹇义、六科给事中张信等大臣再次弹劾李景隆,称他与弟弟李增枝阴谋叛逆。明成祖遂削去李景隆的功臣勋号,不许他上朝面君,以国公之爵赋闲在家。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马上就要来了,同年,礼部尚书李至刚上疏奏道:“李景隆在家中接受家人跪拜,如君臣之礼,大逆不道。李增枝多立庄田,蓄养数百奴仆,意怀叵测。”明成祖遂褫夺李景隆的爵位,将他与李增枝以及妻、子数十人一同软禁于家中,并抄没其家产。李景隆曾绝食十日,但却始终未死,至永乐末年方才去世。

九江小儿,志大而无谋,喜专而违众,数子皆匹夫,徒恃其众耳。

盖棺定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