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证大全

 文文ap25 2019-02-15

湿证在皮科的十种表现


徐老结合自己诊治皮肤病方面的临床体验,概括为十种表现:


1湿热


湿热之害居湿证所致皮肤病之首,通常发生的有:湿热搏结于肝胆的带状疱疹、乳头湿疹等;湿热流窜于肌肤的有脂溢性湿疹、脂溢性皮炎等;湿热流居于肾的有阴囊湿疹、阴汗等;湿热熏于头面的有痤疮、脂溢性脱发、皮脂溢出等。


2湿毒


湿邪郁滞日久化热、化毒,热胜则肉腐,表现为红肿腐烂,越腐越痒。常见病症有脚癣感染、癣菌疹等。


3暑湿


夏令时期,上合天之热气,化为暑湿之邪,导致暑湿,引发暑疖。


4酒湿


酒为大辛大热大毒之品,过饮则会损脾伤胃,使之运化失常,酒湿之邪,外达皮肤,则见颈项乃至周身皮肤发红发热发痒;内留胃肠,则烦躁呕吐,甚则内陷,出现神智恍惚诸症,如酒性红斑。


5湿瘀


流注于经络或腠理,影响血液的运行,遂致湿邪与瘀血互结,在下肢相继出现大小不等的结节,如结节性红斑等。


6湿痰


素喜甘肥醇酒之类,导致湿痰壅阻,形体骤然丰硕,其中以腹部隆起居多,如单纯性肥胖症。


7寒湿


水与湿,同气同源,若脾阳不足,湿中无火,遂与寒邪互结,又脾主四肢,这种寒湿之邪流窜于四末,形成一种特有的病症,如掌跖脓疱病、汗疱症,肠病性指端皮炎等。


8色湿


《丹溪心法》说:“因房事后为水湿所搏,故额黑身黄,少腹满急,小便不利。”金匮称之女劳疸,又名黑疸。据此,徐老认为此种病症接近于肾精亏损的黑变病。


9果湿


部分人由于某些内在的原因,如甲状腺功能低下,或者肝功能不全等,加上偏食,摄入过多柑、橙、番茄、胡萝卜等蔬菜、水果之类,致使脾胃功能运化不足,导致湿邪壅阻于皮肤,特别是面部,手掌呈橘黄色,同时伴有纳谷不香,嗜睡等症。如胡萝卜素血症。


10燥湿同形同病


《医原》说:“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即感天地之气以病,亦必法天地之气以治。”其含义是六气伤人,因人而化,阴虚体质,最宜化燥;阳虚体质,最宜化湿。又因西北地高燥气胜,东南地卑湿气胜。然而燥与湿致病的脏腑定位,燥起于肺、胃、肾,胃为重,肾为尤重:湿起于肺、脾、肾,脾为重,肾为尤重。古人将这种现象归纳为,燥极似湿,湿极似燥,即燥与湿同形同病,在临床上有自身免疫性湿疹、干燥综合征、老年性红斑狼疮等。


湿证方药略论


《黄帝内经》对湿证的治疗提出了总的原则: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泻之。


徐老在参阅其他古籍中,发现先贤对湿证的治疗颇多创建,其目的是鼓励后学者重视跨学科的学习。


1湿热证


湿热下注,用大分清饮(茯苓、泽泻、木通、猪苓、栀子、枳实、车前子);茵陈饮(茵陈、焦栀子、泽泻、青皮、甘草、柑橘)。


湿热滞脾,用钱氏泻黄散(石膏、黄芩、藿香、防风、甘草);清热渗湿汤(黄连、黄柏、茯苓、泽泻、苍白术、甘草)。


湿热流注于肾,用除湿活血汤(当归、丹皮、生地、熟地、黄芪、炙甘草、知母、升麻、白芍、陈皮、秦艽、苍术、肉桂)。


湿热熏蒸头面,用于金甘露饮(枇杷叶、生熟地、天麦冬、黄芩、石斛、茵陈、枳实、甘草)。


湿热注入肝胆,用薛氏加味龙胆泻肝汤(龙胆草、车前子、当归尾、木通、泽泻、甘草、黄芩、山栀)。


2寒湿证


寒湿在头,用《奇效》芎术散(川芎、附子、白术、桂心、甘草)。


寒湿在四末,用《局方》七味渗湿汤(炙甘草、苍术、白术、茯苓、干姜、丁香、橘红)或用佐关煎(厚朴、陈皮、山药、扁豆、炙甘草、猪苓、泽泻、干姜、肉桂)。说明:凡健脾温阳药均炒之。


3酒湿证


除传统的葛花解醒汤外,还可选用海藏五饮汤(旋覆花、人参、橘红、厚朴、半夏、茯苓、泽泻、白术、猪苓、前胡、桂心、白芍、炙甘草)。

4湿痰证


用许学士神术丸(苍术、生麻油、大枣)。


5暑湿证


用澹寮六和汤(半夏、人参、炙甘草、砂仁、杏仁、赤茯苓、扁豆、藿香、木瓜)。


6湿毒证


用《局方》导水茯苓汤(赤茯苓、麦冬、泽泻、白术、桑白皮、紫苏叶、槟榔、木瓜、大腹皮、陈皮、砂仁、木香)。


7色湿证


用肾气丸加减(制附子、枸杞、炒黄柏、菟丝子、茯苓、牡蛎、茵陈、杜仲、熟地)。


8果湿证


用《集成》冷香汤(良姜、白檀香、甘草、豆蔻、制附子、炙甘草、丁香)。


9湿瘀证


当归拈痛汤(羌活、当归、防风、茵陈、苍术、苦参、升麻、白术、葛根、甘草、知母、泽泻、猪苓、人参、黄芩)。


10燥湿同源证


滋阴除湿汤加减(生地、白芍、当归、玉竹、丹皮、茯苓皮、贝母、泽泻、地骨皮、苦参、蝉衣、柴胡、黄芩、川芎)。


此外徐宜厚结合学习赵炳南教授的临床经验归纳如下:


一是湿邪所致的皮肤病有:荨麻疹(包括急性、慢性)、湿疹(包括急性、亚急性、慢性及婴儿湿疹)、银屑病、手足汗疱疹、脂溢性皮炎、脂溢性脱发、带状疱疹、接触性皮炎、植物日光性皮炎、寻常性狼疮、慢性盘状红斑性狼疮、神经性皮炎、多形红斑、单纯糠疹、毛囊炎等。


二是赵老经验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汤剂有多皮饮、除湿解毒汤、健脾除湿汤、疏风除湿汤、土槐饮、除湿健发汤。


二是丸剂有除湿丸、㾦蕾丸、斩痒丸。


三是膏剂有白术膏、苍术膏、败酱草膏等。


针对上述方剂列举的药物徐老将其概分为六大类:


一是健脾类:白扁豆、干姜皮、薏仁、山药、芡实、白术、苍术、枳壳、陈皮、厚朴等。


二是除湿类:冬瓜皮、赤苓皮、桑白皮、滑石、木通、大豆黄卷、车前子草、泽泻、猪苓、茯苓、萆薢、灯心草、淡竹叶、土茯苓、茵陈、赤石脂等。


三是清热类:山栀、连翘、黄柏、黄芩、龙胆草、黄连、生石膏、丹皮、生地、槐花、紫草、茜草等。


四是疏(搜)风类:荆芥炭、防风、蝉衣、细辛、羌独活、菊花、全虫、蜈蚣、威灵仙、麻黄、薄荷、苍耳子、白附子、秦艽、草乌、僵蚕、钩藤、白花蛇、乌梢蛇、刺蒺藜等。


五是滋阴类:制首乌、干地黄、白芍、麦冬、桑椹子、熟地黄、山药、首乌藤、知母等。


六是活血解毒类:乳香、没药、银花、败酱草、槐花等。


为了探讨赵老用药的个人风格及其弥足珍贵的经验,徐老结合上述方药,对赵老的经验做出了初步的总结。徐老在阅读上述方剂中,发现赵老在用药中,十分重视相互的搭配与炮制:


如茯苓、泽泻、猪苓三者同用,颇具匠心。


茯苓分白茯苓、赤茯苓、茯苓皮、茯神、茯神木,四者功效各有偏重,白茯苓益脾渗湿;赤茯苓专利湿热;茯苓皮专行水气;茯神善补心气。部分本草专著誉称泽泻是除湿止渴圣药、通淋利水仙丹。猪苓利水渗湿,凡水湿在胃肠、膀胱、肢体、皮肤必须用猪苓利之。徐老将茯苓、泽泻、猪苓三味淡渗利湿药同用,是取其各自所长,茯苓利水治在脾:泽泻消水治在肾;猪苓利水治在胃肠与膀胱。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水有湿,用之无过,否则有虚虚之虑。


又如苍术、白术既有分开使用,又有同时并用。在《神农本草经》 一书中,无白术、苍术之分;陶弘景始分赤白两种,近代仍有白术、苍术之分。并认为白术补性偏多,且有敛汗之效;苍术泻性为主,专主发汗,徐老在阅读本草专著中,发现三个问题:一是补脾用白术,运脾用苍术;二是除上湿发汗用苍术,补中焦除湿用白术;三是苍术治上中下湿疾皆可用之,尤能除皮肤腠理之湿。


在炮制方面,凡是健脾胃的药品,要分清生用与炒用的不同之处,徐老归纳为四个不同:如湿邪致病轻者宜生用,病情较重者宜炒用;清热利湿者宜生用,健脾利湿者宜炒用;热重于湿者生用,湿重于热者宜炒用;需泻邪者宜生用,需补正者宜炒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