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很多人都硕感觉身边的“年味”越来越淡了。 以前,作为一年中最大的盛事,很多人从腊月十五后就开始张罗过年的事。 送灶、打年糕、磨豆腐、炖猪肉、宰公鸡、烧祭品、除尘等,一直忙活到除夕夜。 除夕夜大家通夜不眠,紧接着穿新衣、上酒馆、买年画、接财神、拜年等,这个年要一直持续到元宵才真正算完。 如今, “明显凸起来的肚子、一下子瘪下去的钱包和亲戚一连串的逼问”成了很多人过年三大铁证,年味则是越来越淡了。 过年,其实可以说是农耕时代的产物。 以前农民一年到头不舍得吃穿,就等着过年吃几顿好的,做两件新衣裳。 农民的生活也就围绕着那一亩三分田,祭祀神明成了他们难得的精神出口。 正好年节时候农民也闲下来了,他们有大把的时间准备迎接“年”的到来。 那时候人也多,每家都有好几个小孩,人来人往的热闹非凡。 随着时代的发展,恩格尔系数下降,绝大多数人不愁吃穿了。 以前很难吃到的东西,现在想吃就吃;以前一年只有一两件新衣服,现在一看到喜欢的就买买买。 平时该消费的都消费了,不该消费的也消费了,春节的消费号召力自然就减弱了。 年轻人很少再做农耕之事了,准备食物的能力面也窄了。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中有这么一句话: “年味越来越淡,只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饭失去了吸引力……母亲每到过年就抱怨:吃什么呢?你们想吃什么呢?儿女们都说随便,您随便做。只好年年依旧。” 现在大家的精神需求也丰富了,祭祀神明这件事恐怕没有多少年轻人愿意去做了,大家的注意力也越来越被电子设备所吸引,很少人再认认真真地看完一整台春晚。 再有就是时间,大家的作息不再像以前有整个冬天(在一些北方地区甚至是大半年)可以休息,现在一年撑死也就那么几个假期,最大的假期也就国庆和春节的7天。 抢票回家,贴春联吃年夜饭,走访亲戚,同学聚会,再趁这难得的休息日补上两觉,得嘞就该回去上班了。 以前的家族式关系也变了。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或上班,老家的关系几乎只是靠着老一辈在维系着。 甚至有越来越多的人因为长期生活在大城市,觉得吾心安处即吾乡。所以很多人过年都不回老家了,过年祝福也就仅成了一通电话或一条信息。 也因平时生活无交集,见到七大姑八大姨哪还有什么交心的交谈,多的是“一月挣多少钱”、 “啥时候结婚”这类令人发怵的逼问。 心是谈不上了,钱却要交出去。左一个红包,右一个红包,很多人过个年等于一年白干。 在这样的压力下,很多年轻人一提过年就心头一紧,干脆跑出去旅游了,没准能少花点钱,还能图个安乐呢。 年味越来越淡似乎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了,我们往前走着,得到些什么的同时,也必然失去些什么。 今年你是在哪过的年?感觉怎么样? |
|
来自: 昵称6053010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