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国医风采 ] 何树槐教授治疗头痛常用穴(上)

 林涔涔 2019-02-15



何树槐教授治疗头痛常用穴(上)

       意大利 :何 斌

     

     1百会


【定位】属于督脉,在头顶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功效主治】散风通络,平肝息风,醒脑开窍,安神止痛,主治头痛、头风等症。

【解析】百会属于督脉,位于头顶部,是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交会穴,并由此入络于脑。《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督脉总督诸阳,太阳主一身之外藩,阳主外。风为阳邪,其性轻扬,“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本穴位于巅顶,故善治外风和外邪引起的头痛。

百会穴是督脉和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并由此入络于脑,故百会又有平肝息风的作用。百会穴位于头部,是诸多经脉的交会穴,故名曰“百会”,有“三阳五会”之称,与其相交会的经脉入络于脑,故百会与头脑有密切关系。百会又是脑之气机转输的部位,《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其输上在于其盖是指百会穴的部位。

百会是经筋会聚的部位。足太阳经筋会于巅顶,足少阳之筋,结交于巅顶。经筋是经脉气血濡养肌肉肌腱韧带的体系,当经筋受到风寒湿邪侵袭,或外伤筋脉,瘀血阻滞,都可造成疼痛,如《灵枢·经脉》足太阳经“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足少阳经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另外,肝血不足,经筋失养而拘挛,也可造成头痛。由于百会是经筋会聚的部位,所以外邪侵袭经筋,或外伤经筋,或血虚经筋失养引起的头痛均可用百会治疗。

总之,百会穴属督脉,位于头顶部,是督脉,足太阳经,足厥阴经的交会穴。既是经络入络于脑的部位又是脑之气机转输的部位。因此百会穴既可治颅外性头痛,又可治颅内性头痛;既可治疗外邪引起的头痛,又可治疗内伤引起的头痛,所以百会是针灸治疗头痛的重要穴位。

【刺法】用1.0寸毫针,针尖沿督脉向前或向后平刺0.5~0.8寸。进针宜缓慢,忌速猛。进针后疼痛者,表明刺伤血管,应停止进针或捻针,并缓慢向外提针,稍改针尖方向,再进针,捻转手法。针刺得气后为酸胀感,向百会周围、前额部或头枕部扩散。注意高血压患者针感不宜过强,慎用本穴。气虚性头痛可有温和灸法。针刺百会起针后,常会出血,应及时用棉球按压止血。

【按语】百会治疗头痛、头晕及脑源性疾病有良好效果,是临床最常用的穴位。百会治疗头痛在古代医籍有很多记载,如《针灸甲乙经》:“顶上痛,风头重,目如脱,不可左右顾,百会主之。”《胜玉歌》:“头痛眩晕百会好。”《针灸资生经》:“秦鸣鹤针高宗头风,武后曰:岂有至尊头上出血之理!已而刺之,微出血,头痛立止……是知此穴(百会)能治头风矣。”《证治准绳》“真头痛,灸百会”等。

何教授应用百会穴治疗头痛的经验:实证用1寸针,针尖沿经向后平刺0.5寸左右,得气后,行捻转泻法,行针结束时,拇指向后捻转360度,留针20~30分钟。虚证患者用1寸毫针,沿经向前平刺0.3寸左右,行捻转补法,捻转角度要小,患者无痛感,行针结束时,拇指向前捻转360度,留针30分钟。


2风池


【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功效主治】散风清热,息风止痛。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偏正头痛。

【解析】穴名“风池”,即表明其功能是主治风邪引起的疾病。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头顶之上,唯风可到,为治疗风邪的要穴,故名风池。

风池属足少阳胆经,是足少阳经和阳维脉的交会穴,阳维脉走行的路线中与手足六条阳经、阳跷脉、督脉等八条经脉相交会,故阳维脉可维系诸阳经。阳主表,主外。风为六淫外邪之首。治疗外邪引起的病症,应散风祛邪,使邪气从表而解,故风池是散风祛邪的重要穴位。

风池又可泻肝胆之火,平肝阳之风。《奇经八脉考》云:风池是“手足少阳阳维之会”。足少阳胆经,在腹部属胆络于肝,手少阳三焦经在体内“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又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其经脉循行于腹部和胸部,与肾肝胆心肺诸脏府相联系。故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手少阳三焦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旦肝阳暴张或肝郁化火生风,循经上扰,可累及胆胃心肺诸脏,使其功能异常,并可出现头痛、眩晕等症。足厥阴经和足少阳经配五行属木,而手少阳经配五行属火,据“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故可用手足少阳经的交会穴风池穴泻肝之火,息肝之风,如此头痛可解。

总之,风池既可用于外风和内风引起的头痛,也可用于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头痛。

【刺法】病人坐位,头部稍向前倾,用1.5寸长毫针,针尖刺向鼻尖,缓缓刺入0.5~1.2寸,针体呈水平状,捻转手法,待得气后,针感可向前额、头顶、颞部或后头部传导,捻转108次后出针,头痛多能即刻缓解。注意,针体刺入穴位内的深度,视病人胖瘦而定,一般不可超过1.2寸。切记水平方向进针,针尖不可向上或沿脊椎方向,以免损伤动脉或延髓。进针后用捻转手法,不可用提插手法。

【按语】风池穴治疗头痛有很好的效果,在古代医籍中有明确记载,如《针灸大成》风池主“偏正头痛”,《胜玉歌》:“头风头痛灸风池”《玉龙歌》:“偏正头风有两般,有无痰饮细推观,若然痰饮风池刺,倘无痰饮合谷安。”

在临床上作者凡遇头痛病人,风池穴是必用穴位之一,针刺后头痛多能即刻缓解。但针刺手法非常重要,即针刺时一定要有针感,一般针尖向对侧眼球或鼻尖刺入,深度在1.2寸左右,当针尖部有刺中胶状物感觉时,可出现针感传导。针尖刺向眼内角时,针感向头顶部传导,多用于头顶部疼痛和后头部疼痛的治疗;针尖刺向眼球正中时,针感向前额部传导,多用于前额部疼痛和眼球部疼痛的治疗;针尖刺向外眼角时,针感向太阳穴部传导,多用于偏头痛和太阳穴部疼痛的治疗。针刺得气后,行龙虎交战手法,捻转不可少于108次,方可获效。


3、风府


【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0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功效主治】散风息风,通络止痛,主治头痛、项强等症。

【解析】本穴名风府,“府”乃集聚之意。风府,指风邪聚结之处,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头在人体上部,易为风邪侵袭,本穴位于头项部,主治一切风疾,故名风府。

风府属督脉,又是督脉、足太阳经和阳维脉的交会穴。督脉总督诸阳经,阳维脉维系诸阳经。阳主外,故其经气有卫外的作用。风为六淫之首,外邪侵犯,风邪当先,当阳维脉的功能不足时,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外邪犯及阳维脉,“阳维为病苦寒热”(《难经·二十九难》),为邪气在表之证,治宜散风驱邪,取风府治之,所以风府有散风驱邪的作用。

督脉与足厥阴肝经,阴阳跷脉相交会,并入络于脑。督脉总督诸阳经脉,故督脉为病,易于阳化风动。《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难经·二十九难》“督之为病,脊强而厥。”脊背强直反折与脊强而厥,均为阳化风动之证,治当息风止痉,可取督脉经穴风府穴治之。

所以风府穴既可祛外风又可息内风,是治疗风邪的主要穴位。正如《行针指要歌》所云:“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故风府也可治内、外风邪引起的头痛。

督脉贯脊入络于脑,脑为髓海,若髓海空虚,脉络失养,可致头痛。肾主骨生髓,若脑髓不足,治当补肾,补益肾精,可达补益髓海的作用,足少阴肾经“贯脊属肾络膀胱,这种作用可由肾通过督脉直达脑部。故风府又是治疗髓海不足性头痛的主穴。

【刺法】病人端坐位,头部微向前倾。用1.0寸长毫针,针尖向下颌方向缓缓刺入,约0.3~0.5寸,捻转手法。注意针刺时针尖斜向下颌,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刺入深度不可超过1.0寸,用捻转手法,不可用提插手法,以免刺伤血管,造成蛛网膜出血。进针达到一定深度后,大约在1寸左右,操作者感到针尖处由紧缩感变为空虚感,这时针尖已达硬脊膜,应特别小心,不可再进针,应轻轻捻转,患者会有触电样感觉,上传至头顶,下传至尾骶,两旁传至上肢或下肢,之后立即退针,不可强行刺入,否则易损伤脊髓,造成严重后果。

【按语】风府穴治疗头痛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医籍中有许多记载:《素问·骨空论》:“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甲乙经》:“头痛项急,不得倾倒,目眩,鼻不得喘息,舌急难言,刺风府主之。”《针灸大成》:风府主治“头痛,项急不得回顾……头中百病。”《行针指要歌》:“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神应经》:“头痛项强,重不能举,脊反折,不能反顾,承浆、风府。”

风府和风池均可用于外风和内风引起的头痛,但在临床应用时有所不同。风池多用于风邪引起的偏正头痛,风府多用于风邪引起的头顶痛和后头痛;风池多用于头痛连及额颞部者,风府多用于头痛连及项背者;风池多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风府多用于肾虚髓海不足引起的头痛;风池多用于头痛始于额颞部者,风府多用于头痛始于眼球深部者。

在临床上针刺风府穴有一定的危险性,应特别注意安全,严格掌握针刺的深度和角度。为了安全,也可用哑门穴代之。


4、太阳


【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1寸)的凹陷中。

【功效主治】散风清热,主治偏正头痛。

【解析】太阳属经外奇穴,所谓“奇穴”即是对某些病症有显著效果的穴位。太阳穴就是对头痛有显著效果的穴位。所谓经外,是在十四经穴位确定之后,又发现的一些有效穴位,并非不在经络上,太阳穴应属于手少阳三焦经。《灵枢·经脉》手少阳经“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即手少阳经脉经过太阳穴处,所以说太阳穴应属于手少阳三焦经。太阳穴又是足少阳经的交会穴,因足少阳经的一个分支经过此处,《灵枢·经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所以说太阳穴应属于手足少阳经的交会穴。

手少阳三焦经配五行属火,足少阳胆经配五行属木,据“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三焦经可泻肝胆之热,息肝胆之风,故太阳穴的主治特点是肝胆邪热或风热引起的头痛。在太阳穴处,布有颞筋膜,颞肌和颞浅动、静脉,故太阳穴又是治疗紧张性头痛和血管性头痛的主要穴位。

【刺法】用毫针直刺0.3~1.0寸,或向率谷穴平刺2.0~2.5寸,用捻转手法,颞部可出现麻胀感,并向头顶或耳后扩散,此时可用小幅度快速捻转法,每分钟150次左右,留针30分钟。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按语】太阳穴首见于《圣惠方》,用于“赤眼头痛,眩目涩”等症的治疗,后世采用太阳穴透刺率谷,或丝竹空透针率谷,治疗偏头痛多有效验,正如《玉龙歌》云:“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针刺时可先直刺太阳穴,进针1.0寸左右,捻转得气后,退针至皮下,然后再向后上方,沿皮透刺率谷穴,进针2.0~2.5寸,使酸胀感扩散至同侧颞部,方可取效。起针后局部常有出血,或有血肿形成。如有血肿可用按压法,直至血肿消散。


5、率谷


【定位】在头颞部,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处。

【功效主治】息风止痛,主治偏头痛。

【解析】率谷属足少阳经,位于颞部,布有头颞肌、颞筋膜、颞浅动静脉、耳颞神经和枕神经,所以率谷穴是治疗偏头痛和枕神经痛的重要穴位。

【刺法】用0.30mm的毫针向后平刺0.5~1.2寸。率谷在临床上常用透针法,从太阳穴沿皮透刺率谷,或从丝竹空平刺透向率谷。注意此区域血管较多,如进针后剧痛者,表明已刺伤血管,应缓慢出针少许,稍改进针方向后再进针。采用透针法时,常刺伤血管,造成出血或血肿,所以起针时宜缓宜慢,并在局部按压。

【按语】率谷穴治疗头痛有悠久的历史,在古医籍中已有明确记载。《针灸甲乙经》:“醉酒风热,发两角眩痛,不能饮食,烦满呕吐,率谷主之。”《金针秘传》:率谷主“风发脑两角强痛,不能饮食,烦满呕吐不止。”《针灸大成》:率谷“主痰气膈痛,脑两角强痛,头重,醉后酒风,皮肤肿,胃寒,饮食烦满,呕吐不止。”《玉龙歌》:“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

针刺率谷治疗偏头痛有良好效果,在临床上多采用透针法,如丝竹空透率骨,太阳透率骨,或率骨透太阳,率骨透丝竹空。也可运用苍龟探穴法,取率谷穴,以2寸毫针先向耳根方向平刺,得气后行捻转手法,待产生明显酸胀感后再将针由深出浅,向同侧太阳穴平刺1.5寸左右,获得针感后,将针提出至皮下,再沿经脉向耳后方平刺1.5寸左右,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3次,有很好效果。

[待续:何树槐教授治疗头痛常用穴(下)]

 

 

附:何教授简历

 

何树槐,男,河北省石家庄市人,1937年出生于中医世家。1963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入附属医院东直门医院针灸科,从事针灸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在临床上主张辨证论治,尤其强调经络辨证和治疗,对中风、头痛、痹、面瘫、神志病有较深的认识和独到的治疗方法。在教学上主张以经络为纲,贯穿病因病机、辨证、治则、取穴、施术整个治疗过程中;并用中医的理论系统地解释了输穴的功能,提高了教学质量。在刺灸法上,倡浅刺法,扩展了华佗夹脊穴、阿是穴的应用。撰写论文30余篇,著有《针灸学》、《筋骨疼痛的针灸治疗》、《针药并用治头痛》、《针灸治疗学》(副主编)、《针灸学参考资料》、《中国针灸学》(编委)、《实用针灸词典》、《针灸保健学》、《单穴治病选萃》、《针灸辨证治疗学》(西班牙文)等十余部。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针推系院长、针灸治疗教研室主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输穴研究会主任,意大利villa jiada中医学院院长、世界中医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常务理事、核心课程教材编译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现任世界浮刺针灸学会荣誉主席。

 

 

校核:王仲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