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资本玩坏的心理咨询》

 大漠胡杨968 2019-02-15

系列作品


《资本玩坏了影视行业  其实也玩坏了心理咨询系列 》

之《被资本玩坏的心理咨询》




你们看了《流浪地球》的电影了吗,这部片子火爆了,终于引发了一系列关于资本市场倒逼整个时代电影王国的专业道德的崩塌思考。庆幸的是娱乐仅仅是娱乐,还不至于如此的一刀毙命,不幸的是,娱乐产业的道德底线在资本市场的倒灌下崩塌实际上也揭示了整个时代跨入资本市场的道德崩塌,而作为朝阳产业的心理健康服务行业其实早就沦为了袒胸露乳的站街女,对咨询师的执业道德的批判,只是整个站街女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刚刚入行的时候,劈天盖地的文章在谈咨询师的伦理对整个行业的重要,以及咨询师如何因为伦理的忽视对来访者的荼毒,我当然会更重视后者。但工作越久越是觉得无论前者还是后者,这都不是任何一个咨询师顶得了这个缸的。中国的发展实在太迅速了,只要稍微听得见钱响的行业,随时可能有大量的资本象蚂蝗听见了水响一样不顾一切的蜂拥而至。特别跟互联网沾边了,更是饿狼扑食。而心理学——如此容易被神化的存在,自然而然的在人们口袋越来越丰满开始寻找灵魂的时代成了风口浪尖的猪。于是一个只要在线上稍微懂得一点互联网运营的人,在线下稍微跟政府有点关系的人进来,马上就可以用无数来访者和成长中的咨询师的尸骨堆砌成一条一夜暴富的黄金大道。心理咨询作为一个生机勃勃的朝阳产业,这便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最火的最牛逼的心理咨询平台即最不专业的,最没有伦理的,最没有心理学‘修养’的平台。(我不骗人,一次区领导和几位协会的人坐在一起谈心理服务项目,拿到项目的是一个连咨询设置也不懂的平台老板,之所以能拿到那个项目,因为政府不懂,她蛮会吹,一拍即合。)  

然而铺天盖地的文章,在谩骂神棍咨询师的对整个执业环境的荼毒时候,却鲜有人注意到是谁给神棍提供了表演的舞台。答案是,贪婪的资本。(我只想拿线上开刀,因为在心理咨询行业领舞跳大神的都是清一色的网络营销)所以我们先来看一下关于互联网时代资本运作的规律。


任何互联网经济的盈利模式一定至少是要一对一百才能实现盈利,比如淘宝的卖家秀,卖家社群。。。还有十年前火爆的天涯论坛。。。晋江文学。。。都是在做大数据套现。而大数据能够做起来的前提是,平台只需要给一个能让大数据呆着的地方。如果我们去讨论淘宝和论坛不够立体,大家可以看看QQ,微信,微博。。。。。。总之大数据是互联网加资本的唯一饕餮大餐。据说2018年一个粉丝名额被炒到了80-200元。这意味着,跟互联网沾边的,资本一旦进去,最终数据论定乾坤。


而心理咨询是什么呢?是帮助我们了解让我们陷入当下痛苦的原因,以及这个原因是怎样发生的工作。因为我们只有了解原因和心理活动规律才有可能修改自己的思维模式,做出本质上的改变。整个东西是根据每个人的人格发育基础来的。要修改一个人的人格结构,看书讲道理是最表层的改变,其次是团体成长,再更深更牢固和本质的修改,就是一对一的个体咨询。通俗一点的表达,心理咨询就是本质上改变一个人的智商和情商,来提升这个人所有的社会功能。(请注意本质这个词。)



假如天下武功出少林,而在心理咨询这个行业那世上咨询就从精分了(精神分析)因为只有精神分析谈人格结构,谈人格发育。谈到哪个程度呢,就快谈到娘胎肚子里面去了。只不过临床不会用到那么深,最多是看到你一个表情一句话就能挖掘到很多东西,这不是卖深沉,而是因为我们要给人一杯水,至少要准备好一桶水,天知道坐在你面前的来访者缺了多少水。总之这决定了心理咨询是一个极度好神,需要特别能够静下来的细致活。而咨询师要完成这样细致的工作,咨询师需要个人体验让自己的人格完善到一个程度,还要接受督导盯着自己免得粗枝大叶做了破坏性工作。所以要提供真正的心理健康服务,就是做一对一的咨询,而一对一的咨询是细致活,做这个细致活,需要更多时间把自己弄得好一点,这样大量的精力投入,造成了撑死了咨询师就只能一对二十五,最多可以服务25个不同的来访者的现实。


我们介绍了一些关于心理咨询的整体执业必备背景,好像就看到了心理咨询跟资本市场的如何对立的冰山一角。因为资本市场从来是迫不及待的等待资金回笼,越快越好,越多越好。跑慢了就要挨打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对于门外汉,或者非专业路线出生的老板们,不要说拿出多余的资本等待一个咨询师今天去见督导,明天去做体验,后天去参加培训,大后天静下心来想个案,体验生活,清空情绪垃圾。。。。。。就算是把那些无聊的,时而哗众取宠的,时而又媚俗的鸡汤撤下去都会心疼肉疼。因为大数据一跌,投资客和老板马上死翘翘。即便尽管每一个走进这个行业的人,无论愿意不愿意都会体验到专业培训的重要性。

                  


你们不知道的明星咨询师


所以几乎所有的非专业背景的老板都在潜意识幻想一个神话:一定有一个方法可以让咨询师刷刷工作,又能彻底给来访者带来根本帮助让自己盆满钵满。说白了就是咨询师要有质量,还要能像滴滴师傅一样最大程度的跑量(其实我现在发现专业背景出生的老板也开始搞这个幻想。去年还是前年,据说一位年轻的美女大咖博士跟我们行业顶级的一线心理学家混的,搞了一个平台叫什么出来,几乎一夜之间爆红。无数潜力股的咨询师趋之若虹,但一个单都没有派。后来我去看他们公众号的文章,严格意义上来讲就是讲大道理的鸡汤。后来打听到这个老板一夜爆红,把这个公众号股份转让了一夜暴富。不知道当年捧她的一线大咖们会不会有一点唏嘘)

     

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做得热火朝天的平台,会有很多散发着没有被驯化的强烈肛欲期味道的明星咨询师(因为只有肛欲期残留没有被训化升华才能制造出打鸡血的场,在最短时间吸引最多流量),收费超1000(含1000),完全没有督导和个人体验,裸奔的咨询师预约已经排满了一年,但是他们仍然在等待更多的新的个案排期。你说他们不懂吧,讲出来一套一套的,你说他们懂吧,做出来的个案都跟吃了兴奋剂一样,这都是资本市场加互联网的心理服务需要跑量,又没资源接受督导和个人体验的结果。



你们不知道的偶像品牌背后


这仍然不是恐怖的,恐怖的是有的大boos干脆自己亲自走纯粹的偶像路线,吸粉是他们最大的也是唯一赖以生存的手段。有一次一个同道在我们圈内抱怨,偶像老板说她带着哪个首席咨询师去参加了什么什么会议,还要把自己的咨询师推向整个行业甚至全世界。我们一群人在笑,那偶像老板是那个咨询师的好妈妈,这个咨询师不是婴儿就是残废。最后这位爆料的同道果然道不同也没有在合作就出来自己混了。据说是那个偶像老板突然扣了她一两万的咨询费要她去交几十个点的个人劳务税。巧得很,她出来单混了,别的咨询师好像交税又只交几个点了还是怎么回事。


讲这些不是为了扯是非,是想借整个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以小见大,一个咨询师的前途不是她的专业能力决定的,是平台的老板捧不捧决定的,而问题是平台老板要不要捧这个人,是看这个人有多听话。再说难听点,偶像老板养了一群狗,那条狗能牵出去遛,要看那条狗又漂亮又听话。这样的平台会把市场搞成什么样子,会把咨询师搞成什么样子,会把来访者搞成什么样子呢?所以这个搞笑的平台,让一个本来还算专业的咨询师,一天跟同一个来访者工作8小时以上,她的咨询费好像八百还是一千,这样工作连续好几天,而这种设置的工作跟真正的心理咨询其实已经完全不沾边了,但这个咨询师居然火了。于是一群人在网上骂咨询师怎么怎么不负责,另一群走专业路线的咨询师莫名其妙。


有的人会说,如果没有真材实料怎样吸粉。很好,可是为了吸粉才有真材实料,和为了给到来访者一点真家伙结果吸粉了,或者为了传播提供真正的心理健康服务吸到粉,这真的这完全截然不同的概念。(我是不是在为O心理打广告?据说他们打算只提供专业服务。但我真的只是手痒要了一个邮箱投个稿子而已,具体他们以后会不会也在金钱和市场的潮流下迷失我不知道。)


所以很显然,资本市场为驱动力,为了吸粉而吸粉,直接一点就是偶像效益,所谓的偶像其实就是你希望我多完美我就把自己包装得多完美典型的-------理想化阉割智商。

 什么叫理想化阉割智商呢,这跟心理学上权威阉割智商,情感阉割智商的道理是一样的。意思就是我变成你理想中的样子,让你觉得只要你相信我跟随我,爱我,你就会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无论那样东西是什么,因为老子是光是神化是楷模。是不是有一点邪教的味道?不好意思,所有被资本控制的平台,从咨询师到来访者都是这样的存在,咨询师首当其冲。因为流量垮了,平台就完蛋。所以咨询师无论对错,反正你听我的就有饭吃,我就炒作你,你不听老子就KO你。比如淘宝的咨询师,一个电话打过去什么话都敢跟你扯,还有某果的咨询师,无论什么问题她跟你谈身心灵,这几乎是整个行业已经共识的胡说八道流派,比如九型人格色彩人格心理学什么的都操蛋。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是最好走流量的,所以不需要听来访者说话,只需要不断输入同样的内容就好了,你来一个人我跟你背这段话,来一百个我背一百次这段话。说不好听点,这跟渣男骗婚没区别,只要你付费我可以骗你一辈子,除非我吃饱了或者良心发现了。


听上去有点吓人对吗?但也有好的一面,因为大量明星咨询师的存在,虽然存在着对来访者隐匿的剥削和忽视(我愿意善良的相信是不自觉的)但他们提供了心理学进入大众视野的通道。甚至我深信不疑的认为,只要一个人成长动力足够,被糊弄一下也没什么,反正迟早会醒悟,醒悟的时候自然也就开始寻找专业的服务了。


所以也许量产也许没有那么糟糕,但量产的结果-----产业化真的会令人无法直视。

      


 产业化的原罪


产业化的意思就是,流水作业。有负责产品开发的部门,有负责市场开发的部门,有负责咨询师管理的部门等等。

我们先来说产品开发。

这里又要谈心理咨询的技术层面了。

心理咨询目前全世界有四百多个流派。无论用哪一个流派或者理论开发出来的可以变现的技术,开发团队最低限度应该是这个咨询师团队的临床工龄超十年以上,并且,在某个流派待了十年以上,以及接受了这个流派的个人体验,个人督导是最基本的受训,单独的听课绝对不行。而我见过我自认为最不扯淡的产品开发是有一家企业三个月时间请了几个学院的博士导师联合开发的一个行为训练项目,还申请了专利,成本是三百万。在国外这些项目有严格的审核,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为期至少一年的试错阶段。但他们只花了三个月,你们没有看错是三个月就开始投入市场套现。那些连博导都不请就敢开发项目的平台,策划团队就干脆是在自己平台拉扯几个明星级别的神棍咨询师,老板下任务,一群人拍脑袋想一想就投入市场圈钱圈流量的项目。


比如,当下最流行的月陪,各种网络成长课程,还有各种佛学心理学,外来的塔罗牌(塔罗牌真操蛋,荣格都没看就自诩是心理学了),nlp(NLP其实是用来做企业文化培训的我真的佩服能弄出来做团体成长)。。。。。。潮水一般使用投射认同的营销策略,打造的各种症状的共谋——简快平幻觉狂欢。


首当其冲的是月陪。什么是月陪呢,其实我也讲不清楚。因为每个平台对月陪的操作都不一样,但清一色的市场痛点都是满足来访者对问题快速解决,以及不需要自己思考和努力的幻想。这个东西,做情感挽回的平台基本都用这个项目。只不过有的吃相更优雅,并不会给出一个月解决所有问题的直接承诺,只是来一个擦边球,只要你跟随老师的引导。但我总在思考,老师打算怎么引导?假如来访者一个月见三十次咨询师,咨询师是否承受得了?假如咨询师承受不了,这一个月的服务质量如何保障?假如咨询师承受得了,天天跟来访者做咨询,能有几个来访者对这个剂量承受得了?这个老板到底知道不知道什么是咨询,知道不知道为什么一个人会有婚姻问题?难道涂磊的节目看多了?老天爷爷,涂磊原本是法律专业毕业,大专文化程度,他是在做节目啊,那是节目啊!!


不过答案也有一些是肯定的,那就是在现象学层面做工作。所以大部分月陪不是赠送课程就是教导来访者看哪本书哪本书。有一次我看到一篇帖子,是一个做了半年的来访者爆料,说花了十万了,每天就跟咨询师讲了十句话,没有关系,我理解你的,我们慢慢来,你还是不错的,那么你看书没,学到什么了吗?作业做了吗?他们可能不知道就算花了一百万,他们的咨询师每天也要跟20个甚至更多像他们这样的来访者工作,但一天只有24个小时,先不论咨询师的受训背景,一天只有24小时,但一天跟20个客户交流,你指望这个咨询师跟你说点什么呢?这样的平台一个广告投出去一个月几百万,就算把神棍,假咨询师,只要能糊弄人气场够强大的。。。人(我不知道用什么词了,只能用人来代替),也没时间跟你今天扯几个小时明天扯几个小时啊。


我顺便来谈谈月陪项目的收费,以及分成比例,据我所知一般三千到十万一个月都有,就看市场怎么引导了(说到这里我也是醉了,国外心理咨询都相当于医生的本质了,国内心理咨询行业还有做市场的业务员,客服的锅背得真大)。但真正到咨询师手上的最高配比是五比五,有些平台更低。我们按最常见的六千一个月来算,咨询师到手是三千,一个月十个就是三万,很高很爽对吗?往下看,十个来访者,意味着每天接了十个个案。就算是不做分析,只讲道理,也做不下来,为什么可以做这么多,除了发书,还有两个法宝,第一安慰,不停安慰,第二很多来访者选择月陪是因为抗焦虑能力出问题,真的达到因为自己的症状或者生活困扰来月陪的觉悟能力还完全达不到。所以有人安慰了,那工作一两个星期,后面就懒得找咨询师了,于是这个名额就空出来了。并且一个咨询师稍微有一点经验,让来访者付费以后,谈个几次,心甘情愿的不来谈了,真的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因为一个人无论是出现了心理问题还是生活问题来找咨询师都是因为他们自身有很多自己从来没有面对,一直逃避和掩盖的东西。只要巧妙的把这个东西找出来一丁点点,然后大肆安慰共情,来访者自然知难而退既不退费,又心甘情愿。


当然有的是团队作业,一个咨询师配一两个陪护师。咨询师只负责每周一两次谈话,陪护师负责日常陪伴。所以我们来看看陪护师。


这些陪护师有些了解心理咨询的一些基本技术,但大部分所学的内容都是大众心理学的内容,真正的理论完全是空白的。而心理咨询专业实在是没有办法用大众心理学来开展真正的工作,因为安慰剂只是心理咨询的一部分功能,但绝对不是核心功能。不过安慰剂是不会死人的,就好像各个行业群,总有一些神经病咨询师时不时跑出来说什么,只要是咨询就会有效果的狗屁论调,每次我都想说,那你回家去你妈妈怀里撒个娇耍个赖皮也有效的,还出来上什么班呢。他们根本没有理解真正的心理咨询。在这样的公司策略之下,对于很多前半年只能做支持性咨询的个案,月陪师没有个案评估的能力,她们有这个能力也不用苦哈哈的做月陪师,应该出来做咨询师了,何况这种平台很多咨询师也没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学习什么个案评估,所以基本上大家都是完全不知道自己讲的话会让来访者有什么变化,上来就野蛮分析,结果就是出现人格分裂,或者下咨询以后潜意识完全是裸漏在外的各种幻觉出现。所以这些陪护师如果只是学过大众心理学还是蛮好的,要是学了什么追溯原生家庭的技术操作,对部分来访者来说简直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除非他们再遇见一个了解人格整合的咨询师。


这便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平台要流量,咨询师专业不专业跟流量是分裂的状态,口里面喊着专业,但能够在这样的平台有饭吃的就是最不专业的咨询师。


我猜测陪不死人,只要咨询就一定会有收获是这些项目负责人的最后一道幻想的道德底线,至于一个月后,来访者什么时候打回原形,他们的理解基本都是1,打回原形是因为陪得不够多,2,如果陪得够多的,就是因为来访者自己不听话,于己无关。


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之下,便不难发现,月陪的市场痛点是快快快多多多的产业化衍生物,但这种快快快,多多多,其实是和来访者一样的症状————金钱或外部带来的快感面前,真正的‘我’是最不重要的。





你们不知道的情感挽回


说真的,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词语的时候完全摸不着头脑,这种项目是谁想出来的呢?但是想到那个行为训练的项目开发,好像又似懂非懂的理解了一点什么。


我们来简单叙述一下挽回项目的扯淡之处吧。其实有一些亲密关系的发生,本身就是症状的产物。


比如我没有能力肯定与陪伴自己,我就希望找一个可以肯定自己陪伴自己的人,让自己学会陪伴自己肯定自己,从而变得自信有力量。而我之所以不知道如何陪伴自己,肯定自己,是在成年早期原生家庭欠下的养育功课。所以我一定要回到一个不陪伴我不肯定我的关系中,获得控制对方满足我被陪伴被肯定的智慧我才是安全的。(这在很多专业文章里面已经讲烂了)说白了,我出生在垃圾场,我需要安全的食物,但是我只有学会在另外一个垃圾场找到安全的食物,才是安全的。否则我来到一个干净的饭店,有一天买不起单又要回到垃圾场那我不是倒大霉了吗?在心理学上这个叫做强迫性重复。一切都在不为人知的潜意识发生,但现实是垃圾场里面没有安全的食物。所以那段糟糕的关系里面,没有办法学会如何自信安全。这样的关系挽回来了有什么用呢?


答案依然是肯定的。因为大部分业外投资客几乎偏执的认为,这个世界上一定有某种方式,可以让另外一个人合理的爱戴自己。


我曾经跟某个只做挽回平台的CEO聊天,我问他,那假如来访者家暴呢?CEO说家暴可以教会来访者拒绝。我脑补了一下:家暴的本质是施暴者夸大自体的受损,现象学上是他无力反抗现实中某些东西带来的低价值感的恐惧和愤怒,对弱者施暴的权利是他们唯一让自己还能感觉像一个人那样活下去的存在。而受虐者大部分是有一个潜在的动力需要呆在这样暴力的环境中寻找一些能够激活早年人格发育缺陷,重新发育的材料,她都没找到这个东西怎么可能有力量拒绝呢?而通常这样的婚姻如果找到了这个东西,她们拒绝的方式基本是离开这个糟糕的关系,寻找健康的关系。结果CEO就说,那不行,那肯定不行的,我们就是做挽回的,没有什么另类的特殊情况。后来又有一个做挽回的人事找到我,我怀疑是因为那阵子大家都喜欢成熟大叔,所以做情感挽回的女boos,一波又一波的找我。这一次我直接问他们,有的关系就是挽回不了怎么办?(有的关系确实挽回不了,因为有的人的人格结构没有客体成像的功能,还有一种是恋物癖,比如琼瑶跟平鑫涛,琼瑶没有客体成像的功能,所以平鑫涛老了病了她就走掉了,平鑫涛就是一个恋物癖,当年爱上的是琼瑶的工作能力,只有这种工作能力特别优秀的人才会让他产生爱情的幻想,这就是恋物癖。整个情况下,要是平鑫涛跑来叫我挽回琼瑶,那回来了也是一个空架子,这不是糊弄人吗?还有就是同性恋找异性结婚的个案,那就是把他们的老婆老公拆了重做,人家不喜欢异性,咨询师也没办法隔山打牛吧?)谁知道对方说那是违反公司规定的。我说那如果是潘金莲爱上了贾宝玉,孙悟空要追求冰雪皇后公司怎么办?结果对方把我拉黑了。


以上是心理健康服务卷入资本市场的产品研发的管中窥豹。结尾想说说我印象最深的案例是我一个阔别已久的发小,十二万高价参加了三年的地面成长团体,是搞的什么3L沟通力训练还是什么的。据说带领老师出过书(教你们一招,那些写出来的书带有催眠味道,特别生活化的书,看看就好了,作者其实就是写手,不是专业的咨询师。专业的咨询师一般的文体会很深邃有嚼劲),结果三年后她来找我,对我说嫉妒和贪婪是人类天性,我们接纳就好了。此平台牛逼,此平台的捧出来的老师也太牛逼,中毒太深,和她又是双重关系,我已经没有办法让她理解人类的天性最终需要被训化,接纳,只是驯化升华的第一步了。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