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迦兰陁室信笺赏析

 苏迷 2019-02-15

 沈慧瑛

  很多人都知道苏州“贵潘”向国家捐献了大克鼎和大盂鼎两件国宝,也知道“贵潘”一族走出了包括一名状元、两名探花在内的九位进士,李鸿章为此题写“祖孙、父子、叔侄、兄弟翰林之家”的匾额。潘氏家族的科甲之盛是苏州其他家族望尘莫及的,其中状元潘世恩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与堂兄潘世璜、孙子潘祖荫合称为“苏州三杰”。除此之外,“贵潘”家族出过不少举人、贡生、庠生,他们没有潘世恩、潘祖荫那样显赫的声名,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泛起过小小的浪花,潘康保就是一例。

  潘康保(1834-1881),原名贵生,字良士,号秋谷、青芝山人,室名迦兰陁室,著有《迦兰陁室诗钞》一卷。他的祖父潘世璜是潘世恩的堂兄,乾隆六十年(1795)的探花,父亲潘遵祁于道光二十五(1845)年得中进士,但是潘康保的考运不如乃祖乃父,中举之后没有更上一层楼。同治元年(1862),潘康保考取咸安宫教习,之后历任湖北嘉鱼、钟祥、麻城和浙江诸暨知县,补用知府。

  潘康保与乃父一样爱好收藏,潘遵祁偏重书画,潘康保注重古籍、金石,据说曾与陆心源争购南宋本《南齐书》,是一位学养深厚的收藏家。他校勘的清抄本《宝刻丛编》现藏于北京图书馆,校勘的嘉庆十二年额勒布藤花榭刻本《说文解字》则藏于上海图书馆。潘康保与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一样,追求风雅生活,喜欢制作富有个性的花笺,其中迦兰陁室的曼生壶花笺,不同于常见的花卉、山水、人物、金石信笺,古拙自然之中透露着浓浓的人文气息,具有独特的书画意境与生活趣味。

  陈鸿寿(1768-1822),钱塘人,字子恭,号曼生、种榆仙客、夹谷亭长等,精于师法秦汉玺印,旁涉丁敬、黄易等人,被誉为“西泠八家”之一。陈鸿寿与潘康保一样官职不大,只做过赣榆代知县、溧阳知县、江南海防同知,但是他才华横溢,工诗善文,擅长书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与人文情怀。他十分欣赏杨彭年、杨凤年、邵二泉等紫砂艺人,他还常手绘壶式,与杨彭年他们联手制作了不少经典紫砂壶款式。曼生诸式壶称为“曼生壶”,或“曼生十八式”,其实不止十八种。曼生壶是融金石、书画、诗词与造壶工艺为一体的紫砂精品,也是文人与工匠合作的结晶,提升了紫砂壶的艺术境界与人文内涵。曼生壶受到时人的追捧,被文人墨客纷纷收藏。

  潘康保设计制作的曼生壶花笺就由各种曼生壶图案与曼生铭组成,文字置于上方,图案置于下方,区别在于“迦兰陁室制”字样及“秋谷茶具”钤印的位置不同,或放左下角,或放铭文之后,或放右边。曼生壶花笺因紫砂壶款式丰富多样、铭文富有哲理而使本为实用价值的信笺充满观赏价值,令人回味无穷。

  匏瓜壶花笺,线条简洁而圆润,体现了匏瓜的朴实无华。陈鸿寿铭文曰:“饮之吉,匏瓜无匹。”“饮之吉,匏瓜无匹”出自曹植的《洛神赋》“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是诗人为瓠瓜星的无偶而发出的一声叹息,也表示匏瓜壶的独一无二,令人回味无穷。

  斗笠壶花笺,造型酷似暑天所用之箬笠,形状简朴,色泽古雅。陈鸿寿的铭文充满禅机与哲理:“笠荫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斗笠可以遮阴避暑,茶水则可以消暑解渴,看似不同的两种物件,却有相同的功效,发人深思。

  覆斗壶花笺,壶呈上小下大覆斗式,平底四方角形,壶身镌刻隶书“覆斗”,铭文为“一勺水,八斗才,引活活,词源来”,落款用“鸿寿”两字,铭文均有典故出处,颇有自得之意。

  井阑壶花笺则与陈鸿寿的从政经历有关,嘉庆十六年三月十九日他出任溧阳知县。据陈曼生主修的嘉庆《溧阳县志》所记载:“唐井,在东门外报恩寺。”井阑壶花笺上半部文字为:“维唐元和六年,岁次辛卯,五月甲午朔,十五日戊申,沙门澄观为零陵寺造常住井阑并石盆,永充供养。”壶身则有隶书“摹溧阳唐井阑 曼生”。

  曼生壶图案在花笺上基本完整呈现,也有一种花笺是将壶盖放于一侧的图案,陈鸿寿铭文:“以挂树恶其声,以浮江恶其名,不如乐饮全我生。”这段铭文颇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气势,表达了独爱品茗度人生的思想境界。

  目前所见迦兰陁室花笺仅五种曼生壶图案,这些花笺潘康保本人使用较多,他父亲潘遵祁、哥哥潘观保也使用过。尽管目前所见潘康保的信息较少,但从这些花笺中多少可以了解潘康保的收藏及其审美情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