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窟藝術】鞏義石窟寺造像珍藏(全)

 alayavijnana 2019-02-15



巩义石窟寺位于黄河巩义段南岸与洛水交汇处的大力山下,以黄土为地质结构的邙山延伸到此处是一段石山,唯独这座小山是石头山,石色与黄土一般无二,石窟就开凿在山脚下。这里北依邙山,面临洛水, 山光水色、秀丽多姿,是“溪雾岩云”的幽栖胜地。


石窟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是北魏皇家开凿的大型石窟之一。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历代相继在此凿龛造像,初名希玄寺,唐代改为净土寺,宋时称大力山十方净土禅寺,清代至今称石窟寺。石窟寺是北魏皇帝、皇后举办礼佛活动的场所,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及北宋皇室曾在此举行礼佛活动,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造像、碑刻等。历经千年的风雨,现存洞窟5个,千佛龛1个,摩崖大佛3尊,佛像7743尊,造像题记及其它碑刻186篇。



巩义石窟寺看点:


一是帝后礼佛图,帝后礼佛图雕刻的是北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后的供养情形,分《北魏孝文帝礼佛图》和《文昭皇后礼佛图》。是存世孤品,雕刻在窟内两侧分为三层六组。


二是第五窟的窟顶天花。窟顶为方形藻井,中心是一个特大的莲花,周围环绕六个凌空高翔的飞天,四角有图案化的化生佛并间有忍冬。整个藻井以莲花为主题,构图匀称,美观大方。


三是石窟内壁雕刻的伎乐天、飞天、神王和力士。第三窟和第四窟均有的伎乐天雕刻,都是世俗乐队演出时的写照,筚篥、琵琶、竹笛、双面鼓无一不是现实乐器的再现;伎乐天头作双髻,身着圆领衫,披短袖对襟袍,给人以亲切的生活感受。



巩义石窟外壁上的佛龛


巩义石窟外壁上的佛龛


巩义石窟外壁上的佛龛


巩义石窟的露天立佛





第一窟的壁上千佛

第一窟主尊


石刻中繁复的衣衫褶皱,曹衣出水





第五窟天花

伎乐人


伎乐人


伎乐人


伎乐人


第一窟中心佛柱的飞天

第三窟中心佛柱右侧的飞天

御风而行,一千五百年

第三窟中心佛柱上方的飞天



第一窟南壁东侧的皇帝礼佛图


第一窟南壁西侧的皇后礼佛


帝后礼佛图的局部,男性供养主(皇帝)在僧人的引导下开始礼佛


帝后礼佛图的局部,女性供养主(皇后)在僧人的引导下开始礼佛






巩义石窟寺造像艺术特点:


石窟造像雕刻细致,内涵丰富,翩翩飞天,自然生动,超凡脱俗;诸佛造像多为方圆脸型,神态文雅恬静,衣纹简练。礼佛图、飞天、神兽、伎乐人、佛教故事等,是现存较完整的北魏浮雕造像。在这里,外来佛教文化同中原文化相结合,石刻造像既保留着北魏浓重的艺术特点,又孕育着北齐、隋代的雕刻艺术萌芽,形成由北朝向隋唐过渡的一种艺术风格,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雕刻风格上,都是中国石窟艺术中罕见的作品。在雕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其中最精美的为第一窟“帝后礼佛图”构图分三层,东边是以皇帝为首的男供养为前导,画面中仪态雍雅的贵族和身体矮小的待从形成了尊卑鲜明的对照。其构图完美、保存完整,充分表现了北魏皇室前往礼佛的宏大场面,是北魏石刻艺术的代表作,堪称国家之珍宝,艺术之绝品,令人叹为观止。第四窟的“帝后礼佛图”人物造型独具匠心,前呼后拥的礼佛仪仗队中供养人大腹便便,相貌森严,侍从瘦小低微,比主像小三分之一。仪仗队中有的为帝后携提衣裙,有的执扇撑伞,有的手捧祭器,浩浩荡荡地簇拥帝后进香礼佛,表现了皇室宗教活动的盛大场面。构图简练生动,刻工细腻,为我国石窟浮雕艺术中罕见的杰作。


各露刻的佛龛,大都是一佛二弟子和二菩萨的固定格式。第一窟西壁的“涅盘变”龛,东壁的“维摩变”龛,其造像风格已脱离了北魏早期深目高鼻、秀骨清像的特点,而是面貌方圆、表情宁静的艺术形象。衣纹雕刻也趋于简单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