仉氏,又称‘孟母’,战国时期晋国人,早年嫁孟激为妻。孟激是位怀才不遇的读书人,为了更好的发展学业,远赴宋国游学求仕。三年后,在家苦守抚育幼子的孟母却得到孟激客死异乡的消息。孤立无援的她只得凭着双手谋取衣食,力志把独生子孟轲教养成一个有用的人。
孟家原在马鞍山下的凫村居住,此地山麓坟莹处处,村中儿童追逐嬉戏,不时看到丧葬情形,于是便三五成群的模仿着大人们,扮演着丧葬的过程,孟母见此,只得变更居住环境。经过一番周折,孟家母子从凫村迁至十里外的庙户营村。这里是一个‘日中为市’的交易集市,每逢一、三、五、七单日,远远近近的百姓都会手拎肩挑一些自己的土产来到集市交易,讨价还价,喧嚣热闹。这场面对孩子来说也颇有吸引力的,耳儒目染的孟轲和其他一些孩子也学会了锱铢必较的模样。就这样,忐忑不安的孟母,在此地住了半年又再次迁居。
这一次,孟母把家搬到了邹城学宫附近,虽然房子漱隘不堪,但孟母带着儿子却安安心心地定居下来。原来,学宫附近常有读书人来往,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优雅的举止与循规蹈矩的礼仪行为,都给附近居民不少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初解人事的孩子,常群集在大树下,有模有样的演练着宫中揖让进退的礼仪,远远看到这一切的孟母,大为高兴,于是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有一天,孟轲贪玩逃学。孟母知道后十分伤心,等儿子玩够回来后,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而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她抄起剪刀,‘哗’的一声,就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孟母的这个举动把孟轲吓愣住了,致使心中受到很大的震动。他认真思考很久后,终于明白了母亲的用心,从此专心读起书,再也不贪玩误学了。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孟子事母至孝,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教诲之恩,55岁的他,在齐国任客卿时,回故里迎接母亲到齐国共享荣华富贵。 次年,仉氏病卒于齐,孟子抚柩于老家,与其夫合葬于邹城北二十五里的马鞍山北麓,并自刻一尊石像代替自己为母殉葬,还在乡守墓一年才返齐。直到宋代景佑年间,孔子四十五代孙龙图阁大学士孔道辅守充州,修孟母墓时才被发现。有人认为孟子只刻了一尊石像为母殉葬,却不为父殉葬,觉得有点不公平,就请石匠仿照孟子自刻像又雕了一尊,置于孟子父亲孟孙激的墓中。现今,两尊孟子石像分别陈列在邹城市南关孟庙的启圣殿和孟母殿里。
考古发现:孟母陵墓位于邹城市城西庙营村内,座北向南有正房三间,东、西配房各三间,正房即为‘孟母祠’,单檐硬山式建筑,前有回廊、露天,面阔7.05米,纵深6.2米。祠内正中神龛供奉着孟子父母像,东侧置孟子像龛。祠前回廊东、西两侧壁上镶碑刻2块;一是创建亚圣祠碑记,为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癸已仲春立;二是庙户营添设祭田记,为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孟广均立石。大门外原立有‘孟母三迁祠’碑一块,现移至孟庙内保存。
1985年4月17日,公布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