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妙艳文谭

 风吟楼 2019-02-16


黄焕国

作者 | 彭妙艳


 一、临危受命 


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九月初三日,一大早,黄焕国就和弟弟时晦携手赶到临安贡院门前看榜。他已经42岁,时晦也快40了。如果这一科再遭挫折的话,这黄家兄弟恐怕也就没有机会再进科场——因为拮据的家庭经济,再也没有这个支撑力了。          

半路上遇到福建兴化府莆田人黄朴,相见甚欢。大家已经有几个月没有见面。几个月前,大家经常一起在潮州知州,也是福建人孙叔谨的金山书斋中切磋学问。对于慕名而来问学的闽、潮学子,热心教育,而对于辞赋,音乐有独到造诣的孙知州,有着诲人不倦的精神。对于黄焕国,尤其寄予很大希望。大家正聊叙着,十几天前来临安办事的孙知州已满面春地走过来:“恭喜!恭喜!三位贤契,都是榜上有名,而且俱是高第!”原来先生比大家更迫切希望了解到科举情况,会试放榜的第一时间,就已挤进人群寻觅信息并获得喜讯。



四人喜极相拥。但还是一齐来到贡院榜墙之前,以享一睹之快。尔后才又一同回到距离贡院不远的旅馆,商量殿试的事。嘉定五年(1212),孙叔谨曾经以名进士担任揭阳县尉,主持过学宫的维修工程。对时在学宫中为诸生的黄焕国兄弟学习精神与学习成绩十分欣赏,曾向兄弟俩的父亲——当地著名馆师文泽先生夸过焕国将来必定能成大器。几年后,当他要调离揭阳的时候,还特地来到榕城隔岸的溪口村,把不多的一点积蓄硬是塞在文泽的手上,作为孩子读书的经费。后来孙叔谨官职升至大理寺评事,但对黄家两兄弟的学习情况依然非常关心,不断来书了解。所以当他以寺卿出任潮州知州,也就是宝庆三年(1227)时,立即把久困科场的黄家兄弟叫了过去,安排在自己的书斋读书,并让州学教授曹顒时来辅导,两代人之间情如父子。至于由家乡投到自己门下的黄朴,言行举止表现出有很高的天赋,孙叔谨对他的前途一直看好,不时为其解答一些经典的疑难。现在兄弟同榜登科,而黄朴又名列前茅,孙叔瑾焉能不喜于形于色呢。

 十几天后,殿试结束,共录取五等557名进士,黄朴高中状元(后来官至吏部侍郎,广东转运副使),焕国兄弟也各自被分配为知县。在南宋末叶,新科进士能够立即分配到知县的实缺,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当时的官位,僧多粥少,很多人虽也科举中式,但一直等不到分配工作的机会。黄焕国分配到的地方,是汀州莲城(后改称连城)县。这莲城是宋代开国元勋彭孙(字仲谋)的家乡。彭孙青年时即以才勇自负,田元隘陷辰州时,他率兵讨平之。继讨岭南交趾,屡屡告捷。曾有廖思者侵扰闽中,彭孙单骑进垒谕降。此外,又曾讨泸南“叛蛮”。终其一生,官终莱州防御使,武功盖世。初出茅庐,就有机会到英雄的故乡工作,他深感光荣。而当时在管辖着莲城等县的汀州当通判的李华,又刚好是孙叔谨的同年好友。经孙叔瑾联系之后,他们与焕国结伴而行,日夜兼程赶回闽西汀州。



这个时期,闽西大山中的汀州、建宁一带,正经历着十分酷烈的“绍定寇乱”。而黄焕国要去上任的莲城县,更是危如累卵,屡次告急。在州城短暂呆过,然后一同前往莲城的孙叔谨,拍着黄焕国的肩膀说:“贤契,你这是真真正正的临危受命啊!”

在离开临安之前,黄焕国就已在京城里听过人们传颂胡斌奋勇杀寇的事迹。这胡斌是潮州人,行伍出身,官至殿前同将官。童德兴率领禁军防卫邵武,胡斌随军而行。江、闽的武装力量知邵武有备,不敢冒然进攻。后来,童德兴被召回京城,留下胡斌带领病弱将卒几百名镇守城中,他们就跃跃欲试了。

绍定三年(1230)三月,盗众大至,大多数将士知道不敌,争先逃遁,只有胡斌奋身迎战,浴血砍杀无数。盗众愈来愈多,而身边的官兵仅剩几十人了,有人对胡斌说:“寡不敌众,逃走吧。”胡斌说:“郡民死者已经累万,剩下的几千人正向东门逃出,我如果不在这里抵御拖住贼众,他们就无法脱险。”于是与贼展开巷战。兵尽矢穷,乃被杀害。传说他死的时候,尸体僵立良久,然后才慢慢倒下。事迹上报到朝廷,赠“武节大夫”的品秩,后来还根据枢密院编修官王野言的建议,在胡斌战死的地点建了一座“武节庙”。



临危受命的黄焕国,上任途中经过邵武,曾去庙中拜谒。已经抱定以英雄老乡胡斌为榜样,以身报国的决心了。于是他奉告恩师道:“小生会不负所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