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孔子说:“少数民族地区即便有君主,还赶不上中国没有君主呢!”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夷狄,古代把东边的少数民族叫做夷,北方少数民族叫做狄,夷狄常常用来泛指除了华夏族以外的各个部族。这是不礼貌是称呼。 不如,不及,赶不上、比不上。 诸夏,泛指中原地区。 亡,就是无,没有。 这一章孔子对少数民族地区很不客气,他认为诸夏有礼乐文明的传统,而周边的少数民族没有礼乐文明,所以即便有君主也比不上没有君主统治、管理的中国。对这句话的理解,一定要考虑到孔子所处的历史时代。 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季氏要去泰山祭祀。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他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说:“哎呀!难道泰山上的神还不如林放吗?林放都懂得礼仪不能僭越的道理,泰山的神难道会接受这种不合礼仪的祭祀吗?” 季氏旅于泰山。 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季氏,鲁国大夫。 旅,不是旅行,是祭山。 在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尤其是泰山,后来成为皇帝祭天的专用场所。所以季氏作为大夫,去泰山祭山,就像他八佾舞于庭一样,是一种越礼的行为。 这里我们重点讲一下山字。 山字是一个象形字,字形像几座山峰并排着的形状,金文的山字还会把山峰填实,看起来就更像是山峰的样子了。从现在的字形,也能够看出来山字高低错落的样子。山也是一个重要的汉字部首。它写在左边的时候,要写得窄一些,比如峰、岭;写在上边或者下边要写得扁一点,比如岸、岳。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冉有,就是孔子的学生冉求,字子有。当时他在季氏手下做事,所以孔子要问他。 女,通假字,汝。你的意思。 弗,不。 救,阻止。这个意思在现代汉语里是没有的。 与,疑问词,同欤。 孔子听说季氏要越礼去祭祀泰山,就问在季氏手下工作的学生冉求,你就不能阻止他吗?这实际上是对冉求的一种责备。但是冉求也没办法,他回答说,不能,我也阻止不了。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呜呼,是一个感叹词,可以表示悲伤,也可以表示赞美,所以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这里表示的是哀伤。 林放我们前面的课里讲过,他是鲁国的一个普通人,却向孔子询问礼之本。所以孔子在这里哀叹,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礼。 这一章又是在谈论越礼的问题,大家可以结合3.1的“八佾舞于庭”来理解。 今天我们读了《论语》八佾篇的第五章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第六章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