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献速递】—— 切口对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

 芦荟开花 2019-02-16

目前,三焦点人工晶状体的出现,为白内障和老花眼患者提供了舒适自然的远中近全程视力,使术后完全脱镜成为可能。而患者术前的角膜散光是影响术后,尤其是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视力和屈光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既往大量研究发现,角膜切口位置显著影响术后角膜散光以及高阶像差(HOAs),导致夜间视力下降,出现光晕和眩光等。那么,该如何选择最佳切口位置呢?不同切口位置又会对患者术后视力等产生哪些影响呢?

近日,来自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中心的赵桂秋教授团队观察分析了切口位置对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该研究结果2018年7月份发表在BMC Ophthalmology杂志上。


研究内容:

前瞻性对比研究,研究纳入77例(101眼)白内障患者,所有术眼均植入三焦点人工晶状体(AT LISA tri 839MP, Carl Zeiss Meditec, Germany)。根据术前角膜散光度数和主切口位置(2.8mm)分为四组,A1:角膜散光(0~0.50D),陡峭轴角膜切口,n=22眼;A2:角膜散光(0.51~1.00D),陡峭轴角膜切口,n=27眼;B1:角膜散光(0~0.50D),135°角膜切口,n=23眼;B2:角膜散光(0.51~1.00D),135°角膜切口,n=29眼(如表1)。观察随访患者术后1天,2周,1个月,3个月内视力,角膜散光和角膜高阶像差(HOAs)。


▲表1. 患者术前和术后临床资料


研究结果:

1) 术后3个月,A1组,B1组,B2组患者角膜散光与术前无显著差异(P分别为0.17,0.15,0.22),A2组患者角膜散光明显小于术前(P<0.01)(如表1),术后1天,2周,1个月,3个月,A1组和B1组角膜散光均无显著差异(P分别为0.32,0.73,0.42,0.29),而各随访点A2组患者角膜散光均显著低于B2组(P<0.01)(如表2); 


▲表2. 患者术前和术后角膜散光数值 


2) 术后3个月,A1组顺规散光(WTR)比例从术前59.1%降至40.9%,逆规散光(ATR)比例从术前27.3%升至45.5%,B1组WTR比例从52.2%降至39.1%, ATR比例从34.8%升至43.5%,A2组WTR比例从48.1%降至37.0%,ATR比例从29.6%升至37.1%,B2组WTR比例从48.3%降至27.6%,ATR比例从27.6%升至34.5%,对于斜轴散光,B2组从术前24.1%升至37.9%,而A1组,B1组,A2组患者(如图1),对于术源性散光(SIA),术后3个月A1组和B1组,A2组和B2组均无显著差异(P分别为0.61,0.82)(如图2);


▲图1. 各组患者术前和术后WTR,ATR和斜轴散光比例


▲图2. 各组患者术后3个月SIA


3) 各组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显著提高,术后1天,2周,1个月,3个月A1组和B1组UDVA,UIVA,UNVA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时间点A2组UIVA显著优于B2组,术后1天,2周UDVA,术后1天,2周,1个月UNVA,A2组优于B2组(如表3);


▲表3. 患者术后视力(logMAR)


4) 术后1天,2周,1个月B组总的角膜波前像差显著高于A组(P<0.01),术后3个月总的角膜波前像差,以及1天,2周,1个月,3个月 RMS HOAs,SA,coma,trefoil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如图3)。


▲图3. 各组患者术前和术后总的角膜波前像差,RMS HOAs,SA,coma,trefoil,*P<0.05,**P<0.01


小结:

对于有脱镜意愿,想要植入三焦点人工晶状体的白内障和老花眼患者,若术前角膜散光0.51D~1.00D,建议术者将主切口设定在陡峭轴上,能够有效减少术后角膜散光,更早恢复较好的远中近视力;若术前角膜散光小于0.50D,可以按术者习惯选择切口位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