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乐 初、二、三禅都有乐。初禅、二禅的乐,是猗乐,轻安乐,是行蕴所摄,是思心所生起时,伴随生起的轻安心所。而三禅的乐,是受乐,是受心所。 什么是猗乐呢?有如大水浹洽的舒服。一切粗重得到了对治,生起了轻安。初禅的猗乐,是离了欲界的粗重,有了能堪重负的感觉,所以叫离生喜乐。二禅时,离了寻、伺,没有眼、耳、身三识,轻安风只于内转,所以叫内净,是定生喜乐。猗乐达到顶点。 初禅的猗乐,是离了忧根生的。二禅的猗乐,是喜根生的。三禅的乐,是乐根生的,直接是受乐。而三禅的轻安乐,由于行捨禅支的生起,渐渐伏下去了。我们说三禅是世间最乐,说的是受乐。如果说轻安乐的话,二禅达到顶点。二禅因为轻安乐,生起了坚固的信心,即内净禅支。 初禅、二禅的猗乐,有什么区别呢?初禅的猗乐,先有身识相应的轻安乐,下一刹那,意根缘前刹那灭去的身识而生起意识,到思心所生起时,也生起了意识相应轻安心所。而二禅的猗乐,没有身识生起,只有意识相应的轻安心所。这就好像大风渐渐平息,波澜壮阔的暴风雨之后明净的海面,偶尔水波轻扬,细浪微转,天光倒影。三禅时,不仅身识没有了,连意识相应的轻安心所也平息了,只剩下受心所的乐受,像赤道无风带的海面,一平如镜,纹丝不动。 2、喜 喜只有初禅、二禅有。 初禅、二禅的喜,是意识相应受心所的乐受。初禅的喜,还包括了身识相应受心所的乐受。(这里是把受心所分为三种:苦受、乐受、舍受。如果分为五种的话,要加上忧受、喜受。喜受、忧受,是意识相应的,乐受、苦受,是前五识相应的。) 这和三禅的意识相应受心所的乐受,有何不同呢?心所上,没有不同。初禅、二禅的“喜”,和三禅的“乐”一样,都是受心所。但鉴于初禅、二禅有“轻安”,拿“乐”去形容轻安,受心所反倒叫“喜”。 为什么这么叫呢?不是很乱吗?那是因为,这里的喜、乐,不是根据心所来命名的,而是依“根”来命名的。我们说,受有苦受、乐受、舍受。实际上,不仅苦受是苦,乐受也是苦,舍受还是苦,苦遍于一切受,叫行苦。当受心所是“喜根”生出来的,就叫“喜”,是“乐”根生出来的,就叫“乐”。 关于根,要多说一点。有两种不同的描述角度。一种是,忧根、苦根、喜根、乐根,欲界都有。到初禅,灭掉了忧根、苦根。到二禅,灭掉了寻、伺心所。到三禅,灭掉了喜根。到四禅,灭掉了乐根。《俱舍》是这个角度。 另一种,是对治的意义上,说乐根是三禅摄;喜根是二禅摄。这是《瑜伽论》的角度。这意思是,虽然三禅及以前都有乐根,但乐根最强大的地方,在三禅。喜根最强大的地方,在二禅。从这个意思上,《阿毘曇毘婆沙論》说,忧根是在离欲界、入初禅时灭;苦根是在离初禅、入二禅时灭。这是从对治上讲,把初禅的寻、伺,也看成了苦。 从禅支上看,二禅灭了初禅的寻、伺,生起内净禅支,在根上,是信根。三禅生起了行捨,伏去了二禅的轻安,但为了不陷入贪著妙乐的染污定,又需要生起念、慧禅支。 总结如下: 1、从心所上看 初禅有: 身识相应乐受心所(喜) 身识相应轻安心所(乐) 意识相应乐受心所(喜) 意识相应轻安心所(乐) 二禅有: 意识相应乐受心所(喜) 意识相应轻安心所(乐) 三禅有: 意识相应乐受心所(乐) 2、从根上看: 初禅: 一般地讲:已灭忧根、苦根,有喜根、乐根。 对治上讲:已灭忧根,未灭苦根,未生喜根、乐根。 二禅: 一般地讲:已灭忧根、苦根,有喜根、乐根。 对治上讲:已灭忧根、苦根,生喜根,未生乐根。 三禅: 一般地讲:已灭忧根、苦根、喜根,生乐根。 对治上讲:已灭忧根、苦根、喜根,生乐根。 3、从禅支上看: 初禅: 寻、伺、喜、乐、定 二禅: 内净、喜、乐、定 三禅: 行捨、念、慧、乐、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