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友会第1970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我们大多数人对李克绍老的印象,都是中医学术上成就很高,却从未了解李老还是一个闻名乡里的教师,会讲诗、会唱京剧、会拉二胡导演戏剧、会盘火炕、连种瓜果都比别人甜的人。李老追求学术矢志不渝,又多才多艺,一生磊落而怡然自得,读之让人笑中带泪。(编辑/王超) 回忆我的父亲李克绍 又是一个多雨的季节。 (一)
父亲说,年轻时读书,就是先背书,把书背熟。父亲30岁前所读过的书,都如同印在脑子里,经典著作,丝毫不差。所以父亲无论是讲课或是与人探讨学问,联想到一段古籍,总是信口拈来,不用翻书。直到晚年,父亲仍每天戴着花镜,又手持放大镜逐字逐句,孜孜不倦地读书。 读书是他一生的乐趣。而正是由于早年打下了深厚的古文基础,才使父亲得以从医籍经典开始自学中医。记得有一段时间父亲所在教研室与古文教研室同在一间大教室内备课,教古文的老师常就备课中的问题向父亲请教,父亲深厚的古文修养赢得了古文专业老师们的尊敬。 父亲跟他们开玩笑说:你们是学古文研究语法的,写出文章未必不出现语法上的错误;我没学过语法,但我写的文言文及说的古文却不会出现语法上的错误。到了晚年,父亲经常抱怨说,记忆力差了,现在读的书都记不住了。父亲做事认真,他总能在读书读报以及看后人写的文章里发现一些错误,这与他早年广泛读书,博学强记是分不开的。 (二)
(三)
(四)
晚年父亲跟我说,其实未参加劳动之前,也认为劳动是件苦事,因从教书到行医,一直身穿大褂长袍,也很难放下架子,顾及到面子,难免有畏难心理。等到真的脱下穿惯了的大褂,换上与其他劳动者一样的衣服时,心理上的第一关也就过去了。在夏季寂静的夜晚,身卧在瓜棚里,望着天上的一轮明月,耳边响起亲手种植的西瓜时而“砰、砰”的脆裂声,始感到了劳动收获的一种幸福。心境平静了,乐就在其中了。 这是在外漂泊多年的父亲经历了人生中诸多的坎坷磨难后对“种豆南山下”的一种体验。就是在这个时期,父亲也处处把智慧、求知和创新溶进了劳动中,溶进了生活里。 胶东老家的土炕是一家人冬季取暖团聚的地方,母亲说,父亲垒的土炕是邻居们公认的好烧易暖的火炕,只需烧一点柴禾,就能使整个炕面很快地热起来。那些垒了一辈子土炕的邻居们都纷纷前来取经。父亲说,垒土炕的道理其实很简单,想办法让燃烧后的烟火最大限度地在土炕里流通起来,效果就好了。 冬季里贮藏大白菜,家家都在院落里的地下挖一土池子,放进白菜后,上面铺垫些柴草泥土之类以防冰冻。那一年,很多人家窖藏的白菜变质腐烂,而父亲窖藏的白菜不但没有腐烂,而且新鲜如初。邻居们啧啧称奇。父亲说,菜窖的上方我特意预留了几个透气孔,所以白菜存放得好。父亲又谦虚地说,其实这件事也很侥幸,起初我也是因为懒,图省事,上边铺盖的浅,恰巧又逢上了暖冬,就成功了;若是碰上大寒冬,也说不准早把白菜冻坏了呢。而邻居们从来只是担心怕白菜冻坏,没有想到因捂而生热,使白菜腐烂了。 另外,相邻的土地,父亲种植的瓜果,较之他人种植的个大味甜,拿到集市格外好卖。村里的老人们感叹地说,“种庄稼”也要识字,有文化的人干什么也同一般人不一样。 有一年春节,村剧团去邻村演出归来,途经另一村时,舞台上其他剧团正在演出,在不宽的街道上挤满了看戏的人,父亲带领的村剧团队伍被挤散,演员们大都翘足昂首以观戏。父亲看到后,哨子一响,本已散开的队伍立刻集合,在父亲的哨声中排成整整齐齐的队伍向村外走去。正在看戏的老百姓问:这是哪个村的剧团,纪律性这么好?马上就有人应答:这还能是哪个村的,肯定是东汤(村)的。父亲听后,心里非常自豪。 (五) 父亲性格质朴而又平易近人,他对同事感情真挚。20世纪60年代初期,生活非常困难,父亲一人在济南工作,生活无人照料,身体很弱。有一段时期曾因病住院,出院后享受了病员的特殊食品补贴,每月能买一点鱼和几斤胡萝卜。父亲不会做饭,便请同事王景唐大夫的老伴帮助做鱼。鱼做好后,父亲邀王老大夫一起品尝,王老大夫坚持不肯,无论如何也不食鱼一口。父亲心中非常过意不去,便把每月补助的胡萝卜悉数送给了王老大夫一家,以度过那困难的岁月。多少年后,王老大夫仍深情的忆起这段往事,听之令人感动。 1965年秋,父亲将母亲和我接到了济南,在母亲细心地照料下,父亲的身体逐渐好转。父亲那时是讲师,高教九级,每月工资85元,母亲是家庭妇女,我还小,只靠父亲一人的工资生活,那时二哥二姐尚在农村,也时常需要父亲接济。每到周末,父亲总是带着我步行到南门一带的水产、牛羊肉店去买些鱼肉,有时买到了一条日常不易买到的鱼,或是母亲包了水饺,父亲就把当时仍然单身的胶东老乡请到家里来,改善生活。那时候都是父亲陪来的老师先就餐,老师们走后,我和母亲才能吃饭。经常是老师们吃完饭后,桌上的鱼就已经吃干净了。 记得有一次,牟平老乡李少川先生(“文革”中因突发心梗去世)来家里吃饭,少川先生为人爽快,直说大嫂(父亲较少川先生年长)鱼做得好吃,最后把盘中的鱼汤亦吃得干干净净。老师们走后,看到年龄尚小的我也没吃到鱼,母亲就抱怨了父亲几句。父亲解释说,这些单身老师身边没有家属,平常只能吃食堂,伙食太简单,能请到家里来改善一下,是件从内心里非常高兴的事。后来我想,父亲自年轻时就一人离家在外漂泊,他的经历使他更能体谅那些单身的老师。 刘老师走后,母亲和我才知道,刘老师前几年做了件皮袄,钱不够,借了父亲的钱;最近在“运动”中说了几句话,自己觉得话说错了,后果会很严重,因此心理负担很重,思想压力非常大。后来,学校派人把他送回了农村家里,并跟他家里人交代了他的状况及应注意的事项。不想,没过多长时间,沉重的心理压力让他走上了绝路。后来,他家里人来学校清理遗物,他妻子还专门找到父亲,说刘老师回家后还向她交代过借钱一事,父亲对刘老师的死感到十分惋惜,并安慰其妻子说:刘老师一死,你更困难了,借钱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六)
在那个非常时期,一句话就可以被人捉住小辫子上纲上线,使人身陷囹圄。父亲做事,洁身自律,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他一生不做违心之事,不说言不由衷的话,从不会曲迎奉承,仰人鼻息。即使在那个特殊时期,不管牵扯到谁的问题,来人调查问证时,父亲都是据实说话,替人解脱。父亲刚直的性格,磊落的心地,赢得了老师和学生们的尊敬。他的人格与学问一样,有口皆碑。 父亲去世多午,早年曾与他同在伤寒温病教研室一起共事的周次清教授躺在病床上回忆往昔时,对父亲作了四个字的评价——铮铮铁骨。这也正是两位老人经历了那段风雨,心有灵犀的真实感受。 (七) 1988年2月,父亲退休。身体、精神很好的父亲开始不太适应。而后赋闲在家,父亲每日在他的“古愚书屋”内读书、会客、诊病。正是在退休后的日子里,八十岁高龄的父亲开始了他的又一项研究工作——医案选评。父亲从《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中筛选出近300个医案,逐案加以评注。每日笔耕,乐此不疲。每有老师、学生来访,父亲便与来访者谈医讲易。患者登门求诊,不论其来自城市乡里,贫富贵贱,一样详诊细察。有时遇到疑难病症,求诊的患者拿着处方走了,父亲仍在思索,经常可以看到父亲在留底的处方下写道:此方若不效,下次考虑某方、某药。 如遇有服药不效的病症,父亲总是苦苦思索,茶饭不思。当给病人解除了痛苦,以味轻药简的小方治愈了多年的顽疾后,父亲总是比病家更高兴。父亲常说:世上本无不治之症,之所以病不能除,都是由于医者研究不到的缘故。父亲一生淡泊名利,只求学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研究。父亲晚年除了读书诊病外,还在小园内侍弄花草,同时也和儿孙家人共享天伦之乐。“菽水自知儿女孝,娇嗔更落稚孙顽”,正是父亲晚年的心情写照。 (八) 应出版社之约,我把父亲遗留的书稿整理了一遍。其中,《伤寒解惑论》、《伤寒串讲》、《伤寒百问》、《胃肠病漫话》以及父亲生前散在发表于全国各种杂志期刊上的重要论文,已经是父亲学术思想研究者、爱好者都非常熟悉的论著了。而此次收集的《伤寒论讲义》、《中药辑要》以及《医案选评》则是首次与读者见面。《伤寒论讲义》是1962年由学校印刷的父亲写的第一本伤寒教材,正是由这册《讲义》开始,建院近50年来,一直沿袭了使用自编《伤寒论》教材的特例。这是我校学术的自信,也是我校学术的骄傲。读者从这本书中,能够寻觅到父亲早期研究《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另一部《中药辑要》,则是父亲对中药学几十年的总结积累,是父亲读书勤记的见证,是父亲临证常翻常阅的重要参考资料,父亲生前对它爱不释手。《医案选评》中有一部分曾在《山东中医杂志》连载,其余部分是本次整理中从父亲遗留的手稿中选抄出来的,这一部分,也是首次与读者见面。当我把父亲这些读者熟知的,或尚未见到过的著述交付出版时,我长舒了一口气。在父亲去世后的岁月里,有那么多的人在追念着他,追念着他的人品,追念着他的学问。尤其是当学校开设《李克绍与伤寒解惑论》课程时,受到了年轻学子们的热烈欢迎,每年(次)授课,座无虚席,几近爆棚。这是对其学术的认可,也是对其一生以学问立身、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父亲在天之灵的最大慰藉。由此我想,父亲以毕生心血铸成的这些文字,应该属于更多的读者,属于更多的他的学术思想继承者、研究者,属于更多的、未来的、年轻的中医学子们。这是我汇集本书的目的和希望,并以此纪念我的父亲去世10周年。 李树沛 写于2005年暑假 I 版权声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