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兽纹“猗㐌金”牌饰 凉城县小坝子滩窖藏 它见证了猗㐌部在此活动 拓跋鲜卑, 起源于今大兴安岭嘎仙洞一带, 西晋时助朝廷平定匈奴之乱, 获代王封号及部分土地。 公元386年, 16岁的拓跋珪重振代国, 并改号“大魏”, 开启拓跋鲜卑问鼎中原大幕。 公元398年, 拓跋珪“迁都平城”, 开始营建宫室、宗庙、社稷坛等。 公元493年, 孝文帝迁都洛阳, 推动了胡汉之间多种文化的碰撞、融合与新生, 为古老的中华文明注入了新鲜血液。 ▲展厅内景 2018年6月9日至今, 由大同市博物馆、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 与洛阳博物馆联合举办的 《融合之路——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展 在大同市博物馆举行。 这是国内首次举办的 以拓跋鲜卑民族发展史为主题的大型综合展, 充分展示了拓跋鲜卑的发展历程。 展览以“融合”为主题, 分拓跋肇启、平城崛兴、洛邑重辉三个单元, 共展出各类文物378件(组)。 通过这个展览, 我们来说说拓跋鲜卑的历史。 ![]() ![]() ![]() ![]() ▲展厅内景 ![]() 中国 自古就民族众多 不少古老的游牧民族 发源于古老的华夏
1600多年前 一个发源东北 带着东胡血统 游弋在茫茫草原 骁勇善战的少数民族 改写了中国前进的历史 ![]() ▲公元386年,道武帝初创的北魏时还处在 水深火热的十六国时期,危机四伏 @【历史⑨课】南北朝地图集 这个民族的主脉 从草原注入了中原 旁系演变成了鄂伦春族
此后 在各路豪杰登场的南北朝 这样一个马上民族 联通了汉唐盛世 一统北中国 第一次深刻影响了东北亚的文明发展 ![]() ▲汉代鲜卑人样貌复原图 源自内蒙古达茂旗百灵庙砂凹地墓群鲜卑人骨研究 @张全超 朱泓,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他们的族名唤作 鲜卑 姓氏是 拓跋 这便有了中国历史最为有名的 北魏王朝 ![]() ▲中华书局版《魏书》序纪书影,北齐魏收作, 距离北魏建国已有百余年,至北宋多卷遗失 然而《魏书》记载的北魏 也不详尽 最早的拓跋部 社会、生活面貌如何 居于何处 当年的皇宫、寺院在哪 当年又有什么样的珍宝 只有在考古之后才会知道
首度展览
由大同博物馆 呼伦贝尔博物院 洛阳博物馆 联合举办 国内首次拓跋鲜卑专题展 《融合之路—— 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 为我们揭开谜底 ![]() ▲ 此次展览首站始于大同, 然后去洛阳、呼伦贝尔等地巡展。 协展单位:内蒙古博物院、乌兰察布博物馆、 通辽市博物馆、盛乐博物馆、 额尔古纳民族博物馆、大同市考古所、 大同市北朝艺术博物馆、天镇县文管所, 展出器物378件套, 包含陶器、瓷器、骨器、石器、金银器、铁器、玻璃器等。 拓跋家族从哪里来 这是展览的第一个专题 Ⅰ 拓跋肇启
关于拓跋氏的祖先 史书记载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 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
拓跋远祖附会黄帝后裔 显然为了统治需要
当年的拓跋部 还停留在氏族社会晚期 “不为文字,刻木记契而已” 早期事迹靠口耳相传
从部落到国家 他们的发迹史 犹如一团迷雾 让学者摸不清 ![]() ▲这件骨板上阴刻的狩猎纹 生动反映了鲜卑从丛林生活到草原生活间的游牧状态, 他们主要靠图画和语言记录历史, 上面的小孔兼具计数和悬挂功能。 其中明确表明拓跋远祖住地 源于太武帝的一次祭祖活动 地点叫石室
而这个“石室”在哪 众说纷纭 ![]() ▲“石室”外景, 即今天的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 阿里河镇附近的桦树林里 隐藏上千年的嘎仙洞 @中华户外网俱乐部官网 直到1980年 一位名叫米文平的考古学家 在大兴安岭密林里发现一个山洞 洞口西壁上隐约浮现 一片文字 ![]() ▲鲜卑文化考古学家, 嘎仙洞祝文发现者米文平教授(1927—2016) @呼伦贝尔日报 这便是 传说中的嘎仙洞
崖壁上 用隶书刻二百余字: ![]() ▲嘎仙洞祝文内容 @大同市博物馆 ![]() ![]() ▲展厅内布置了嘎仙洞石室模型, 里面用屏幕映出落后的以采集、畜牧为主的穴居生活。 旁边是祝文的复原展示。 大魏第三代国君 一统北方的拓跋焘 在太平真君四年(443) 派大臣中书侍郎李敞等祭祖并题字 ![]() ▲嘎仙洞石刻祝文拓片 @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 在嘎仙洞 考古学家发现了 一批骨器、石器 历史可追溯到遥远的 春秋战国 其中有:
骨料 ![]() ▲动物性食物是他们主要食物来源, 他们也拿兽骨制作工具、饰品 @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 下同 石镞 ![]() ▲左侧的比较接近战国青铜箭镞, 春秋战国时期的嘎仙洞居民没有制作青铜的技能。 也说明居住在山洞的拓跋氏 社会结构还处于原始部落状态 他们与飞禽走兽为伴 开始用桦树皮制作器皿 在原始森林里与世隔绝 ![]() ▲桦皮器物介绍 拓跋先祖在此阶段唾手可得的材料是桦皮 它结实耐用、制作方便 这些桦皮器物从嘎仙洞一直伴随 南迁草原 在他们的墓葬仍然保存着 ![]() ▲弓箭带囊、壶形器、罐形器等生活器经常在墓地出土, 而一种“圆牌”状在南杨家营子、扎赉诺尔、完工、伊敏河、 海拉尔等早期鲜卑墓地多次出土, 被考古学家赵越复原为皮革与桦皮结合的盛水器。 上图为桦皮盒, 1959年呼伦贝尔盟扎赉诺尔鲜卑墓葬出土。 @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大系——扎赉诺尔 部落渐渐壮大 也出现了部落联盟的萌芽 需要更宽广的天地
公元前1世纪
联盟首领宣帝推寅 率部迁往呼伦湖 史称“大泽” 实现了 从游猎经济 向游牧经济 的发展 ![]() ▲墓葬遗址反映出的鲜卑南迁路线 @宿白《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鲜卑遗迹—鲜卑遗迹辑录之一》 期间 匈奴、高车等部族纷纷投靠 部落以姓氏分为七族
带有匈奴色彩的金属牌饰 珠串、先进工具 出现在这时期的墓葬
重要墓葬有: 扎赉诺尔墓地 完工墓地 伊敏河墓地 拉布大林墓地等 ![]() ▲呼伦湖地区鲜卑墓葬群分布图 @大同市博物馆 出土遗物有: 骨弓弭 ![]() ▲“弥”应作“弭”, 它是“弓身”和“弓弦”的结合部位、发射弓箭的摩擦部位, 是拓跋氏从事森林狩猎经济特定时期内的器物 西汉 扎赉诺尔鲜卑墓出土 @内蒙古博物院 骨镞 ![]() ![]() ▲骨器仍然占主要地位,汉代 上:扎赉诺尔鲜卑墓群 @内蒙古博物院 下:额右旗拉布大林鲜卑墓群 @额尔古纳民族博物馆 铜镞、骨鸣镝 ![]() ▲铜镞是汉地之物, 或为匈奴及其他民族流传于鲜卑之地。 骨鸣镝是匈奴之物, 《史记》载冒顿单于始做“鸣为响声,镝为箭头”, 射出时能够发出响声,好似信号弹。 陶罐 ![]() ▲那时的陶器制作有了长足进步, 吸取了匈奴、汉地和其他民族的做法, 但还显笨拙、简易, 主要来源是扎赉诺尔墓群、满洲里蘑菇山墓群等 汉 扎赉诺尔墓群 @内蒙古博物院 ![]() ▲汉 鄂白音乌拉采集 @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 ![]() ▲汉 扎赉诺尔墓群出土 @内蒙古博物院 珠串、配饰 ![]() ▲红色珠饰,2011年出土于满洲里蘑菇山鲜卑墓群, 这里发现的墓葬有很多是玻璃珠饰, 化学成分符合古罗马玻璃珠, 可见东汉两晋时鲜卑先民与中亚乃至罗马帝国 进行物质文化交流 @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 ![]() ▲玛瑙串饰,收藏来源同上 玉璧 ![]() ![]() ▲玉璧是汉地王室的礼器,而蘑菇山汉鲜卑墓发现也说明, 呼伦湖居住的鲜卑先祖融合各种文化之长发展自己, 社会面貌变化之快、进步之大,为拓跋的崛起起了作用 简易的玉器 ![]() ▲汉 玉牌饰 皮带用具, 治玉需要很多时间,这也是其他民族传来的, 扎赉诺尔圈河墓地 @呼伦贝尔民族院 金属牌、带饰 ![]() ![]() ![]() ▲这时期的动物牌饰,可能缀于衣物或者带饰。 其中的鹿、马即是鲜卑所间的动物,也是匈奴常见的动物, 而金属制品多是匈奴遗物,渐渐地鲜卑人也掌握金属冶炼, 蘑菇山、扎赉诺尔等地出土 @内博 随着民族融入 生产大发展 社会结构变化 部落发展进入新阶段 被称为呼伦湖阶段
公元2世纪中后期
呼伦湖一带荒遐 “未足以建都邑”
首领拓跋邻、拓跋詰汾 带着不断壮大的部落 来到西拉木伦河附近 加入了东部鲜卑檀石槐的大联盟
东部鲜卑 匈奴部落 汉地手工 种种文化熏陶拓跋部 他们获得 制陶、冶炼、游牧 和更多的新知识 ![]() ▲拓跋鲜卑早期首领世袭表: 宣帝推寅、献帝邻、圣武帝詰汾是南迁草原重要领袖, 力微迁于盛乐,其子禄官、猗卢、猗㐌三分部落, 其中猗卢在西晋爆发“八王之乱”立功被封代王, 西晋援引少数民族之手平叛也是导致五胡入夏的重要原因 @大同市博物馆 然而 联盟因为种种原因瓦解 时值北匈奴西迁 一望无际的草原等待着新的主人
历经 “山谷高深,九难八阻” 经由 “形似马,声如牛” 的神兽引导 南越阴山 来到了匈奴故地 ![]() ▲汉 鎏金飞马纹牌饰 匈奴器物 因为詰汾南迁时期的神兽也说不清到底什么动物, 大致有马、鹿等动物的说法, 翼马是中亚流行的动物,它也加入神兽的构成, 而平城时代的陶壶上面刻的动物也是集合各种传说而出现 @微信公众号 北斗工社 丰腴如膏的土地 滋养了拓跋氏 同时和周围的其它部落 交往 融入
甚至 首领拓跋力微和曹魏交好 并依附没鹿回部发展自己 并最终成为草原霸主
盛乐时代来临
公元258年 力微又迁于盛乐 更加接近汉地 他所主导的部落联盟 向国家系统迈进
西晋初年 桓帝猗㐌(yīyí) 协助并州太守司马腾 平叛南匈奴刘渊叛乱 被赐予金印等物 ![]() ▲“晋鲜卑归义侯”金印,“晋鲜卑率善中郎将”银印 盛乐博物馆藏 ![]() ▲源自三联书店 田余庆拓跋史探介绍 下图同 猗㐌弟穆帝猗卢即位 一统部落并定都盛乐 在晋末“八王之乱” 平叛有功被封代王 这也是北魏建国 自称大代的原因 ![]() ![]() ▲四兽纹“猗㐌金”牌饰 凉城县小坝子滩窖藏, 它见证了猗㐌部在此活动 国家政治 既有兄终弟及 又有多子争储 夺位之战 不可避免
316年猗卢被子六修所杀 鲜卑部落陷入混乱 ![]() ▲猗卢所居的盛乐城,遗址位于今和林格尔县北, 背靠阴山,前临黄河, 为不规则长方形,面积约4平方公里。 遗址分南、北、中三区, 南区有战国到魏晋的遗存, 这里发现了具有鲜卑早期文化特点的遗物 @大同市博物馆 二十多年后 什翼健即位 代国元气大伤
这时的代国 虽然混乱不堪 但在战争中极速吸纳其他文化 带有汉族特点的文物出现 盛乐时期文物极具东汉特点 ![]() ▲北魏 陶壶 这些陶罐同之前相比,外表光亮、器形优雅, 借鉴了汉地工艺,加上定居生活促进手工业的发展 @盛乐博物馆 下同 ![]() ▲双耳铜钵 北魏 器物适合草原生活 ![]() ▲图片里器物有典型的东汉陶壶、东汉位至三公铜镜, 可能是赏赐而来, 通辽市博物馆藏银钗、松石玛瑙项链等器物, 可能当时一些“过时”的器物被交换或赏赐给拓跋部落 ![]() ▲人物纹墓砖 北魏 东晋南朝贵族墓葬多用模印花纹图案的砖砌筑, 北魏也承袭此特点并做的更加丰富、精致 ![]() ▲莲花纹瓦当 北魏 这种图案非常完美的莲花应是孝文帝太和年间或之后作品 说明盛乐在迁都之后仍有贵族或帝王偶尔居住 376年
代国被强大的前秦所灭
十年后 什翼健之孙 北魏开国皇帝 道武帝拓跋珪复国 并改名为魏
398年迁都平城 盛乐时代结束 Ⅱ 平城隆业 1、地理环境 大同 塞上古都 历史十分慷慨 无论胡服骑射 还是后世辽金明 大同总是有其身影
最为有名 莫过于 “白登之围” 名垂千古 ![]() ▲汉 云纹平城文字瓦 操场城北魏一号宫殿遗址内汉代地层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 说到草原时期的拓跋部 早在穆帝猗卢在位时 平城就被立为南都 地位类似陪都
而平城一带位于桑干河北 适宜放牧 但土地贫瘠 不适耕种
适合鲜卑“国人”居住 能建立大量苑囿 保持民族特质平定天下 归降的游牧部落也迁于此
在离平城稍远 桑干河以南的灅南区域 适宜耕种 历年战争掳掠人口归于此地 进行农业活动
虽然实行皇权 仿汉晋制度建立官僚体系 北魏政治、风俗上 保留着游牧民族固有习惯 经济上用布帛代替货币 实物货币占了主导地位
道武帝当年希望定都邺城 由于自身落后 怕难以统制汉地 所以依托平城实现 民族的全面进步 为将来进行大一统进行铺垫 2、平城隆业
北魏皇城 就在如今的北小城 是汉代县治所在
从398年到494年 历经约百年时间 道武、明元到孝文 六帝七世间 北魏疆域不断扩展 皇宫也逐步建设 ![]() ▲北魏帝王世系表 恭宗景穆帝晃未登基 因太武帝灭佛、 国家动乱忧虑过度去世被儿子拓跋浚追为皇帝 @大同市博物馆 天兴元年七月 道武帝 “始营宫舍,建宗庙,立社稷”
太武帝拓跋焘 北讨柔然 西征夏国 灭北凉、北燕 一统北方 虎视江南
孝文、文明太后 二圣临朝 加速鲜卑汉化 胡风汉韵 天下归心
在参考了汉晋宫城后 平城宫殿 历经三个主要阶段 不断扩建达到辉煌 ![]() ▲学者曹臣明复原的平城宫殿布局示意图 北魏在平城先后建天文、天华、中天军殿等殿、 建西宫、北宫、南宫、东宫、宁宫等宫15处 @大同市博物馆 历经16个世纪 北魏皇城早已灰飞烟灭 在国务院公布 平城遗址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时 平城只有孤零零的北苑墙 ![]() ▲平城遗址国保碑 竖立在明堂 好多人以为这块碑是明堂探方遗址的, 其它更多的遗址无法揭露, 如下图的遗址分布地图 ![]() ▲北魏 北苑墙遗址 安家小村、陈庄村到白登山角, 此外古城村内保留几段北魏墙体遗址 图新浪微博@若愚 在本世纪 考古学家 在大同古城北小城内 发现了重要的宫殿遗迹 “操场城一号、二号、三号” ![]() ▲操场城一号北魏建筑遗址 国都建制分皇城、外城、郭城。 外城方二十里,外郭周围三十二里,有门十二, “其郭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 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平城皇宫从尘封的岁月 以考古的方法走来
在一号遗址 发现了“太官”粮窖 验证了“魏虏传”记载的 “太官”八十余窖 这里还出现带踏道的大型建筑基础 ![]() ▲操场城粮窖遗址 出土碳化的粮食 @省考古所 出土了战国汉代的遗物 其中最重要的是大量 北魏瓦件出土 巨大的筒板瓦 ![]() ▲北魏 磨光筒板瓦, 这种黑皮被称为陶衣,具体成分未知, 起着防止朽坏作用, 有专家认为黑色象征北魏皇帝认为祖先属“土德”以黑为代表 另外北齐邺城也有此类黑皮瓦, 记载是用核桃油等有机物涂抹制作 唐代也沿用此技术 称其为青棍瓦 @大同市博物馆 ![]() ▲筒瓦 北魏 2007年北魏太官粮窖出土 注意瓦唇上的文字, 在明堂遗址和操场城遗址发现大量带单字的瓦件, 是责任制的体现,也出现了少数民族复姓 @大同市博物馆 具有吉祥寓意的文字瓦 ![]() ▲北魏 万岁富贵瓦当 寓意皇帝吉祥 宫殿大量使用 @大同市博物馆 ![]() ▲北魏 大代万岁瓦当 代是前述北魏前身, 大代也是北朝少见的国号瓦,数量稀少,基本没有完整的 @北朝艺术博物馆 ![]() ▲北魏 永昌长寿 瓦当 周围四个乳顶分隔,中间一个大乳顶 字体古拙, 是北魏特有的字体 大同市博物馆官微介绍出土于大同城东东方名工地 @北朝艺术博物馆 与佛教有关的瓦当 ![]() ▲北魏 莲花化生童子瓦当 金属镁厂北魏墓出土 佛家认为化生能摆脱轮回痛苦, 云冈石窟10窟门簪上便雕刻着手持华绳的化生童子像 @大同市博物馆 当沟 ![]() ▲北魏 兽面纹半瓦当 (当沟)多为半圆形, 是瓦垄装饰件用于屋脊上两个筒瓦瓦垄之间 与正脊、垂脊或戗脊之间的部位 分为人面和兽面两种, 兽面当沟与同时期铺首形象类似 墓葬还出土精美的模印砖 ![]() ▲北魏 忍冬莲花纹墓砖 忍冬是伴随佛教流传而发展的图案 @大同市博物馆 ![]() ▲北魏 釉陶莲花纹砖 中国最早的琉璃瓦诞生在北魏, 这种带釉的砖成本很高, 莲花的印制也说明贵族中佛教的流行, 丧葬成为了一种艺术 @北朝艺术博物馆 ![]() 平城之南 1995年又发现太和十年孝文帝 用于祭祀、太学等功能结合的 明堂辟雍遗址 ![]() ▲展览复原的明堂模型 @大同市博物馆 类似后世天坛 这是古代四大明堂之一 也是孝文帝汉化 效法中原的工具
这里出土了黄色的瓦件 还有带文字的筒板瓦 出土的兽面瓦当 也是登峰造极的艺术品 ![]() ![]() ▲明堂出土的兽面瓦当,侧面是黄色 @大同市博物馆 其中还有巨大的 石雕螭首 从侧面反映出建筑的宏伟 ![]() ▲北魏 明堂出土石雕螭首 螭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无角、兽型的传说动物 螭首是古代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实物最早出现在河北临漳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 石雕螭首用于门前柱础、墓葬和葬具、佛塔等等结构中, 具有门户守门神,避邪镇宅的作用 @大同市博物馆 皇宫建筑外 贵族百姓所居住的
既有 草原时期的毡帐 ![]() ![]() ▲北魏 彩绘圆形陶毡帐 雁北师院北魏墓群出土 圆形毡帐顶好像穹庐状, 云冈石窟昙曜五窟顶部即位穹庐式顶 上面存留的彩绘绳索表现了结构 @大同博物馆 ![]() ![]() ▲北魏 彩绘方形陶毡帐 御昌佳园北魏墓出土 上绘制龙纹 @大同市博物馆 也有 中原传统的庑殿顶房子 ![]() ![]() ▲北魏 彩绘陶屋 华宇商业中心 北魏墓群出土 屋顶的脊饰是珍贵的实物资料 门额样式与云冈石窟9窟一致 @大同市博物馆 ![]() ▲展品全景 壁画是沙岭北魏壁画墓, 展现了贵族游猎时仆人备餐的场面 图中有方形和圆形毡帐对应实物 展厅也陈列一具 完整的石椁 悬山顶 八棱柱 栌斗上承额枋斗拱 ![]() ![]() ![]() ▲北魏 石椁 2014年大同市华宇商业中心北魏墓出土 这类仿制木构建筑的石椁, 被专家分期为五世纪六十年代前后, 山西文博大家张庆捷先生从考古发现认定 这类流行北朝的石椁应该命名为“石堂”, 它里面的绘画还能够与墓室壁画相呼应构成完整的内容 @大同市博物馆 建筑之上 还有制作精美 构思精巧的铺首泡钉
而现在北魏建筑无存 墓葬摹仿建筑 所用的铺首 提供了宝贵资料 ![]() ▲宋绍祖墓仿木建筑石椁线描图 可见铺首、泡钉的位置 建筑所用斗拱有人字拱和一斗三升拱 @大同市博物馆 ![]() ▲北魏 铜铺首衔环 2013年大同市东信家居广场北魏墓出土 兽面类型与汉代的类似,最有特点的是头部忍冬纹, 这与佛教密切相关 @大同市博物馆藏 ![]() ▲北魏 鎏金莲花纹铜铺首 2013年大同市东信家居广场北魏墓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 ![]() ▲北魏 铺首衔环 另一种风格的铺首 @大同市博物馆 ![]() ▲北魏 忍冬纹鎏金铅铺首衔环 2012年大同市御府工地北魏墓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 平城遗址 北魏遗迹 包罗万象 ![]() ▲北魏遗址遗迹地图 史料记载平城宫附近建东苑、西苑、北苑、鹿苑四处; 建鸿雁、天渊等池6处; 建云母、金华等堂6处; 建蓬台、白台等台7处; 建玄武、无武等楼3处; 建凉风、临望、东明等观3处; 还建有郊天坛、方坛、五精帝坛三处; 建太庙、太社、太稷帝社、孔子庙、虎圈、 圆丘、方泽、明堂、灵台、辟雍等建筑 @文字来源大同博览 图大同市博物馆 平城桥附近的土高台 被学者曹臣民 考证为大道坛庙遗址 ![]() ▲夕阳下平城桥北魏建筑遗址 有专家认为是塔基 古城大有仓发现 另一处佛庙遗址 出土不少珍贵的泥塑 ![]() ▲遗址出土精美的菩萨头冠残块 莲盘中心是兽面衔丝帛 有云冈二期造像风格 @大同传媒 云冈石窟这座千年瑰宝 是平城重要象征 它的山顶也发掘过北魏建筑遗址 ![]() ▲2011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的云冈石窟北魏、辽金建筑遗址 其中北魏八角形塔基、辽金冶铁工厂遗迹十分重要 @新华网 永固陵、万年堂、思远佛寺 灵泉宫、灵泉池、祁皇墓 方山附近的遗迹串成了一片 ![]() ▲国博藏永固陵石雕门楣 上为回首含宝珠的孔雀 永固陵 ![]() 云冈石窟附近 鲁班窑、焦山寺、吴官屯 小石窟拱卫着云冈的圣洁 远在大沙沟的鹿野苑石窟 见证了献文帝无问国事 ![]() ![]() ▲北魏 省保 2015年鲁班窑石窟外景 2018年进行文物保护工作 不开放 ![]() ![]() ▲北魏 吴官屯石窟 省保 109国道路旁 一般不开放 ![]() ▲北魏 鹿野苑石窟 宗教场所 现存马蹄形禅窟十分珍贵 平城周围埋葬着 达官贵人 士卒百姓
这些遗址、墓葬、佛窟 勾勒出平城的结构范围 划定出皇城、苑囿、里坊 使得北魏平城逐渐清晰
创造着一个个奇迹的 就是从马背上走来的鲜卑人
马 就是草原民族最重要的伙伴 它们的形象也出现在了墓葬中
在平城时代 宋绍祖和司马金龙 两位显贵墓最为有名
作为晋室后裔 贵琅琊康王 司马金龙 他所陪葬的釉陶俑 显示了贵族出行的宏大场面 青瓷唾壶、漆画屏风、石雕帐座 这些明星文物出自这里 马随处可见 ![]() ▲司马金龙及妻子钦文姬辰合葬墓, 姬辰死于延兴四年(474) 司马金龙死于太和八年(484) 整体共出土陶俑367件 司马金龙釉陶俑仪仗,马是重骑兵的灵魂 @大同市博物馆 在这里 兵马仪卫成为 贵族出行 身份象征 烧制釉陶花费极高 难度不小 也是发现釉陶俑最多的一次
不仅仅有骑兵 ![]() ▲北魏 甲骑具装俑 带面帘的马匹只露双眼 釉陶俑身体、马匹装具有条带彩绘 @大同市博物馆 还有步兵 ![]() ▲北魏 头戴兜鍪、着窄袖长袍、手持器物的步兵俑 面部有彩绘表情生动 @大同市博物馆 墓葬出土的鼓吹乐器 按乐俑演奏姿势分为 骑马鼓吹 步行鼓吹 同时包含多种乐器组合形式 ![]() ▲头戴鸡冠帽的仪仗骑马俑,马没有装具 里侧是演奏乐器 外侧扛旗 @大同市博物馆 造型生动优美的釉陶马 ![]() ▲北魏 司马金龙墓 釉陶马 马腿较短,是蒙古马种,善于在草原奔走且耐力好 除了陶马 还有珍贵的马具 ![]() ▲司马金龙墓还出土了铁马镫, 虽然贵为南方贵族,骑马也是家常便饭, 铁质器物较难保存, 相比辽宁冯素弗墓出土的十六国马镫, 北魏的器物虽年代较晚 但也是历史发展环节中重要的实物见证 @大同市博物馆 太和元年安葬的 敦煌公宋绍祖 先祖在太武帝平北凉 被迁徙到平城
到他这代依旧为贵族 其墓出现了 双天井、双过洞 也是家乡之俗
墓葬出现的石椁 也是了解北朝建筑 珍贵的实物 这里的马匹 全是彩绘陶器 虽不及司马金龙奢华 但艺术水平极高 ![]() ▲宋绍祖夫妇葬于太和元年477年, 出土珍贵的陶俑和仿木建筑石椁, 现在认为仿木结构石椁称为石堂,北魏, 前面是马无护具的鸡冠帽轻骑兵俑, 后面是全副武装的重骑兵 ![]() ![]() ▲北魏 彩绘陶马 毛发刻划仔细、身体上的颜色依稀可见 @大同市博物馆 还有 比起草原世代更先进的铁箭镞 ![]() ▲北魏 南郊北魏墓群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 展览中还有新考古材料展出 2014年大同城南 东信家居广场建设工地 出土60座北魏至清代墓葬 其中一座北魏墓规格极高 使用石椁 出土文物丰富 那年的文化遗产日 墓群还对外开放 ![]() ▲北魏 黄釉釉陶马 2013年大同市东信家居广场北魏墓出土 此马属于贵族出行仪仗所用, 头顶上的梳起的“角”据杭侃教授介绍叫做“义髦” @大同市博物馆 ![]() ▲马鞍、马镫完备 3、帝都风华
439年 太武帝拓跋焘 一统北方 结束了十六国混乱局面 ![]() ▲太武帝时期北魏疆域图 @大同市博物馆 平城成为北中国的首都 亦是文化、经济中心
无论是战后迁徙来的民众 还是投诚的将领贵族 平城 成为他们的居所 成为人口众多的城市 达百万之众
一时间 东西南北 鲜卑、汉地 河西、西域 各种文化和民族 汇集平城 他们按照汉族的“古制” 建立朝政制度、舆輦衣冠
比如牛车 ![]() ![]() ▲北魏 雁北师院北魏墓群 陶牛车 车厢为方形,四隅立角柱,车盖呈椭圆形, 顶部隆起,似鳖甲,通俗的讲应为鳖甲形通幰车。 @大同市博物馆 虽效仿中原卤薄 却处处带有鲜卑印记 ![]() ▲沙岭壁画墓贵族车马出行图 ![]() ▲北魏 出行仪仗俑阵2013年御昌佳园北魏墓出土 前导是一位骑翻唇高头大马、戴垂裙帽的鲜卑武士, 身后是马拉的方向车厢顶部略呈卷棚式, 两头翘中间凹。 《晋书·舆服志》载“通幰(xian三声)车[一种遍覆帷幔的 车子],驾牛,犹如今犊牛制,但举其幰通覆车上也, 诸王三公并乘之” 显然北魏贵族也沿用此制度, 并且死后还制作陶制明器 @大同市博物馆 ![]() ▲副车 驾驶马牵引的通幰车被头戴鲜卑风帽的人群簇拥 ![]() ▲舞女俑 头戴鲜卑帽 着左祍交领窄袖长襦 表情恬静 ![]() ▲主车 牛拉鳖甲车 周围侍从恭敬地把手插在袖管中列队前进, 车后有手持旗子和兵器护卫的仪仗 南朝人蔑视并称其 “胡风国俗,杂相糅乱” 但这也是胡汉融合的必由之路
北魏的贵族 在汉化的路上越走越远 汉文化也影响方方面面
墓葬中出现的 棺床板,镇墓兽 就是体现之一
棺床 它摹仿人们生前 所卧之床而做 在其前部 多雕刻精美图案 呈倒山字 称为壸(kun一声)门 ![]() ▲司马金龙伎乐纹棺床板 ![]() ▲北魏 彩绘葡萄纹石雕棺床 2011年大同市公安局工地毛德祖妻张智朗墓出土 描述:砂岩质地,前立面呈倒三角形,下层雕刻浪尖纹带。 下设三足,左右各浮雕一插于瓶盛开的忍冬花, 中间浮雕兽面,通体彩绘,莲花等处残留贴金痕, 制作精致、华饰重彩,是北魏石雕精品 棺床是汉晋以来, 尤其是北朝新出现一种仿现实生活床的葬具。 魏晋以后开始用石雕棺床, 形制与人们生活中所用床近似@大同市博物馆 ![]() ▲莲花贴金特写 镇墓兽 它沿袭了 汉晋以来传统 因为丝绸之路 出现了胡人面庞 ![]() ▲北魏 彩绘人面兽身石雕镇墓兽 最早的镇墓兽形象出现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墓葬中, 它较多的置于墓室入口两侧, 为死者把守墓门起着威胁恐吓入侵者作用。 人面镇墓兽是平城时期出现的, 它的人面很多是高目深鼻的胡人形象, 也是丝绸之路文化融合见证 @大同市博物馆 ![]() ▲北魏 彩绘兽面兽身镇墓兽 @大同市博物馆 其中还有等级很高的 釉陶俑镇墓兽 ![]() ![]() ▲北魏 人面镇墓兽 北朝艺术博物馆藏 @大同市博物馆 拥有丰富陪葬品 还绘制出行庖厨图 墓葬主人皆为显贵
而平城墓葬壁画主题 一般就是墓主图像 周围仆人侍者形象矮小 主从关系一目了然 ![]() ▲图片为智家堡出土北魏石椁壁画墓墓主夫妇并坐图, 人物头戴鲜卑帽,男主手持麈尾,女主袖手, 坐于支起杖杆的榻上,杆顶部是龙头, 王雁卿老师介绍说下垂的丝布条是流苏装饰。 周围的侍从把手插于袖管恭敬站立, 前端二人端来装在樽里盛满美酒的漆案 与前面智家堡壁画对应 主人出行停歇坐于帐内 展出的就是墓葬出土 龙头杆头实物 ![]() ▲此类龙首铜杆头在旌、帐杆头等地方可见, 也是贵族仪仗中起到装饰作用的实用器 ![]() ▲北魏 龙首铜杆头 石头村北魏墓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 墓葬中 壁画、陶塑、漆画、实物 体现家庭生活 仆人服侍 及梳妆、劳作、畜牧等 这些和日常息息相关的场景 为后人了解社会面貌 平城民俗、民风 提供宝贵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 有些墓葬体现 宗教信仰 埋藏丝路珍宝 也成为中外交流见证 灯具 是日常最为重要的物件之一 陪葬器中自然少不了 有陶制的 ![]() ▲北魏 陶楼灯 2001年大同市七里村北魏墓群出土 这种灯也能够展示北魏时期小楼阁的样式 @大同市博物馆 还有精美的石雕灯具 ![]() ▲北魏 莲花纹石灯 2013年大同市东信家居广场北魏墓群出土 莲瓣和灯碗上的方框花朵见于云冈石窟,灯具有了佛教色彩 @大同市博物馆 ![]() ![]() ![]() ▲北魏 石灯 灯碗为方形四壁雕刻交脚伎乐,人物面部未刻画, 此面是抱腰鼓、弹五弦琵琶的伎乐, 他们有头光和飘带, 加之莲瓣具有佛教文化因素 线图笔者自绘 @北朝艺术博物馆 ![]() ![]() ▲北魏 瑞兽龙纹方座石灯 2013年大同市御昌佳园北魏墓出土 此灯极为精美,瑞兽不知何物, 雕刻细致,兽身阴刻线条细密 线图自绘 @大同市博物馆 还有难得一见的 北朝文房器物 ![]() ▲北魏 石雕方砚 @北朝艺术博物馆 从平城墓葬中 我们见到那些史书无存 却能真实反映 鲜卑民众、贵族 生活场景的细节
种粮、打场 烹羊宰牛 这是百姓和奴仆的日常 宴会、观百戏 游弋山林猎场 组织豪华出行队伍 这是鲜卑贵族大臣日常 浮现于墓葬中零星漆画、壁画 ![]() ▲大同沙岭壁画墓出土的庖厨炊作彩绘漆皮 反映出贵族举办宴会时仆人忙碌准备场面 此墓评为“2006年十大考古新发现”, 大同著名书法家、历史学家殷宪先生发现 ![]() ![]() ▲沙岭壁画墓中主人大宴宾客的场景, 主人夫妇端坐庑殿顶屋内, 宾客按尊卑次序依次排列就坐, 他们间用步帐相隔, 仆人在毡帐内忙碌准备各种美食佳肴 ![]() ▲画面局部有人杀羊,用盆就血, 周围人忙着在毡帐里烧水褪毛, 画面里的器物在 墓葬也有发现 还有耕种场景 草原游牧的鲜卑人 在平城时代 他们有了定居生活
汉地习俗 于是 逐步影响北魏王朝 ![]() ▲壁画里的人在踩碓, 还有马待耕良田 《齐民要术》里还记载各节令可栽种的蔬菜 墓葬中各种陶俑 如实反映劳作 各种男女仆俑 家畜工具 应有尽有 还能够看得出着装
最有特点的是帽子 统称鲜卑帽 又因为鲜卑人有梳辫发习惯 当年塞北天气寒冷 为了保护头发 帽子后有垂裙布 也叫垂裙帽 它还能称为风帽 ![]() ▲北魏 釉陶执盆俑 御昌佳园沙岭工地北魏墓出土 人物着右衽衣服,一看像汉人奴仆, 对应壁画劳作场景 @大同市博物馆 有头戴圆鲜卑帽的男俑 他们大多袖手肃立 眉眼细长 一副安详模样 材质既有彩绘陶 又有珍贵的釉陶 ![]() ▲北魏 釉陶男侍俑 2013年大同市东信家居广场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 下同 ![]() ▲头戴鲜卑帽,身着长袍 ![]() ▲北魏 男俑 雁北师院北魏墓群2号墓出土 头戴黑色垂坠风帽,面部丰润并涂红,耳有圆形耳环, 身着红色白边左衽交领窄袖及膝褶衣,下着小口裤、黑履 @大同市博物馆 衣着华丽 颜色鲜艳的女俑 ![]() ▲北魏 2000年雁北师院北魏墓群出土 头戴黑色十字缝线鲜卑帽,面容安详,戴耳饰 着红色白边左衽及膝长襦,下着及地长裙 @大同市博物馆 长相酷似汉人 身材修长 长相俊美 的釉陶女俑 ![]() ▲北魏 陶釉大十字髻女侍俑 2013年大同市东信家居广场北魏墓出土 面容恬静,着右衽长襦 @大同市博物馆 ![]() ▲北魏 彩绘侍女俑 2014年大同市华宇商业中心北魏墓出土 头戴十字垂裙帽 面部涂白粉底 笑而露牙 着窄袖右衽及膝下长襦,下着及地长裙 下同 @大同市博物馆 ![]() ▲着交领白色红边长襦,下穿及地长裙 各种由泥土烧制 用于陪葬的生活器物和农具 也是主角 ![]() ▲北魏 陶碓 2013年御昌佳园北魏墓出土 用于稻谷等去壳 @大同市博物馆 ![]() ▲北魏 陶磨2013年御昌佳园北魏墓出土 用于磨粉 @大同市博物馆 ![]() ▲北魏 陶灶 2013年大同市东信家居广场北魏墓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 ![]() ▲北魏 釉陶仓 古人认为“鬼犹求食”, 在墓葬中随葬谷物便可避免“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这个传统从汉代延续到明代 2013年大同市东信家居广场北魏墓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 ![]() ▲北魏 陶井 2013年大同市御昌佳园北魏墓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 精美的生活用器 它们不经意体现了 各种文化融合 ![]() ▲北魏 罐嵌玻璃釉陶 玻璃产自西域 2013年大同市御昌佳园北魏墓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 ![]() ▲北魏 釉陶耳杯 2011年大同市公安局工地张智朗墓出土 彩绘陶耳杯 1999年大同市南郊田村北魏墓出土 汉族贵族盛酒器 红色、红色黑耳样式是汉代漆器传统搭配 @大同市博物馆 ![]() ▲北魏 彩绘陶樽 彩绘陶勺 1999年大同市南郊田村北魏墓出土 调酒器组合 @大同市博物馆 ![]() ▲智家堡北魏棺板画出现了耳杯、樽、勺、器案组合, 能够看出用法 @大同市博物馆 陶壶、陶罐 是日常器皿 它们与饮食 密不可分 故去世界 依旧重要 ![]() ▲北魏 釉陶持瓶俑 2011年大同市公安局工地北魏墓出土 头戴风帽,手持一细口陶壶 @大同市博物馆 在俑一旁 是与持壶俑手里 同款陶壶 身上忍冬 极为艳丽 ![]() ▲北魏 暗划纹忍冬纹水波纹灰陶壶 1988年大同市南郊北魏墓群出土 据北大倪润安教授研究,暗华纹与水波纹来自草原地区, 忍冬纹是伴随佛教传播来到中国的 @大同市博物馆 ![]() ▲纹饰线描示意图 自绘 其中还有一件 体型巨大 纹饰奇特的 灰陶大罐 格外珍贵 ![]() ▲北魏 飞马纹灰陶罐 体型巨大,十分少见, 肩部装饰一周莲花,体现佛教意味 中间有圈水波纹 最为珍贵的还有动物图案, 这极有可能是草原时期的神兽,可看前文题材分析 @大同市博物馆 ![]() ▲肩部莲花瓣 ![]() ▲神兽 整体像飞马,属西亚风格, 脖子系铃铛也是陶马上能够见到的, 但头部好像有角、且尾巴短小, 嘴部及耳朵与鹿类似, 总之应该是鲜卑民族神兽图腾类的图案 铜质器皿 也是生活用具 与汉地铜器相比 简单朴素 不饰花纹 多为贵族享用 同样陪葬 ![]() ▲北魏 龙首谯【qiao二声】斗 2013年大同市东信广场北魏墓出土 据考证是煮茶的用具 @大同市博物馆 ![]() ▲北魏 直柄铜谯斗 2014年大同市华宇商业中心北魏墓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 ![]() ▲北魏 双耳铜鍑【fu 四声】 海力村保障性住房建设工地北魏墓出土 炊具,下可点火,方便游牧时携带 @大同市博物馆 ![]() ▲北魏 铜熨斗 2013年东信广场北魏墓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 ![]() ▲北魏 铜钵 2004年大同市交通苑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 铜器 犹存草原之风 瓷器 则是南国之气 从司马金龙的唾壶 到其他墓葬的青瓷 南北物质交流频繁 ![]() ▲北魏 青瓷唾壶 司马金龙墓出土 釉色莹润光洁,开片密布而富有韵律感, 器形和南朝出土的唾壶形制类似但体量很大,十分珍贵 它和漆画屏风都被扬之水等专家认为是从南朝带去的物品, 有人认为是岳州窑制作的青瓷 转自得一堂古美术 @大同市博物馆 ![]() ▲北魏 青瓷六系罐 2011年大同市公安局工地北魏墓出土 古瓷鉴定人士认为大同出土青瓷均为南方的岳州窑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 ![]() ▲北魏 青瓷碗 2005年大同市沙岭新村北魏墓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 中国古代肉食 有“六畜”说 小农经济结构 造成农民普遍贫穷 普通人家很少食肉
魏晋南北朝时期 食肉者多为统治阶级 而作为游牧民族 鲜卑族推动畜牧业发展 黄河流域的饮食生活 有了新的发展阶段
羊肉供应最大 猪、鸡、狗 从野外牧养 转为围栏圈养
墓葬出土的动物俑 是蓄养和食用动物 生动写照 ![]() ▲北魏 彩绘陶猪 2000年大同市雁北师院北魏墓群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 ![]() ▲北魏 陶狗 2000年大同市雁北师院北魏墓群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 ![]() ▲北魏 陶羊 2013年大同市御昌佳园北魏墓出土 @大同市博物 ![]() ▲北魏 陶鸡 2013年大同市东信家居广场北魏墓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 漆器 也是不得不说的 它也是汉族传统工艺 北魏贵族也比较喜欢 也是南北交流产物
漆器出现在墓葬中 体现贵族奢华 在木棺板上 在家具上 在餐具上 精美的花纹 也渗透鲜卑人的习俗 ![]() ![]() ▲大同北魏墓葬出土漆器简表 @大同市博物馆 最为出名的 就是登上国家宝藏的 司马金龙漆画屏风
以柏木做胎 其上表布刮灰 刷红漆底子 用各色颜料绘制 列女 帝王 高人 逸士
细劲的铁线描 最为接近顾恺之 魏晋之风 图像上的榜题 飘逸俊秀 也是北魏书法 珍贵实物 ![]() ▲多数专家认为此物是南方制作之物, 图案是多为孝道思想、女性地位突出, 与孝文帝、冯太后执政有一定关系 展出的司马金龙漆画屏风 在山西博物院长城展、南京博物院琅琊王展现身 藏于山西博物院 4、丝路明珠
太武帝一统北方 收复河西走廊 从此东西文明碰撞
北魏承大汉雄风 重拾断绝的丝路 东到朝鲜半岛 西到罗马帝国 商贾使者络绎不绝 平城成为当之无愧的国际之都 东方的世界中心 这是草原皇帝缔造的奇迹
奇珍异宝汇聚平城 各种宗教广传 平城犹如长安 万国朝拜 这些瑰宝藏在墓葬之中 ![]() ![]() ▲丝路部分博物馆布展实景,有史料记载、有地图和壁画 中亚的粟特人 有的还在朝廷为官 更多的“外国人” 有着 僧侣 商人 乐工 等身份 他们被统称为胡人 ![]() ▲北魏 胡人牵驼俑 司马金龙墓出土 丝路贸易往来频繁使牵驼跋涉成为一种新图样出现在墓葬, 反映了北魏和周围国家友好往来历史, 也是大同作为丝绸之路重要起点的见证 @大同市博物馆 在这些胡人中 大月氏人带来了 制作玻璃的技术 于是 墓葬中湛蓝、精美的 玻璃器诞生了 ![]() ▲北魏 玻璃小钵 2002年迎宾大道北魏墓群出土 《魏书·大月氏》传载:世祖时,其国人商贩京师, 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玻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 即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 召乃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 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 所见的玻璃壶、小瓶都是本地所产,颜色绚烂 @大同市博物馆 ![]() ▲北魏 玻璃小瓶 @大同市博物馆 ![]() ▲北魏 玻璃壶 2002年迎宾大道北魏墓群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 蜻蜓眼 这种彩色玻璃珠 在战国时期十分流行 成分是西亚的铅钡玻璃 证明很早以前 中国就与世界联系 ![]() ▲北魏 蜻蜓眼玻璃 2013年大同市东信家居广场北魏墓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 各种西域珍宝 诸如 金银器皿 鎏金铜杯 磨光玻璃碗 精美戒指 有些还有希腊神话 北魏贵族十分珍爱 得到它们 既有贸易往来 还有残酷战争
战与和 生与死 是那个动荡年代 司空见惯的事 也是艰难的文明融合路 ![]() ▲对于西域珍宝的喜爱, 《魏书》载河间王元琛事迹 “琛常会宗室,陈诸宝器,金瓶银瓮百余口, 瓯檠盘盒称是。自余酒器,有水晶钵,玛瑙杯,玻璃碗, 赤玉卮数十枚。做工奇妙,中土所无, 皆从西域而来” 可见王公贵族的态度 上图为大同出土西域珍宝展牌 ![]() ▲北魏 希腊神话故事金盘 @大同市考古所 ![]() ▲北魏 银耳杯 1981年大同市小站封和穾墓出土 此为迁洛后墓葬 @大同市博物馆 下图为山西省博物院 藏大同出土北魏时期波斯等国器物 可以感受器物的精美 ![]() ▲北魏 狩猎纹鎏金银盘 正始元年封和穾墓出土 ![]() ▲北魏 磨花玻璃碗 大同南郊北魏墓群出土 货币 也是丝路见证 虽然北魏政府未发行 但丝路贸易 胡商的贵金属货币 多少也会留下 汉晋五铢钱 也对北魏经济产生影响 ![]() ▲北魏 金五铢 大同市华宇商业中心北魏墓出土 北魏政府迁洛后铸造“太和五铢”、“常平五铢” 金五铢钱显然是种装饰品 @大同市考古所 上世纪 大同天镇 一位羊倌 在汉代长城里 发现了49枚 银质波斯银币 也是一次重要发现 ▲北魏 波斯银币 山西文博大家张庆捷先生对其中 39枚银币研究, 37枚为萨珊王朝卑路斯时期的, 1枚为阿卡德时期,另1枚为鷏哒仿卑路斯制品, 年代皆属平城时代后期, 是丝绸之路国际贸易最直观的反映 @天镇县文管所 丝绸之路 胡汉交融 同样提高鲜卑人 装扮自己的水准 百姓仆人 耳朵配上耳珰 脖子戴上项饰 贵族皇室 头戴金片步摇 腰跨龙凤带饰
这些实物 也在墓葬出土 草原时代简易饰品 平城时代精致装扮 无法同日而语 这些文物 在后人眼里 也是精美无比
其中的项链 有着西域珍贵的玻璃 是贵胄专享 ▲北魏 玻璃珠项链 大小金珠十颗,扁金饰六颗,水晶两颗,珍珠42颗, 黑色、绿色玻璃珠4800余颗。 玻璃珠小者如粟米,呈扁圆形, 中间穿喇叭孔,孔径0.15—0.3毫米间,出土时已散, 考古工作者根据朽迹重新编缀 @大同市博物馆 ▲北魏 玻璃串饰 2013年大同市东信家居广场北魏墓群出土 上有松石、红玛瑙等珠宝 @大同市博物馆 中西交流的产物 还有耳饰 ▲北魏 嵌宝石人面龙纹金耳饰 圆环錾刻人物双龙纹饰、 圆环坠以水滴状宝石等装饰 采用锤揲、掐丝、焊缀、镶嵌等工艺制作, 阿富汗北部席巴尔甘地区发掘的大夏至贵霜时代的墓葬中 出土的双龙守护国王耳坠, 无论风格还是制作技术都非常相似, 反映出北魏时期中原与中亚地区文化的交流 图山西大同恒安街北魏墓_11DHAM13_发掘简报 @大同市博物馆 还有小巧玲珑的 波斯的戒指 不知何用的嵌松石件 ▲北魏 嵌绿松石饰 波斯银戒指 2013年大同市东信家居广场北魏墓群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 当然 除了新潮的舶来品 传统的简单 金耳环 金戒指 还是主流 ▲北魏 金耳环 大同市天雅商业广场北魏墓出土 金戒指 2013年大同市东信家居广场北魏墓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 他们还有 西域玻璃技术 “北魏蓝”制作的 耳饰环 也能够看出时尚一面 ▲北魏 玻璃耳环 @大同市博物馆 带跨 这是汉族士人 使用的带饰 也被鲜卑吸纳 制作更加精美 ▲北魏 瑞兽纹鎏金铜带跨 战国以来流行的带钩,被装有活动扣舌的带扣取代, 蹀躞带是魏晋南北朝常见的腰带, 展品是蹀躞带的一部分,边框和图案鎏金,底部鎏银, 龙凤纹现象栩栩如生,龙纹与云冈石窟图像一致 @大同市博物馆 小饰件还有琥珀 ▲北魏 龙凤纹琥珀 1993年大同市齐家坡北魏墓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 簪子、钗 是古人盘发髻的 重要工具 骨质簪子 延续鲜卑草原习俗 使用兽骨制作 制作简单 稍作加工修饰 便可使用 ▲北魏 骨簪2013年大同市东信家居广场北魏墓群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 还有 素面手镯 ▲北魏 银手镯 2013年大同市东信家居广场北魏墓群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 5、宗教
汉末三国时期 佛教传入中土 但造像发展迟缓 随着丝绸之路 佛教传入新疆 早期造像产生
十六国时期 佛教随着战争 从新疆丝路古国 逐渐从河西走廊 传入内陆
雄伟的北方石窟寺 一座座拔地而起 一位位弘法大师 从西域来到中土
天梯山为代表的 凉州石窟群 承袭印度犍陀罗艺术 又带着“希腊化”特点 创造出无与伦比的佛教艺术
北魏太武帝 一统西域 他把凉州工匠 迁入平城 为云冈石窟开凿带来工匠
建国以来 对佛教、道教 北魏皇帝持开放态度 而道武帝时 沙门法果宣称 “皇帝即当世如来” 把佛教和皇权绑在一起 道教在民间已经十分盛行 新兴的佛教对于道教是威胁 这为宗教冲突埋下伏笔
太武帝时 汉族大臣崔浩 影响了皇帝信仰 于是有了“太平真君”的年号 又因为佛教僧侣 避藏人口 侵占土地 又被皇帝发现图谋不轨 浩大的灭佛行动就此开始
到了其孙文成帝时 佛教开始复苏 在著名的高僧昙曜主持下 和平初年 昙曜五窟开凿
他们包容创造 融祖先形象于西来佛像 佛教成为北魏国教 在云冈 佛像坐于穹庐顶 希腊、中亚、印度 草原、汉族、河西 多种文化落地生根
北魏王朝 从游猎走向定居 开百年煌煌帝业 就像云冈石窟 体现文化碰撞
六十余年开凿 五万九千余尊造像 云冈石窟是一朝开刻 代表着五世纪世界雕塑最高水平 也是隋唐时代 最为巨大宏伟的人类杰作 现在的世界文化遗产 ▲北魏 云冈石窟 19窟西耳洞坐佛 还有从石窟掉落的 佛像残块 ▲北魏 云冈石窟佛像残块 @大同市博物馆 墓葬中 体现出信仰因素 其中弥勒信仰 是百姓寄希望于 西方极乐世界 祛除战乱、身份等 现实世界 为自己带来的苦难
鎏金佛像 是平城时代难见到的 能够寻找一些残块 也十分幸运 ▲北魏 火焰纹铜牌饰 对鸟鎏金铜牌饰 2013年大同市东信家居广场北魏墓群出土 可能是佛像背光 @大同市博物馆 出土罕见的 墓葬石堂 四壁绘有佛像 佛像的画风 与新疆克孜尔石窟类似 而它的题材 有隐喻二圣临朝 的释迦多宝对坐 也有头戴风帽 礼佛的善男信女
张庆捷老师 对其中的绘画内容 做了考证研究 ▲北魏 彩绘佛像石椁板 大同市富乔垃圾发电厂工地出土 皇兴三年(469)佛教画像石堂。 石堂为长方形屋宇结构, 悬山顶,由地栿、四壁、梁和顶板组成。 石堂北安放石棺床,雕刻忍冬纹和水波纹。 主人为幽州燕郡安次县人韩受洛拔的妻子,名为邢合姜 东壁彩绘两尊坐佛,佛之间为供养菩萨和莲花装饰, 下层为博山炉和供养人行列 @大同市考古所 ▲石堂北壁中间为二佛并坐, 有头光、背光,面相丰腴, 施说法印,头部和上身略微内倾 ▲西侧为一尊坐佛,下层为博山炉, 两侧为前导供养僧人紧跟着鲜卑服装的供养人行列 民间善男信女 自己佛龛供养 石头是云冈废料 雕刻精细 ▲北魏 石雕二佛并坐龛 大同城南工地出土 最上面是供养人,中间是拱形龛, 两佛对坐,佛两边是菩萨,最下是博山炉蹲狮 与云冈石窟二期孝文帝主持开凿的题材一致 @大同市博物馆 在永固陵 寺院佛寺遗址出土 菩萨 飞天头像 面相饱满 有西域之风 迁都洛阳 吸取汉族文化 佛像变为 一副清秀俊朗 褒衣博带的风格 ▲北魏 菩萨头像 方山思远佛寺出土 眉眼细长、面相饱满 @大同市博物馆 ▲北魏 陶女侍俑头 2010年大同市同原高速陈庄北魏墓出土头戴小冠 @大同市博物馆 北魏所处的时代 就是无数小国一现 看过云冈石窟 余秋雨留下了一句话 “中国由此迈入大唐”
为后世留下的 还有各种乐器 它们也为大唐盛世 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篇章
中土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 拓跋鲜卑统治者亦然 北魏建国之初 “诏尚书吏部郎邓渊定律吕,协音乐”
后世帝王 平西凉 灭大夏 通西域 大量音乐人才 连同乐器 并入平城
孝文帝制定法律 移风易俗 使得鲜卑族从 风俗习惯 靠近汉族士人
那时传统中土音乐 高丽音乐 龟兹乐曲 汇集一堂
北魏沿袭前朝传统 开展民歌采集及工作 贵族家伎对民歌的保留与传播 起到重要作用 谱奏的鲜卑民歌 至今几乎失传 留下“阿荤来操”等几首
平城音乐遗存 主要集中于云冈石窟 其中有音乐图像的洞窟达 22座 乐器雕刻不少于664件 乐器 30余种 本土的阮、琴 有了拨子弹奏法 筚篥、排箫、鸡娄鼓等 外来乐器的引进 丰富和发展北方音乐 ▲北魏 云冈石窟伎乐 可见琵琶、排箫、横笛、腰鼓、拍板、箜篌等乐器 司马金龙石雕帐座 它的名气不仅仅因为 细腻的工艺 还有北魏音乐的反映 ▲北魏 石雕帐座 大同市石家寨村司马金龙墓出土 上半为覆盆形,从中央向四周依次雕出 连珠纹、莲花纹、盘龙、山峦等纹, 下部为方座,雕刻缠枝忍冬和伎乐童子 @大同市博物馆 ▲鸡娄鼓的演奏者 上身袒露,下着犊鼻裤,帔帛绕臂,胡跪状,眉眼细长 ▲舞人和环状缠枝忍冬 还有跳舞的胡人 ▲北魏 石函 @北朝艺术博物馆 谢兴石堂里 头戴鲜卑帽 也有吹奏长笛 演奏阮的乐师 旁边图像 演奏古琴箜篌 周围放置餐具 一人袖手听得入神 显然他们在郊游时娱乐 还有乐队演奏 乐师队伍人员庞杂 出土珍贵的釉陶俑 能够证明 ▲北魏 釉陶伎乐俑 2013年东信家居广场北魏墓出土 这俩人是汉人乐师,头梳发髻,着长袍,吹管萧和排箫 @大同市博物馆 ▲中间二人戴鲜卑帽,着交领长袍,一人弹阮,一人弹琴 ▲此二人也戴鲜卑帽,左侧吹筚篥,右侧未知 可见前几个人无论汉人还是鲜卑人都是眉眼细长, 而最后这人眼窝很圆,显然刻划了一位胡人乐师 当时 粟特商人大量往来平城 也有各种耍杂技 通乐理的艺人 来谋生 墓葬出土的胡人俑 面目情况也不同 有的高鼻深目 有的看似来自西亚 有的分不清是哪里人 他们的到来 使得北魏平城有了 一番新景象 ▲北魏 彩绘胡人奏乐俑 2014年大同市华宇商业中心北魏墓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 下同 ▲北魏 彩绘胡人杂技俑 这种额上有洞的表演叫做 额上缘橦 是百戏杂技项目中 一种爬杆活动
橦即竿 树之攀缘以为戏 伎者缘橦直上鸟飞动作迅敏惊险 乐队在旁边鼓乐助兴 极富有人间现实生活的情趣 ▲大同仝家湾梁拔胡壁画倒橦伎乐图 下面是组合伎乐俑 它再现当时爬杆 伎乐组合的场面 其中有许多胡人 ▲北魏 灰陶伎乐俑 2013年御昌佳园北魏墓出土 七件,高鼻深目,袍子侧面底部开叉, 双腿分开与肩同宽,足蹬靴, 其中一件戴风帽其余戴胡帽 面部表情安详可以看出是西域人士 正中是额上缘橦(tong二声)四周是伎乐 @大同市博物馆 ▲首先是额上缘橦, 额上有一插木橦的孔,一手叉腰,一手扶橦 大腹便便 ▲一人击鼓状,头戴胡帽,身材魁梧、昂首眯眼, 十分陶醉 制作极为生动 ▲一人用手抚五弦琵琶,十分出神 让人感到精彩的爬杆奏乐表演正在进行 西域胡人 大多来北魏谋生 或是趋于压力 归附投靠 有的人为奴 有的人自由
文化融合发展 使得北魏音乐 发展出不同门类:
鲜卑民族音乐 宫廷音乐 佛教音乐 贵族音乐 以及四夷音乐等
贵族音乐出现 鼓吹赐乐形式 是礼乐制度的 重要组成部分 出现鼓吹 羽葆鼓吹 两种赏赐乐队形式
下面出土的鲜卑乐队 就是音乐文化融合 本土的队伍 有些乐器残损不见 虽是陶器 但会感受到美妙的音乐世界 ▲北魏 伎乐俑 2013年御昌佳园北魏墓出土 彩绘陶女舞俑 2000年雁北师院北魏墓群出土 这组陶俑群展现了当时演奏的场景,乐工奏乐。 鲜卑女舞俑,左手在前,将长袖舒展扬起, 右手在后,将长袖尽情甩开 @大同市博物馆 ▲灰陶乐俑 头戴十字纹鲜卑帽,顶上的“十”字形似麦穗状缝缀痕迹, 均匀清晰,好像用四块面料或皮革缝制 面相安详戴耳饰,乐器丢失 ▲头戴十字纹鲜卑帽,着左衽红色半袖长衫, 内穿白袍,里着及地长裙 舞姿翩翩,十分优美 ▲手持琵琶演奏的乐俑侧面 ▲脑后帽裙既长且宽,帽与帽裙有扎带一周, 帽裙后有“八”字形刻痕,表示在帽的后部扎带系结 丝绸之路 给予北魏世界眼光 他们南征北战 开拓疆域 文化习俗 生活方式 城市建设 方方面面 都在不断进步 大步赶上偏安的南朝
从孝文帝 冯太后执政 轰轰烈烈的 汉化改革运动 不断进行 云冈石窟也记录 服饰着装上的变化 朝政礼制也不断完善
随着平城人口激增 狭小的盆地容纳不下 供应的粮食物资缺乏
此时 北魏帝王 有了更加宏伟的志愿 一统天下 结束战乱 而居于中原的洛阳 更加靠近南方 有万亩良田 而北魏走向洛阳 坚实地迈入农业社会
公元494年 孝文帝 以南征为名 开始了迁都计划
云冈石窟从 皇家开刻 变为地方士绅豪强 捐钱造像 直到“六镇之乱”而终
从此 平城时代落幕 洛阳时代来临 ▲司马金龙墓栗色釉陶马 文|王辉 图|网络 |
|
来自: Michael430 > 《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