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说课”的10点思考

 江山携手 2019-02-16
 

昨天下午,组织参加“教学大比武”的教师进行第一轮“说课”。参赛人员比较多,有27个。

在打分的同时,根据说课教师的表现,也思考了很多,归纳成以下10点,也不一定准确:

1、脱稿问题。或许是由于准备的时间少,或者重视程度不够。相当一部分的老师没有脱稿,是比着说课稿念的,要是放到正式比赛,这显然要给评委不好的印象,直接影响得分。即使不能完全脱稿,但最起码要对材料比较熟悉,和评委有一个眼神的交流,头也不抬地朗读,实际是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评委的不尊重。

2、无板书。说课老师的身后就准备了黑板,但很少有在说课之前先板书一下课题或者根据内容的需要在黑板上有重点地写上几笔的。板书是一个老师重要的基本功,不管多媒体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粉笔和黑板仍然是最重要的工具,传统的东西往往是最有生命力的。

3、礼貌问题。在这一点上,差异较大。有些老师的开场白很简洁,鞠一个躬,道一声好,自然而贴切;结束语干脆利落,谦虚得体。有些老师却无任何表示,直接切入正题,对评委视而不见。有些甚至堂而皇之地坐下来,“面对面地交流”。哪种情况给人的印象好,不说自明。

4、独立钻研教材问题。准备的认真和充分程度反映的是态度问题,如何准备,或许是个能力问题。从说课来看,有些说课稿很规范,包括打印的格式、体例以及语言的组织,但明显看出属于自己独创的东西很少,绝大部分是“百度”或者“GOOGLE”的杰作。以“我”为主,还是以“借鉴”为主,是一个问题。虽然这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但老师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还需要提高。

5、语言表达能力。俗话说,“一句话能把人说得笑起来,也能把人说得跳起来”。可见语言艺术的魅力。和上课一样,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到说课的效果,有些老师语言流畅,节奏感强,抑扬顿挫体现得淋漓尽致,而相比而言,部分教师尽管内容不错,但因为缺乏语言的包装而逊色不少。

6、定位不准确。说课在本质上是一种“预设”,也就是说它谈的仅是一种思路,是上课的“图纸”,这里边实际没有动态生成的问题。从本次来看,有的老师是单线思维,也就是他把自己怎么问,学生怎么问答,然后自己怎么进行下一步都安排好了,似乎自己“预设”的就一定能实现。这样的说课显然是不合适的。拿到课堂上去也不行。因为考虑的完全是自己怎么教,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走,操作性很差。有些老师甚至有对课堂效果的评价,这里就是混淆了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的关系。

7、缺乏特色。有些说课尽管五脏俱全,但没有什么“亮点”。从中看到不到“设计意图”,仅仅是一种按部就班的流程。面面俱到的结果是淹没了重点,给人留不下什么印象。

8、须体现能力和习惯培养。说课更要把学生的学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不能唯我独尊,一味地强调老师怎么教。因为新课堂的理念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最终还要落脚到学生的学上。

9、理论支持少。一些教学环节怎么设计说得多,但为什么这么设计说得少,知其然而不其所以然,是说课的大忌。在观念决定一切的时代,“知道”是一个前提,尤其是说课,描绘得蓝图诱人,有厚实的理论基础,自能吸引人,至于在课堂上能不能实现,那是另一个方面的问题。

10、教材的定位不准确。为什么教?意义何在?这是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如同射箭时的靶子。给课题一个明确的定位,讲清楚这一“部分”在“整体”上的位置和作用,是不容轻视的前提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