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门听课:评价还是交流?

 江山携手 2019-02-16
   推门听课,是教学管理的一种方式。即教学管理人员在事先不告知的情况下,直接进入任课教师的课堂听课。有在课前进教室的,有在中途“闯”到课堂里的。目的是随时了解一线教师的上课情况,起到一种监控的作用。
  对于这种听课方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争议颇多。有的人甚至从“尊重人的隐私权”的角度向它发难。
  其实,进入新课改以来,课堂的开放程度大大提高,老师之间互相学习,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倒是怕人听、一味捂着盖着的课堂实在有些让人琢磨不透。
  所以,我一直倾向于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推门听课。
  这里的问题是,门也推了,课也听了,接下来的工作呢?教学管理人员在老师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接触到了“原生态”的课堂,是打一个分,来一个量化的评价,或者对课堂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劈头盖脸地训斥一顿?还是把每一节“推门听的课”作为一种资源,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和授课老师进行一番交流,在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中促使老师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呢?
  我更肯定后者的价值。
  首先,教学管理人员并非专家(包括听本专业的课),尽管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一般老师站得远一此,看得深一些,但这并不意味着具体到一节课上,所谈所评都能到位。顶多属于“一家之言”。这样,便不适宜于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教学观念给一个老师的课来个盖棺定论。对年轻教师尤其如此,试想,年轻教师大多教学思想不太成熟,对自己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模棱两可,是非对错的界限很不清晰。评价对了,固然能帮助他们提高,如果说错了,他们也听了,岂不帮了倒忙?
  其次,一节课并非“孤家寡人”,它多多少少要与前、后的课发生关系。授课教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往往是比较系统的,因此在不了解“背景”的情况下,孤立地单纯地去评价一节课,再套用一些教学理论,未必适用。再说,课型不一样,年级不一样,评价的角度自然不同。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练习课、活动课、实验操作课……各有各的模式和教学目的,不可一概而论。
  再次,从推门听课的目的来说,固然是要实现一种监控。但更应该要以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也就是说,要立足于帮助老师改正不足,是着眼于未来,而不是单纯地静止地给予一种评价。也就是说,应该是为了“帮助成长”,而不是为了“落实奖惩”。
  所以,在推门听课后,应该更多地了解老师在教学设计上的一些想法,询问一下教学的进度,让他们谈一谈近期的收获与困惑,就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拿出来作为课题与老师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提出下一步教学的努力方向。
  在以“探讨”为主的交流中,让老师自己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 以建议的方式提出希望,这样更容易让老师接受。
  其实,作为教学管理者,听课也是一个向老师学习的过程。教学,是个性化太强的活动,人人都“有一套”。只有抱着虚心的态度,“让思想碰撞思想,让智慧抵砺智慧”,才能营造和谐浓郁的教研氛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