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醍醐灌顶悟“读书”

 江山携手 2019-02-16
 

从初中时起,对书的热爱便已经扎了根。

那时候,学习远没有现在紧,特别是初一和初二。记忆中好像也不像现在的学生一样有这么多的作业,除了期中期末外,“月考”一词还没有诞生,因此负担轻得很。

于是,读课外书便很有条件。四大名著以及各种武侠的、言情的、侦破的小说看了不少,因为家庭条件所限,大部分是借来或者租来的,“藏书”的想法从来没有过。不过说也奇怪,现在想起来,觉得那些书是认认真真读了的,受益相当大。

可是,毕业后,随着工资的提高,买了书柜,见到好书就买下来,放到里面,渐渐积累了不少,却感觉没有时间去读了,有不少一部分的书只是看了个开头便束之高阁,站在书柜前看去,除了书名是熟悉的,其余的头脑中一片空白。

看着有昔日的同窗一篇篇书评问世,遇到一些学者在演讲台上旁征博引、纵论古今,真的感觉到了自己的浅薄,怎么书多了,收获反倒越来越少了呢?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下来,好像喝了一杯白开水,平平淡淡的不着痕迹。

这是怎么了?

苦恼之际,今天在《山东教育》上看到了一篇薛峰和徐洁写的文章,发表在本期的扉页上,题目叫《何必“坐拥书城”》,眼前一亮,细细读来,真如醍醐灌顶,仿佛在迷茫的沙漠中找到了方向,对读书有了新的领悟。

按理,作为教语文的,不会不熟悉袁枚的《黄生借书说》中的文字“通籍后,傣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螵灰丝,时蒙卷轴。”这确实是“我们应该警惕的事情”。现在经常看到某些“封面人物”,尤其是所谓的学者和领导,照片的背景往往是大大的书柜和摆得整整齐齐的精装书,除了作秀实在不敢想像,这些日理万机的人是否对身后的藏书都认真阅读了。

作者精辟地论述道:

“不必刻意去扮演读书人,也并不想修炼成‘两脚的书橱’。如果书太多,容易读得不精。在古代,因书籍难得,学者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书虽读得少,但是有很有质量,书成为深入髋骨的精神力量。读书如果贪多,则很可能在一些无足轻重的书籍上耽误时间,从而影响了读书的效益。”

读书是为了求知,为了完善自我,绝不是为了装装样子。“腹有诗书气自华”,胸无点墨的人即使再刻意扮雅,只能是“斯文扫地”。

作者说:

“读书是一种享受,求多、贪快或充满功利色彩,享受就打了很大的折扣,甚至变成了负值。读书不是为了敷衍外在的要求,应付任务,更应该是一种内心真实的需要。读书的味道必须自己细细揣摩才能出来,就像陈年的老酒要靠时间与精力的细细酿造。”

诚哉斯言!书只有装到脑子里、融化到血液里才有用,放到书橱里只是陈列品,与商店里出售的东西没有什么区别。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书店里的店员或者图书馆的管理员应该是最有学问的,但事实上,在很多这样的职业的人眼中看来,书,只是商品,而非精神食粮。

书不在多,在精;读书是一种内在需要,而非一种服饰或者招牌。

真的,利用好已有的藏书,撷取其中值得反复阅读的部分,认真取其精华,结合自身的工作和生活实际,加深理解和感悟,活学活用,才是真正正确的读书方法。

宋代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比学富五车的才子还有成就,可见,西班牙谚语中说的“好书好友,为数不必过多”,实为至言。

看薛峰和徐洁的好文,写一点感悟,自勉,而不敢诫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