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书房 我的梦

 xxjjsdt 2020-09-24

◎王师

我爱读书更爱藏书,书房经过我多年的积累,藏书几近3000册了。与藏书大家相比我的藏书自是小巫见大巫,但我可以自豪地宣称:在本镇上我的藏书应该排在前几名。我曾经参观过多个乡村书屋和镇上的图书室,浏览了架上的图书之后,颇为不屑:一是书少,二是有价值的不多,这些单位的书屋都没有我的书房藏书多。

有个属于自己的书房一直是我的梦想,如一条主线串起我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时期,直至现在。我出生于物质极其贫乏的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书籍是奢侈品,那也是一个不读书的时代,唯一例外的是“红宝书”。尽管我的父亲是一个乡村教师,除了应景的“红宝书”,家里却也找不出任何一本能叫做书的物品。但那个年代被称作小人书的连环画还是有的,诸如《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半块银元》之类,虽然看的懵懵懂懂,倒是连环画的画面吸引了童年的我们。见我喜欢小人书,父亲偶尔买回几本,我视为珍宝,看完之后不顾弟弟的央求,藏到家中某个隐蔽处,且经常变换位置,为的是不让弟弟找到。

某一天,大我5岁的四舅给了我一小木箱小人书,当时于我而言无疑是最开心、快乐的事。刷着绿色油漆小木箱里整整齐齐装着20多本大半新的小人书,四舅一向是个精细的人,他在箱盖上安有搭扣,于是我花了几毛钱买了一把小锁,从此我的小人书结束了“移动”生活真正有了一个“家”。

直至上了初中,蓦然觉得自己似乎是大人了,小人书已经不能满足阅读愿望,开始寻求看“大书”。那时文革已经结束,文艺作品的春天已经来临,四大名著开始堂而皇之地摆在新华书店的橱柜里。只是每本一元左右的书价对每天只有5分钱菜票的我来说是天价,只能看看封面过过瘾,不过内心的豪情壮志还是有的:等我长大了,一定要有一个像新华书店一样大的书房。

买不起书那只好蹭书或是借书来读,大致在初中一年级时,就在外公的书柜上寻到了五十年代出版的《青春之歌》《水浒传》,竖排且是繁体字,我硬是囫囵吞枣、连蒙带猜读完了这两本书。现在想来我能够认识大部分的繁体字,完全得益于这两本书的阅读。

那一年的暑假,得知村里比我年岁稍长的两位学兄、学姐有许多大书,于是厚着脸皮去借。两位都是独生子女,那个年代独生子女可是家中的宠宝宝,他们不仅拥有独立的房间,最令我羡慕的还是那个装满书的大木箱,与他们相比我那个装小人书的小木箱似乎是孩童的玩具一般。好话说尽,我分别从他们那里借到了《镜花缘》《隋唐演义》等书籍,更重要的是他们装书的大木箱开启了我藏书的梦想。

工作后在乡村当教师,尽管当时月薪只有82.5元,可每月领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镇上的书店买上一两本书。日积月累我的书柜里终于有了半柜子书,由于书柜在客厅最显眼处,前来借书的人络绎不绝,且大多数有借无还。

于是一边是新书进柜,一边是借书出门,我的书柜总是维持着一半。虽想有个专门放书的房间,可是蜗居长达二十多年,这个想法只能深深地藏在心里。后来自建了一幢两层小楼,搬进新居之前就已经规划了自己的书房。当然这个书房只是摆放着几个装着书的柜子和一张桌子而已,绝没有古代官员书房的豪华与气派,四壁白墙,无任何书画装饰,简陋至极。我喜欢呆在这个简陋的书房里,与书相伴。终于为书建了一个家,也初步圆了自己的书房梦。

2010年我买了一套复式房,装修的时候就把楼上的大客厅设计成书房。装修结束以后,量好尺寸,买了两组金属书架,中间摆放着一个长条桌,便于阅读和摆放书籍。有同样爱书之人来家做客,我会热情邀请去我书房坐坐。虽达不到“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的地步,但我却别有一番惬意。

尽管电子阅读的时代早已到来,可我还是喜欢传统的阅读方式,翻开书页,不仅有清香,还有诗和远方。

倦了时看着书柜里的几千册图书,觉得自己幸福满满,有如此多的书籍相伴,夫复何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