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下班回家,在楼梯口碰到了四岁的儿子,问他到哪儿去,说是“下去玩一会儿”。
但直到做完饭,都接近十二点半了,也不见他敲门的声音。母亲等不急了,便下去找。
二十分钟后,母亲回来说,小家伙在同事家里吃米饭呢,不愿意回来。
随他去吧。便吃饭。
其间,又谈到了那个话题:儿子不认真吃饭,尤其是不爱吃蔬菜。
说着说着,我蓦然发现这简直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好几个同事的孩子都是这样,宁可就着白开水啃上一个馒头,也不愿意吃点蔬菜,好像天生和蔬菜反向似的。
联想起平时和不少朋友和同事的谈话,发现问题大致类似:孩子对馒头和蔬菜等主食的兴趣远远低于一些花花绿绿的零食。
原因到底在哪儿呢?
其一,乱七八糟的零食占据了胃的空间。只要是到商场或者小一点的“小铺”去看一下,不能不佩服厂家在吸引孩子时的创造力。没有什么营养的东西,借助五颜六色、奇形怪状的包装让孩子欲罢不能,而且又非常便宜,有的积累多了,还可以兑换点所谓的奖品或者集成一系列有情节的卡片什么的。于是,每日买点、吃点零食,几乎成了不少孩子的必修课。尽管这些东西量不大,但它数量多啊,吃来吃去,口味有了,表面的营养也有了。到了吃饭时间,他们自然对饭菜不感兴趣了。在所教的班级里,有些孩子午饭是凑和着吃的,有的甚至把买饭的钱全花在了零食上。
其二,嫌用筷子夹菜麻烦。筷子是我们中国人的伟大发明。在锻炼用手的同时,也锻炼了脑筋。可是,西风东渐,在麦当劳等外国名牌的影响下,能熟练地用筷子的孩子好像是越来越少了。孩子小的时候,由父母喂着还能吃上点蔬菜,随着年龄的增长,应该自己用筷子的时候,他们由于不习惯或者没有耐性,干脆把它省略了。
其三,在家里是唯一的孩子,凡事遇到的是“让”或者“命令”,而不是“争”。我觉得这也是个大问题。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孩子往往对别人家的同样的东西感兴趣,而对自家的却没有兴趣。比如今天中午,儿子到同事家和同事的孩子一块吃就能吃上点,在自己家里却总是推三推四的,在要求他吃饭(尤其是吃菜)的时候,一会儿要打开电视,一会儿要喝牛奶,一会儿要看影碟……反正总是想办法推脱,逃避吃东西。这就是因为反正不吃也是自己的,不会遇到有“敌人”来抢的情况。太容易得到的就不知道珍惜,何况他很少体验到饥饿的感觉。假如是两个或者更多的孩子在一块吃的话,那出于一种竞争的心理,或者怕万一吃慢了吃晚了就没有了,积极性自然大有提高。 其四,家长权威的弱化。很多当教师的都有一个感叹:自己虽然是老师,但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宁信老师的,不信家长的。这里抛开溺爱的成分不谈,最主要的问题是,由于家长与孩子的“零距离”接触,在孩子面前家长没有神秘性可言,“高大形象”便树立不起来,孩子对家长的要求的“执行力”就差。我相信,当孩子不爱吃饭的时候,他的老师突然进来,说一句话,可能要顶家长哄一个小时的。
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需要摄入足够的营养,但目前的问题却是只对口感好、新颖别致却是热量高、营养价值低的垃圾食品感兴趣,这无疑是很多家庭面临的教育难题。
想彻底解决,让孩子“与世隔绝”就行了,可这根本办不到。说到底,只所以是难题,还是一个综合问题,独生子女、隔代教育、利益至上的市场环境,都是无法一时半会儿就改变的。
或许,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