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迎财神!给孩子听听“钱”的历史

 星光闪亮图书馆 2019-02-16

明天就是大年初五,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今天夜里就是“迎财神”的时候了。


正巧今天又是周五,《原来是这样》每周更新的日子。于是我们应景地推出了这一期《钱币往事——中国货币发展简史》,大家可以在迎财神的同时让孩子增长知识。


1. 男神一号

爆款科普音频节目主播——旭岽


说到《原来是这样》,就不得不介绍一下第一位男神——旭岽

(我是不会放照片的,以免这种肌肉猛男的小鲜肉形象影响了你们对内容本身的判断

他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做了一档免费的科普音频节目,在喜马拉雅IT科技类常年播放量位居榜首,全网播放量2亿+。

《原来是这样》以其专业播音员的声音、搭档对谈的轻松形式、精良的配乐和后期制作、以及高质量的内容!让几十万人爱上了科学。


由于男神一号没有付广告费,这里就不多介绍了。

但是,当心!

麻麻们会爱上他的声音;

粑粑们会爱上节目内容;

而小朋友们则会爱上这个节目及所有主播!

此处扔链接,欢迎订阅:

https://www.ximalaya.com/keji/246622/

当心对科学上瘾哦~



2. 男神二号

中国传统文化推广人——天艺琳琅


这位男神帮我们写了这期节目的文案,所以重点介绍一下


不过。。私藏的男神拿出来真的好舍不得呢。。以后估计约课更难约了


直接上FAQ:


1.天艺老师是做什么的?


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博物馆里搭建一座桥梁,在孩子们和那些文化遗存和古代器物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化中那些正直阳光,又精彩纷呈的地方。”


包包妈功利版解说:


简言之,就是在各种文化历史类博物馆/展览中给孩子们上课,用妙趣横生的内容,和生动的形式,来传播中国及世界的历史和文化


现在大语文的概念越炒越热,无非就是要了解文字背后的传统文化+历史。

与阅读背诵书上的文字相比,到博物馆去站在那些真实存在的文物前,听天艺老师将它们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更能激起孩子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兴趣。

鸡古文、鸡历史时,连洗脑都不用洗了


2.天艺老师的课,到底上点什么呢?


听说我要帮天艺老师推广,一大波麻麻踊跃发来了无数朋友圈截图,把我的微信都挤得闪退了。。这里随便放几张吊吊大家胃口:




除了上海地区的课程,还有节假日期间到北京、西安等地的游学项目。这样全国各地的小伙伴就都有机会参加了


在我朋友圈里围观的小伙伴应该也看到我晒过多次了,每次都引起轰动。


我带着哥哥上过“青铜馆”课程



“少数民族馆“、”钱币馆”课程


顺便说一下,我以为每次听课,让小朋友听个开心,培养一下兴趣就够了,记不住也无妨。但是,我们这期节目中,好多内容天艺老师都在钱币馆课程中讲过了,小朋友今天一边听节目一边兴奋地跟我说:“妈妈!这个地方天艺老师讲过的!这个也讲过的!”


没想到,只听了一次课小朋友居然都!记!住!了!不得不佩服天艺老师课程设计得趣味性强,才能加深印象。


“丝路敦煌特展”课程


(以上图片都来源于热心麻麻们给我的截图)


等课程。这些名字听上去都是索然无味,让人想到博物馆里阴森的气氛,和冰冷的器物们。


可是,天艺老师的高能之处就在于,他能运用自己在顶级管理咨询公司(安达信、毕博、埃森哲)十多年来练就的各种能力,结合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来设计每门课程;同时又以出色的场面掌控能力(带过娃的都知道,要能吸引住七八个娃在博物馆安安静静地听课那得有多大的魅力啊!)牢牢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


相信你们从截图中可以窥之一斑了。


3.天艺老师的课,适合多大的孩子呢?


他们有一套完整的体系的,大家可以到他的微店里详细看:

我个人上下来的体验是:


幼儿园大班到初中生都有合适的课程;甚至一些特展,还有专门针对成人的课程。


a.大班到小学低年级比较适合我们上过的那些上海博物馆各馆课程,以及各种节气民俗课。


b.小学高年级到初中生可以上同样这些课的高年级版,以及世界简史、希腊简史等听课+团队合作项目的课程<——这些课程很让我眼馋啊,盼着小朋友快快长大


c.还有普适节假日历史名城(西安、北京等地)的游学活动,以及各类特展(如我们刚刚参加的丝路敦煌、以及最近大热的拿破仑特展)课程。


除了课程以外,天艺老师还有好多个传统文化分享群,平时群里的画风都是这样的: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

4.怎样才能加入天艺老师的群,怎样才能听他讲课呢?


长按识别以下二维码,添加“琳琅小助手”,备注暗号“包包妈”

就可以请小助手拉你入群了


有这么一位高能的文化历史大神在,当旭岽跟我说迎财神要做货币简史时,我就果断邀请了天艺老师给我们撰稿,小伙伴们就请边听边看吧~

别忘记,文末有福利哦~

文末有福利·文末有福利·文末有福利·文末有福利·文末有福利

接下来就请大家欣赏两位男神爱情智慧的结晶,enjoy~



3. 钱币往事——中国货币发展简史


说到货币,还得说说没有货币之前人们是怎么干的,这事儿很多人也都知道那就是实物交换、以物易物。比如你是养牛的,这天你没鞋穿了,你就牵着牛去找卖鞋的,一番商量之后,你把牛换了人家的鞋。当然如果你不是智商欠费严重的话,不会用牛这么贵重的东西换两双鞋就走,你东看西看,看中了人家的一头羊和两只鸡,虽然还是有点不太平衡,但好歹也还可以接受,于是你放下牛,牵着羊,捧着鸡,提着鞋往家走……只是,吃不惯羊肉的你,或许还会在半路上就琢磨能把羊再换点什么。大家觉得这样实在太麻烦了,于是逐渐出现了贝壳之类大家都能接受的,有一定价值的“实物货币”。


说起贝壳,今天的人可能很奇怪,这东西在海滩上一捡一大堆,怎么就能当货币呢?那么居住在海边的人,是否就比内陆的人“捞钱”更容易呢?


其实说起来,这贝壳也不是普通的贝壳,在秦代之前,很少有人住在海边,因为根本就没有路到达海边,而且古人用的这种贝壳还是南方的居多,本来那时候的南方并不太发达,又没有路,加上瘴气横行,要想获得贝壳那是异常困难。所以,物以稀为贵,就让这贝壳的有了不凡的身价。


能充当货币的天然海贝品种也很多,其中以“货贝”比较常见。这种贝长什么样,其实依然可以从“贝”这个字中窥见一斑——贝面上有一条长长的齿槽的称为“贝齿”或“贝唇”,贝的正面较为平整,贝的侧面稍微鼓突,人们为了便于携带方便,在货贝的背部多凿有小孔。


以贝为币,这就是“贝币”。在商代中期以前贝币价值很高,臣下若能获得商王用贝币的赏赐那可真是极大的荣耀。


今天,古代货币“贝壳”还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想想那些带贝字旁的字就很清楚了,财、货、账、贵、资、费、购、贡、贩、贫、贱……都和钱有关。还有个字或许你想不到,那就是朋友的“朋”——这个字其实是古代的一个计量的贝壳单位,一“朋”为十枚贝壳。这个字往往出现在青铜器的铭文上,格式是“王赏了某某多少朋贝壳,某某用这笔钱做了这件珍贵的器物,子子孙孙永远要珍视”。“朋”字在青铜器上的写法是个会意字——现代汉字是两个月亮的月,但其实在古代的文字中,“朋”是挂在横木上的两串贝壳,质地相似,水准相当,堪为“友邻”。下回,你可以去博物馆里找一找。



商代中期时,随着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天然贝币渐渐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兴许是内陆人也嫌大老远跑到海边去“捞钱”太过麻烦,不如就地解决,于是于是在当时又出现了许多仿制贝币,有石贝、骨贝、蚌贝、陶贝、绿松贝等等。


人们用各式各样的贝币交换商品,互通有无。荀子的《王制篇》形容当时货物流通的情形说“北方的走马大狗,南方的羽毛象牙犀皮颜料,东方的海鱼海盐,西方的皮革毛织品旄牛尾,中国市场上都能买到,住在泽地的人可以得到木材、住在山地的人可以得到水产,农民不动刀斧不陶不冶可以得到器械,工商不耕不种可以得到粮食。”


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货币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商代晚期,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成熟,真正意义上的钱币终于现身了,而它就是——铜贝。



不过,到了这个时期,虽然钱币的材质几经变化,但外观依然保留了当初天然海贝的形态,因而我们将这些贝壳形的钱币通称为“贝币”。


就这样,各种形质的贝币流通了几千年,一直到公元前六世纪后期,“贝币”已完全不能适应市场交换的需要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货币量太大”、商品价格失控——买更贵重的东西,携带“贝币”的数量恐怕要肩挑,车推才能支付,这就造成了流通秩序的混乱。


到了春秋时期,这种单一的低面值的货币制度再也维持不下去了,东周天子下决心要改革货币制度,决定铸行大额“货币”与各种“贝币”并行。(也有种说法是,由于王室缺钱,心生一计:自己造钱不就得了)东周景王二十一年,国王不顾保守势力的反对,终于铸造出了大钱——“布币”。


但是经济要讲究它的规律,不是你想造多少钱就有多少钱,钱脱离了实际,它就变成了废物。后来哪次大量发行货币没有引发通货膨胀?经济危机?所以周景王的并不能解决周王室缺钱的根本问题(当然这并不是今天节目的主线,有兴趣的朋友自己了解去),但不管怎么说,他的这一举措成了目前中国铸钱的最早记录。


前面提到的这种大额货币“布币”可不是布做的,而是地地道道的金属货币——空首布,长得像把铲子(相信很多人在博物馆都见过,其实最初的金属货币形式都来源于生产生活中的器物)。



至于为什么叫“空首布”,也和源于铲子有关——当时的人们大约有点固执:虽然这个货币的样子像铲,并不是真正的铲,但制作的时候,却在上端做出一个可以插柄的中空的洞来,所以称为“空首布”。到了后来人们才慢慢意识到这个中空是没有用的,于是逐渐消失。另外这个像铲子的空首布形状也不太一样,铲形上缘有的是平肩的,有的是斜肩的,还有的是耸肩的。


“空首布”一直使用到战国的早期。战国群雄逐鹿,大家都分别铸造了自己的货币,其中韩、魏、赵因为是从使用布币的晋国分出来的,所以样子基本都是“铲子”。这三家中,赵国比较特别,因为赵国地理位置的东面与燕国、齐国相接壤,而燕国和齐国是使用刀币的国家,所以,在赵国的东部地区,就铸造有刀币。刀币的样子不用解释大家应该也能猜到,就是像一把刀。虽然都是刀,但做的最好的,还是齐国的刀币——又大、又厚、铸造精美,份量十足。



在战国的所有国家里面,有个“不走寻常路”的楚国。楚国位于中国的南方,其文化说的好听是独树一帜,说得不好听那就是北方中原王国眼中的“乡巴佬”。楚国几乎所有的器物都与其他国家不同,货币也不例外。楚国实行上币与下币的货币形式,上币是黄金金版,就像一块能够分成很多小块的巧克力。


在上币金版中,比较多见的是一种叫“郢称”的金版,其次是叫“陈称”的金版,其它铭文的金版比较少见。


这种黄金货币价值极高,一般用在大宗交易、战争赔款或者赏赐中,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真的拿着金版去使用。举个例子,如果你拿着金版去吃早饭,一碗豆浆两根油条下肚,你一抹嘴,割下金版的一小块扔给老板,这就相当于你给了老板一张面值两万块的人民币,算了,小店刚营业,找不出,这顿就当小店请了,客官您走吧……


楚国的下币称为蚁鼻钱,样子就像一个青铜铸造的贝壳。蚁鼻钱上常有文字,而这种文字因为看上去有点儿像鬼脸,所以,也被称为鬼脸钱。(看到没,贝币直到这个时候其实还阴魂不散呢)


而之所以上面这些钱币都没有沿用很长时间,关键还是后来秦统一了六国。那战国时秦用的是什么钱呢?他们用的是圜钱。


别看字很难写,但这造型你我可都非常熟悉——圜钱的货币形制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圆孔圆形,一种是方孔圆形。没错,这时候已经和我们印象中的“铜钱”非常接近了。


圜钱的形制来源有人认为来源于古代的纺轮,最初是外圆内圆(也有说是源于璧环),可是这种钱有个缺陷,因为当时铸造技术限制,钱币铸造完之后边缘是不太圆的,需要将很多钱币串在一起,用工具来打磨。可是如果圜钱中间是圆孔的话,打磨时候钱币会随着串钱的圆轴滚动,非常不方便。于是渐渐地,中间的孔变为了方形,便于固定钱币来打磨。



这就是后世延续了两千年方孔钱的雏形。秦国当时是以铸造半两铜钱为主,这种半两钱在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后,继续作为秦代法定的、唯一的流通货币进行流通。


这里有个问题,前面这些国家用的钱样子互不相同,那么他们是如何进行交易的呢?难不成也有什么外汇交易所?


其实,现在并无任何的史书和文献资料来证明这一点,我们大约可以推测的是,不同钱币根据其重量,互相之间应该有个换算关系。比方在三晋地区,韩、魏、赵三国因为度量衡差不多,所以,他们之间的货币交换问题不大。


但是,如果把三晋地区的布币用做与齐国、燕国刀币进行交换,比如说,齐国的刀币通常在40克到45克之间,大的还可以到47克,假定我们以45克为计,再看三晋地区的方足布和尖足布,他们的重量大多相当于7克到7.5克左右,由此就可以进行一把齐刀换多少枚方足布或者尖足布的折算了。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以后,继续以铜质的半两货币做为法定货币来使用,为下币。除了铜的货币以外,秦国还用黄金做为上币来使用,这在《史记》和《汉书》中都有记载,当然流通最广泛的,还是铜币。这种方孔圆钱形制的钱币右侧写着“半”左侧写着“两”,也就是俗称的“半两钱”。前面也说了,半两钱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就出现了,并一直沿用到了秦代。



到了汉代时,在汉武帝以前的汉代初期,依然还是在使用半两铜钱,但是这时的半两是减重的半两铜钱,就是说虽然依然标识为半两,但货币的实际重量不足半两。由于汉初允许民间铸钱,因此有些贪心的刁民竟然铸造出了重量不足标准半两钱1/12的“榆荚半两”(因为钱的方孔太大,周边象四片瘪瘪的榆钱儿合成)。



汉代文景之治时期,使用重量为四铢的半两钱,四铢半两在汉代半两的铸造与使用过程中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货币统一,流通广泛,为文景之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惠及汉武帝时期。但由于上面说的货币铸造中的“任民铸钱”政策,老百姓总是想获得利益,因此民间所铸造的半两钱,尽管名称是叫四铢半两,但是实际的重量是不足四铢的。


所以,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国力的增长,逐步开始统一由国家铸币,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的时候,汉武帝开始将货币铸造权由民间所有收归到地方政府所有,开始铸造“郡国五铢”,就是由地方上铸造的标准重量五铢的铜钱。由于这并非是中央政府所铸造,因此各地所铸的钱币在重量和质量上都不相同。


到了汉武帝元鼎四年时,汉武帝就将货币铸造权彻底收归中央政府,并且推行形制完全统一的五铢钱,这被称之为“上林三官五铢”。与郡国五铢相比,上林三官五铢有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在中间方孔的上部有突出的一横。从此一直到西汉末年,基本都是沿用这种货币形式。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王莽无疑是个极其聪明的人,为了以示与前代的不同,他试图改革当时的货币,并前后一共进行了四次。但结果是把货币体系搞得相当复杂,实际也并不成功。虽然货币改革不成

功,王莽倒是给后世的钱币收藏家们留下了一大批制作精美的钱币,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一刀平五千”,这种钱上半部像是圜钱,下半部又像刀币,其中“一刀”两字为错金工艺,因此这种钱也被称为“金错刀”。



“一刀平五千”这名字听着就有点与众不同,实际这里的“五千”是指五千枚五铢钱,“平”是价值相当的意思。所以“一刀平五千”的一枚钱就相当于五千枚五铢钱的价值。这真是“耍流氓”啊!这钱虽然上面有那么一点点黄金,但从金属的重量和价值来说,与五千枚铜钱相去甚远。大额货币的发行相当于掠夺了民间的财富。好在和后世同样这么操作的帝王们相比,王莽还算有良心的,至少钱造得还是挺漂亮的。


王莽和他短暂的新朝倒台以后,历史进入了东汉。东汉的汉光武帝刘秀和汉灵帝刘宏曾经两次铸钱。其中汉灵帝铸造了一种特别的五铢钱——四出五铢,这种钱的背面有四道斜纹,由中间的方孔角上向四方伸出,并直达外郭,因此得名。因为当时已经是东汉末期,天下不稳,所以老百姓怎么看这种钱,都觉得是天下要四散分裂的预兆,不怎么吉祥。



东汉时期还有一个特殊的情况,就是当时战争频发,用铜量巨大,加上大地主们在自己的庄园内自给自足,还能将剩余产品卖出,于是货币只进不出,庄园内囤积了大量的铜钱,因此市面上流通的铜钱就不够用了。于是便有人想出来把一个铜钱剪凿成两个来使用,称为“剪凿钱”。这种货币的出现,其实就是出现了“通货紧缩”,钱变得更“值钱”了。


与东汉相衔接的,是三国时期。这时候各国都开始使用高面值的货币,你懂的,高面值的货币一出现,货币就急剧地贬值,物价也随之急剧的上涨,老百姓的财富受到掠夺。实际上这些高面值的货币并不如它的面值那样的值钱,比如刘备因为蜀国“军用不足”,为了充实国家的钱袋子,铸造了一种“直百五铢”钱,价值一百枚五铢钱。但是,“直百五铢”其实并不比一枚标准的五铢钱重多少,长得也没什么特别。两厢比较,王莽倒算是有良心的了,好歹“一刀平五千”上还带点黄金!



三国归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黑暗时代”,因此货币铸造水平一路走低也是可以预期的,而且没有底线!当时竟然还出现了一种极其轻薄的钱币,放在水中竟能浮起来。用手轻轻一掰就能掰断,买一斗米需要用一万钱。劣质铜钱的出现,也和当时战争频发,需要大量铜料铸造兵器,市面上货币流通不足的情况有关。


当然,良心产品也是有的——南朝的陈代曾经铸造过一种非常精美的“太货六铢”钱,发行初期规定一枚“太货六铢”可以抵用十枚五铢钱,换钱的老百姓不少。后来“太货六铢”也贬值了,于是持有太货六铢的老百姓大呼上当,有好事者幸灾乐祸,指出钱文上的那个“六”字,就像一个人叉腰在那边哭,以为不吉利,所以“太货六铢”也被称为“哭丧钱”。



话说回来,这一时期,尽管各政权都铸造有自己的货币,但是五铢钱始终是魏晋南北朝的主流货币。只是各种五铢钱的名目不同,种类繁多。


历史又一次在隋朝让中国统为一体。我们平时总说中华历史的高峰是汉唐,但不能忽略的一个事实是,汉唐之前都有一个短暂的统一时期,为后世的盛世打下基础。这两个短暂的统一王朝就是秦和隋。隋代虽然只有三十多年,但却在我国货币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隋代在货币制度上的统一,就没有后世唐代的高峰。隋五铢的五铢钱字体规整漂亮,延续七百年的五铢钱到这里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唐代,是个伟大的时代,所以货币制度也发生了重大而影响深远的变化。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之前我们说的那些布币、刀币、半两钱、五铢钱等等,其价值都和重量有关,可以统一称为“称量货币”。其实

历史上很多国家都经历过“称量货币”的阶段,从英镑、泰铢这些名称中,我们似乎还能进行追溯那个时代。


而唐代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时,废弃了以重量单位作为货币名称的方法,开始使用宝文钱制,这是历史性的改革,也是中国钱币史上的一个标志点。推行宝文钱制以后,货币不再以重量为单位,而是以“文”作为货币单位,一枚钱便是一文钱。


我们今天使用的金属货币也是这样的概念,比如你拿着一块钱,去超市花五毛买个棒棒糖,营业员找给你五毛,你是不会在乎这五毛钱的重量是不是正好是一块钱硬币一半的,因为货币的价值已经和重量脱钩了。一望便知,宝文钱制最大的好处就是货币的计算、使用更加便捷容易,有一个,算一个。


唐代早期和中期,铸造了大家所熟知的“开元通宝”,开元通宝上的文字由大书法家欧阳询书写,这也是历史书中第一次出现钱文有书人姓名记录的情况。开元通宝对后代,对邻国,都有很深远的影响。唐代铸造的货币还有乹封泉宝,乹元重宝,建中通宝。唐代中期安史之乱时,叛军铸有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



唐代到了中晚期时,出现了钱荒现象,就是市面上流通的铜钱数量不足。唐武宗曾发动了著名的“灭佛运动”,毁掉寺庙里的铜佛像,用来铸造钱币。钱荒还有个让人昏倒的原因,就是老百姓发现,把铜钱当作原材料熔化后,铸造成铜器去卖,获得的利润竟然要高过熔掉的那些铜钱,所以纷纷仿效之。从之前的“榆荚钱”、“剪凿钱”到熔掉铜钱铸铜器,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一旦钻进钱眼,那可真是惊人!


唐亡之后,是五代十国,这可是中国历史上又一黑暗时期。当时由于铜料不够,出现了铁钱、铅钱,甚至锡钱。当然,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各政权都比较短命,货币使用的时间也相对比较短,所以这一时期的货币成了钱币收藏爱好者的心头好。所谓物以稀为贵,因为流通时间短,自然市面上能出现的数量就不会太多。


时间进入到两宋,这个时期的货币往往以皇帝的年号命名,而且皇帝们还喜欢参与钱文书写。比如著名的“艺术皇帝”宋徽宗御书的大观通宝,还有太宗赵光义的淳化元宝。五台山还曾经出土过纯金的淳化元宝,应该是帝王当时用来礼佛,并非流通。


这种纯金的货币的发现颇具戏剧性,据说一个维修庙宇的民工偶然发现了一些古代的“铜钱”,当时发现时因为年代久远,并看不出是纯金的,因此这位民工将两个“铜钱”和山下小贩换了一块钱硬币和一条毛巾,小贩又转手十块钱卖给了游客,最后这位识货的游客才发现这是黄金货币。


宋代还喜欢铸造“对钱”,就是指同样一种钱币,上面书写的字体各不相同,比如淳化元宝就有隶书、行书、草书三种形式。



当然,学过历史的朋友也都知道,宋代还出现了纸币的雏形“交子”。除了北宋商品经济的异常发达外,纸币的出现还有另一层背景:由于国家防止青铜通过货物交易流入敌国,在有些特定区域要求使用铁钱,但铁钱笨重,使用不方便,于是在交通最不发达的四川地区(当时的益州)率先出现了纸币。


要知道,当时的世界上,主要使用的还是金、银、铜等货币。中国纸币的出现,具有金属货币不能比拟的优势——轻巧、便携、能够记录大量文字信息。如果将一张面值“一贯”(1000铜钱)的纸币换成铜钱,串起来长达一米五,重三公斤,所以纸币的确有先天的优势。


最初,交子由蜀地的民间富商主持发行。在交子使用越来越广泛的情况下,交子具有了统一的面额和格式,慢慢为大家所接受并作为支付工具使用,从而具有了信用货币的特征,演变为铸币的符号,成为了真正的纸币。作为纸币的交子跟金银铜铁等铸币比,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如果没有铸币作支撑,其本身就变得一文不值了。因此,其流通功能的实现在于人们信任这一纸币能够代表实际的铸币,只要信用有保证,这一纸币就能够发挥其流通的功能而合理地存在下去。


然而信用的维持并不容易,一般人没有能力长期保证这一信用的存在。富商主持下的交子因为富商道德的丧失或者经济条件的变化,信用危机的出现,也就使交子无法由私人继续主持发行下去。于是宋仁宗时,朝廷设立益州交子务,发行“官交子”,开了官方发行“纸币”的先河。



北宋朝廷为了保证交子发行的成功,出台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法规和政策来,其大致内容为:第一,交子的流通期限一般以二年到三年为一界,称为“兑界”,期满后必须兑换为下一界交子,方可使用;第二,限定每界的发行总量;第三,每印发一界交子,必须备有一定的准备金,以保证纸币能得到自由兑换;第四,禁止私人印刷交子;第五,限定流通区域,主要限定在四川地区,后来稍有扩大。


看的出来,在早期,政府对于纸币的发行是比较谨慎的,而且对纸币依赖信用的特性和易于仿造和滥发的弱点是有充分认识的,因而这套金融监管体系和措施应当说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交子”的顺利流通。


当然,印钞的好处人人皆知,一旦出现政府巨额财政开支需要时,政府往往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利用手中的权力,滥用公信力,无限制地发行纸币,最终造成通货膨胀,从而使纸币丧失了信用,也就变成了废纸,北宋交子的命运也证明了这一点。


南宋时期,多种官营纸币同时流通,其中地位比较重要的是“便钱会子”。这会子也是由民间发明的一种可兑换票据,之后被政府垄断发行权。而南宋会子的发展史几乎与北宋交子如出一辙,初时币值还较为平稳,但越到后来增发速度越快。



到了后来的元代,纸币又再一次兴起——元世祖忽必烈继位前,蒙古帝国的地方政府曾发行过类似宋、金两朝的纸币。这些纸币均有各自的准备金,但在使用上受到地域限制,非常不便。直至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中央才首次发行了可以全国通用的纸币。


中统元年七月,元朝中央政府先印制了一种以丝为准备金的“交钞”。之后又于同年十月,印造了后来著名的“中统钞”。并规定“中统钞”以银为准备金,每一贯抵同交钞一两,每两贯抵同白银一两。


元代可以说是古代官营纸币的成熟期,制度上比宋代更加统一完备:首先,以旧换新,废止地方政府发行的旧钞,全国统一使用中央发行的新钞;其次,禁止金、银、铜等金属货币的流通,只准许使用国家发行的钞币贸易;再次,民间缴纳的赋税一律以钞币支付;最后,原则上严格限制纸币发行量,无准备金绝不发行新钞。毫不夸张地讲,元代的纸币制度已经非常接近现代纸币。元钞在元王朝庞大的疆域内广泛传播,南至海南岛、北至外蒙古、西至新疆,都能发现元钞流通过的证据。


可惜元钞的命运走向和宋代纸币相比,并没有什么根本不同。在最初发行的十七、八年间,元钞币值牢靠,还是深受欢迎的货币。但随着忽必烈发动大规模南征和对日战争,以及为拉拢各派政治势力而花费巨额赏赐,其财政状况迅速恶化。于是乎,为摆脱收支困境,元廷也在纸币供应上做起了文章。结果嘛,和前朝也没啥区别,物价飞涨,民间财富被无情掠夺。


到了明代,朱元璋依然也有着浓浓的纸币情节——洪武八年就推行起了“大明通行宝钞”。这种纸币非常大,甚至比今天的A4纸还略大一些,纸币用桑穰为材料制造,纤维较长。因此即使过了六百多年,我们今天见到的大明通行宝钞依然柔软,可以折叠。



纸币最上面是“大明通行宝钞”六个字,中部靠上方写着面值,比如一贯,相当于1000铜钱。由于当时百姓中文盲是大多数,所以下面用图画画出10串铜钱,一串代表100个铜钱,10串为1000铜钱。两边用九叠篆分别写着“大明宝钞”、“天下通行”。其实这八个字正常人根本看不懂,甚至认不出这是字,这便是一种威严,你既然连字也认不出,自然也就不敢制造假币了。


如果真的有人胆敢制造假币,那纸币下方也明确写出的惩罚办法:“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百五十两,仍给犯人财产”。一方面是对造假者的威胁,一方面是对告发者的诱惑!


纸币的背后,折射的是“信任”二字,凭什么一张纸就能抵用几百几千的铜钱,从货币材料的价值角度来说这相差得非常远。但如果国家经济稳定,政府信用可靠,纸币便可以畅通无阻地在市场流通。当政治昏暗,物价飞涨时,人们便容易放弃纸币,选择保值的金属,甚至回到最原始的物物交换。


表面上看,明宝钞是受元钞的影响所创。宋元两代所积累的经验教训,本应对明宝钞的制度设计产生积极影响。但实际上,明代钞法反而是历代当中最为粗陋的。其钞法败坏之迅速,也远在宋元之上。明代钞法之粗陋,首先体现在不设准备金上。朱元璋在订立钞法时明确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但民间上缴金银后也不准用宝钞兑回,简直与抢劫无异。


同时,明宝钞的发行又不规定上限,只发不收,只发行,不回收,所以,一开始,纸币数量少,所以信用还是良好的,但是到了后期,纸币印刷发行量越来越多,以前几十年甚至百余年所印刷的纸币都在流通。因此,这种纸币其实在创建之初就是一种贬值飞快的劣币:发行十五年后,原来可以兑换1000铜钱的一贯面值大明通行宝钞就只能兑换250铜钱了。


大明通行宝钞一直推行使用到明代中叶,最后彻底崩溃,民间再没有人愿意用纸币交易,明英宗继位后(1436年),干脆承认民间可以合法使用白银。至此,除了明廷利用宝钞强行支付的做法一直持续外,纸币在民间交易中基本绝迹(这也埋下了官员必须靠贪污受贿为生的伏笔,这又是后话了)。到了明代中后期,实实在在的铜钱以及白银,再次成为货币的主角。


看了那么多清宫戏的朋友,对清代的货币体系大多有过耳闻——清政府沿袭前代遗留下来的货币制度,即白银和铜钱两种货币同时在市场上流通,具有同等合法性。这两种货币有各自不同的使用范围,一般情况下,国家财政收入、官员俸禄、兵饷、商人大笔交易多使用白银,而民间零星交易则使用铜钱。


由于中国银矿藏量很少,政府无法铸造统一的银币,所以白银只能作为称量货币流通。其成色、重量,各地不一,政府基本上没有统一标准进行管理,完全由商人自由掌握。白银数量的变化、流向,直接受到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影响,政府缺乏调控白银货币的能力。而对于铜钱来说,政府则有较强的控制力,可以不断发掘铜矿,从外国购买铜材,垄断铸币权力,随时调整制钱的数量以及使用范围,使之发挥实际作用。


说起铜钱,清代延续了从明代中期开始施行的制度,在道光之前,铜钱基本只有一种面值,那就是一文。清代前期国力强盛,币值稳定,民间喜欢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朝的钱币串成一串,称为“五帝钱”。取其阳气足的含义,用来镇宅。



到了咸丰年间,又出现了大面额的以一当十,当百,甚至当千的大铜钱。咸丰年间的中国可谓是内忧外患,

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些都阻碍了铜料的运输,铜料缺乏,财政拮据,用有限的铜料发行大额货币,那也是预料之中了。


到了清代晚期光绪年间,西方制钱技术传入,中国的铜钱开始被西方的机制铜元所替代,银两被机制银币替代。尽管铜钱、银两还在流通使用,但是整个社会流通货币的主流已经转到铜元、银币了。



机制钱与中国以前的金属货币不同,中间没有穿孔,这却也间接触发了红包的出现。最初中国新年的压岁钱,用红绳将钱串起来,由于机制币没有穿孔,于是便用红纸包将钱包起来,这就是红包的雏形。


清代,除了铜、银这些金属货币,还有纸币。清代初期短暂发行过纸币顺治钞贯,咸丰时期发行过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这两种纸币,两者最后一个字合称“钞票”,这就是“钞票”这个词的由来。大量的纸币是从光绪年间开始发行的,而光绪年间发行纸币的机构,既有国家银行——大清银行;也有商业银行,比如中国第一家商业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同时,外国资本也在中国开设银行,开始发行自己的货币。除了中央,地方政府也纷纷设立官钱局和官银局,发行地方纸币。各地民间的钱庄、银号、票号等也发行自己的纸币,那个时候,除了政府以外,只要你有财力,只要你有信用,都可以发行纸币,应该说是一个相当凌乱的时期。也就是在这一片混乱中,中国古代货币历史落下了帷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