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团圆,年味就不会淡

 棋中王 2019-02-16

    一整年马不停蹄,每逢除夕,所有中国人自觉为此驻足。春运的“人口大迁徙”,景区的摩肩接踵,首次突破万亿元的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无不显示着春节的热闹与繁忙。但也有人感叹:春节联欢晚会不再是年三十晚上全家守候的电视节目,听不到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在家手捧电子产品的“低头族”越来越多,年味越来越淡,有人甚至把过年当成一种形式。

    常听老辈人说:日子好了,每天都像过年。这无疑道出了年味变淡的实质。在物质匮乏时代,年味有余年货不足,做一身新衣、吃一顿饺子、收一分压岁钱,无疑是一年到头的最大“犒赏”。当新衣随时可买,饺子成为寻常食物,很多春节专属的礼俗已经日常化,年货不少而年味不多。如果春节仍然固守“老三样”,势必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减的规律,让人觉得习以为常、平淡无奇。

    循着“稀者为贵”的逻辑,我们看到,那些特色的民俗活动、难得一见的家庭“盛典”依然装点着新年的喜庆气氛。在江西资溪,畲民早早开始自制米果、糍粑,孩子从母亲那里学习制作工艺,让“春节模样”代代相传;在江苏淮安,龙狮舞、湘莲舞等特色舞蹈跳出了新年的喜庆。在农村大集、春节庙会上,在贴春联、剪窗花的过程中,年味渐渐氤氲。相比平日吃食堂、点外卖,抑或做个精致甜点留照存念,全家一起炸酥肉、做蛋饺、蒸年糕乃至亲手做一桌年夜饭的过程,饱含着劳动的喜悦,也滋长着节日的仪式感。年味,就蕴藏在这些一年一度的文化习俗之中。

    不必讳言,在时间的年轮中,一些年俗成为“常规选项”,一些则逐渐被岁月尘封。如何催生新年俗、增加新体验,成为增强年味的必要选择。我们欣喜地看到:集五福、抢红包、晒美食、视频拜年,网络为传统节日带来了新玩法;电子产品、旅行产品,“换红装”的APP、一键到家的外国食品,新“年货”并未让幸福打折;看电影大片、看非遗表演,博物馆里过大年,文旅融合烹制出高品质的文化大餐。问题在于,过年新形态,是否在精神层面给人慰藉,是否会产生“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苦恼。恐怕,在节日形式之中灌注文化精髓,春节方不会成为漫无目的的狂欢。

    团圆是春节最核心的文化主题。有人说:没有什么比家长里短更琐碎,没有什么比亲情更珍贵。“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正因游子魂牵梦绕远方的家,所以年味是人最眷恋的味道。一遍遍刷票然后踏上漫长的归途,大包小包地装满馈赠亲朋的特产,只为吃一顿团圆饭,拍一张全家福。时代大步向前,相见愈发容易,交流可跨山水,但多样的生活给过年提供了多样的选择,阖家团聚的日子依旧屈指可数。不单单是物理接近,团圆更意味着心灵相连。一起打扫烹饪,一起享受演出,促膝相谈,共叙亲情……有了团圆,年味就不会淡。

    今年,“反向春运”成为热词。当父母来到子女所在的城市享受假日,故乡似乎也不再是春节的要素。这也促使我们思考:什么才是年味不可或缺的“主料”?俗话说:哪里有爸妈,哪里就是家。我们无法阻挡日常生活品质改善的脚步,也不必把年过得比平日奢华浪费,唯一能做的,就是向家迈开双腿,向家人敞开心扉,莫让未竟的团圆成为未来的追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