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溱湖和溱潼古镇

 木香草堂 2019-02-16

从苏州东山出发是午后一点多钟,过江阴大桥后若直接去预订的酒店则时间过早,如果先去溱潼古镇看看,这样来回可能要多走三十公里,但好处是充分利用了下午的这段空闲时间。溱湖和溱潼古镇

溱潼古镇景区入口

溱潼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汉初改海阳为海陵,溱潼地属海陵县。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海陵县升为泰州,溱潼属泰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泰州路时,溱潼始称为镇。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析置东台县,溱潼镇划归东台。民国时期,溱潼一直隶属东台县,到1950年又将溱潼划回泰州。1996年泰州与扬州分治后单独建市,溱潼为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至今。溱湖和溱潼古镇

院士旧居内的叡园

江苏省以长江为界,分为江南(也称苏南)和江北(亦称苏北)两部分,如果再细化一点,江北部分又可分为苏中与苏北。溱潼地处苏中腹地,居江苏中心,是姜堰、兴化、东台三地的中枢,有“犬吠闻三县”之名。溱潼地杰人灵,从元代建镇至今已有七百余年,历史文化沉淀深厚,人才辈出,精英荟萃。清末民初以来上海滩一直有“绍兴师爷,苏北秀才”之说,此话虽有调侃之意,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北籍的文人学者在上海文化界是一个非常活跃的重要群体。溱湖和溱潼古镇

叡园内的小桥假山

溱潼的地理环境与兴化相差无几,海拔高度在2.5—4米之间,常年水位在1.2米,汛期最高水位达3.4米,全靠圩堤水闸抗洪排涝。溱潼地区水系发达,小小的镇区范围内有北夹河、中夹河、南夹河、金钩钓鱼河和西夹河等5条河道,水面积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溱湖和溱潼古镇

院士旧居内的披廊

明清两代,溱潼为苏中形胜,文人学子多来此游赏。清代与纳兰容若齐名的“词学巨擘”蒋鹿潭曾在溱潼寿圣寺水云楼长居,留下词作106篇,合编为《水云楼词》,“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郑板桥登水云楼题“得来湖水烹新茗,买尽吴山作画屏”的名联。乾隆年间的进士,苏州府教授孙乔年以溱潼景物为题,写了八首七绝,景以诗传,而成溱潼八景,谓之“东观归渔”、“南楼读书”、“西湖返照”、“北村莲社”、“石桥明月”、“花影清皋”、“禅房修竹”、“绿院垂槐”。

东观是明清时期的一座道观,坐落在古镇的东头,观外便是东大湖。夕阳西下,渔舟晚唱,故成“东观归渔”之景。诗云“苍茫暮色夕阳斜,三二渔舟泊水涯。白发引觞孙绕膝,醺醺红面映流霞。”

南楼即古寿圣寺内的水云楼,地处镇南,明代吏部侍郎储巏少年时曾在水云楼读书,故有“南楼读书”的典故。诗云“登临纵目瞰三湖,帆影迷离戏水凫,料得储君居此日,课余闲睡一尘无。”溱湖和溱潼古镇

院士旧居内陈列的木轿

“西湖返照”是指明代西大湖岸边储盐的中转仓库,黄昏后,夕阳映照在湖面和仓库的白壁上,彤霞似火。诗云“盈盈绿水映长虹,倒影楼台镜底红,片片去帆风力饱,秋芦似雪映丹枫。”

“北村莲社”是指溱潼北村的朱姓大户,其宅前有两口池塘,夏日荷花盛开,镇上的文人们便在其宅内集社吟诗,诗云“十里荷花今已无,芳塘遗迹尽糊涂,闲谈昔日社中景,雅士群居诗酒娱”。溱湖和溱潼古镇

院中的火巷

溱潼镇中原来有一条横贯东西的小河,河上近东大湖处有一座高峻的石砌圆拱桥。秋高气爽时节,登上石桥观湖上生明月,有杭州平湖秋月之胜,故名“石桥明月”。诗云“拾级平登入太清,冰轮普照万家明,长空寂静钟声远,此际无余物外情”。

古时将临水高地称之为皋,“花影清皋”是指蒋家潭边的蒋宅。蒋家是溱潼镇上的富户,拥有不少田产湖荡。蒋家潭水面宽阔,潭深,内有泉眼,水清澈。蒋宅踞潭边高地,周围辟有花园。诗云“满庭花卉一灵泉,碧水清澄镜面圆,月下阶前僧去后,闲听窗外水涓涓。”

清朝年间,溱潼北村禅院西侧内,曾有个竹园,竹园内有几座和尚的骨殖塔,故名“禅房修竹”。诗云“曲径当途树竹篁,一竿挺拔入禅房,等闲争说风光好,毕竟虚心赋性凉。”溱湖和溱潼古镇

院士旧居内的夹院

绿院是指镇上的西院寺,据溱潼的老人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几百年前,有一和尚在这里栽了两棵槐树,一棵正栽,一棵倒栽,现存正栽的那棵。因庙内有听槐轩,“绿院垂槐”由此得名。诗云“数年四季勿衰颓,绿叶纷垂伞盖成。不仅游人堪玩赏,薰蒸炎热好乘荫。”溱湖和溱潼古镇

人性化设计的墙角

溱潼八景描绘的是古镇明清时期的风光,沧海桑田,世道变迁,如今大部分景观已成水中月、镜中花。镇东的道观早无踪迹;古寿圣寺毁于“文革”,旧址现在是粮库;西大湖犹在,然白壁不存;北村莲社只剩下一个“原来在此”的标记;横贯东西的小河早已被填埋,石桥也就无从谈起;竹园和骨塔的旧址究竟在什么地方,现在恐怕已经没人能讲得清楚。溱潼昔日的风花雪月是游览指南刻意渲染的一种意境,它既是一种营销手段,也是对古镇历史和其承载的文化遗迹的缅怀,如果缺少了这些背景信息,那么古镇游也就变得索然无味了。溱湖和溱潼古镇

叡园中的一亭一池一桥

参观的门票40元一张,年过六十的老人可以减半。景区的入口处位于镇上的溱湖街上,参观的景点有院士旧居,山茶院、糟坊、民俗风情馆、婚俗馆、水龙局、绿树禅寺、高二适故居等八处,参观结束后发现出口处也在同一条街上,前后相距不过五十余米。溱湖和溱潼古镇

镇上的夹巷

溱潼有“三科两状元,兄弟五院士”的美谈。前半句是讲清乾隆年间刘荣庆、刘国庆兄弟三科会试而得状元,后半句是讲当今的遥感测绘专家李德仁和国防科技专家李德毅兄弟,两人拥有国内外五个院士头衔,院士旧居即为这两位院士的祖屋。这片院落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前后穿堂五进,照厅、穿堂、堂屋、后书房、火巷均保存完好。院内小桥流水,古树繁花,假山凉亭,屋脊灰塑,砖雕木刻,均精致生动,古朴典雅,是苏中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溱湖和溱潼古镇

街上的糟坊

院士高祖李承霖是镇江丹徒人,道光庚子科状元,一生著述颇丰,咸丰初年为避兵乱来到溱潼,购置了这处当时已有百年历史的老屋。民国时期李家与无锡的荣家是生意伙伴,荣氏集团的驻溱办事处即设在李家,荣宗敬、荣德生到溱潼也都在李家下榻。溱湖和溱潼古镇

糟坊内的酒坛

看过院士旧居,随引导指示进入隔壁的山茶院,山茶院是一座老宅,因院中种植了二十几种原生品种的山茶而得名。在山茶院中最著名的是一株植于宋代的山茶,这株山茶的树冠高过屋脊,每年花开万朵。过去这株山茶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后经茶花专家鉴定,此树已有800余年树龄,品种为“松子”,古称“松塔”,是珍贵的山茶品种。经测量,此株山茶为人工栽培山茶中树龄最长,基径最大,树干最高,树冠最广,地界最北的一株,日前已取得吉尼斯认证。溱湖和溱潼古镇

宋代的山茶花

从山茶院后厢出巷道,循糟坊、民俗风情馆、绿树禅寺、婚俗馆、水龙局一路看过去。这些景点几乎都集中在一条小巷的两边,小巷路面以麻石铺设,曲折幽深,窄的地方仅可过人,宽处两边亦可隔巷聊天。这里的民居家家相通,户户相连,均为青砖小瓦,磨檐博山,屋面饰淮脊雀尾,“猫头”滴水,再加以木刻砖雕,灰塑堆瓦装饰,以小家碧玉的精致见长,是古镇保存较好的明清时期的民居群。溱湖和溱潼古镇

溱潼民俗风情馆

最典型的是民俗风情馆里的一座仪门,这座仪门采用“干架”结构,挑选优质青砖以米浆蛋清叠砌而成,再施以水磨工艺,虽经历数百年风雨,至今依然严丝密缝,光滑如镜。门脊以灰塑和镂空堆瓦装饰,门楣上方是“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为题的四时行乐图砖雕,中间一幅为“衣锦还乡”图。门框、雀替上还有渔、樵、耕、读及鸾凤和鸣、松鹤同寿等为题的砖雕。

溱潼水质清淳,土质膏粘,开窑烧砖的历史悠久,溱潼的青砖细腻坚固,敲击声清脆响亮,称为“茨茹青”。据考证,上海的城隍庙、南京古城墙、镇江金山寺等建筑使用的都是溱潼的砖瓦。溱湖和溱潼古镇

北村莲社遗址

清初,扬州的徽商又将徽州的砖雕技艺带到了溱潼,质地细密的溱潼砖成为砖雕制作上好的原材料。溱潼砖雕的特点是花色奇巧,却不见铺陈堆砌;匠意生新却不露斧斤痕迹。溱潼砖雕采用了圆雕、高浮雕、线刻和镂雕等各种手法,以图案装饰见长,构图饱满、层次清晰、空间感很强。近年来,溱潼原始的制砖工艺和传统的砖雕技艺得到了恢复,溱潼砖雕在全国古建修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溱湖和溱潼古镇

民俗风情馆仪门

最后一个景点是高二适故居,高二适是当代学者、著名的书法家。高二适出生在离溱潼镇10里地的一个叫小甸址的村庄,1923年高二适与溱潼百货店老板的女儿朱凤子结为伉俪。溱潼镇上的这处住宅其实是高二适的岳丈家。婚后,高二适婚后常来此小住,后又因病在此休养,不过因此而称其为高二适故居似乎太过牵强,高二适终究不是朱家的上门女婿。溱湖和溱潼古镇

高二适故居子规楼

很多人对高二适并不熟悉,但学术界对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场论辩可能还记忆犹新。1964年南京发现了王谢墓志,(即刘禹锡在《乌衣巷》中咏叹的东晋王导、谢安的墓志)。时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亲自来南京考察,并发表文章,认为墓志拓片的书体与《兰亭集序》的笔迹迥殊,并由此断定享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集序》并非王羲之的亲笔。此言一出,引起轰动,时任江苏省文史馆馆员的高二适对此持不同看法,并写了《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文予以辩驳。溱湖和溱潼古镇

古建群中的夹道

但与领导意见相左的文章当时是无法发表的,高二适写信向老师章士钊求助。章士钊为此致函毛泽东,征询他的意见,希望得到他的评鉴,毛泽东在回信中说“笔墨官司,有比无好”,同意就此事展开讨论。有此最高指示,高二适的文章得以在报刊上公开发表。文章发表后轰动全国,许多学者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后来出了一本名为《兰亭论辩》的书,将有关“真伪”的各种意见收录其中。但是该书在“出版说明”中却将解放后文化界难得一见的学术论辩提到了政治高度,称“这种争论反映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斗争”。把学术论辩纳入政治斗争,那么学术上的真伪就变得不重要了,一切必须服从政治需要,较真的高老先生因此又多了一顶唯心论者的帽子。溱湖和溱潼古镇

溱潼镇上的石牌坊

回到溱湖街上,已经四点半了,尝了2元一个的溱潼鱼饼后开车去泰州的酒店。酒店在泰州郊外,从酒店到泰州城内的老街还有8公里,晚饭就选在泰州老街上的“凤凰人家”饭店。这家饭店顾客盈门,菜的量很大,味道也不错,感觉偏咸,江北地区的口味都偏咸。溱湖和溱潼古镇

泰州老街上的凤城人家饭店

第二天早上在酒店用过自助餐,开车去溱湖湿地公园。湿地公园所在的里下河地区是中国著名的三大洼地之一,古长江和古淮河曾在此交汇入海,从而形成了这一地区独特的湿地生态环境。同时,这一地区也是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的过渡区,是吴越文化和楚汉文化的连接点,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民俗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溱湖湿地公园是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五A级景区,总面积达26平方公里。景区内湿地类型多样,包括湖泊(溱湖)、沼泽、河流、人工湿地等。在溱湖湿地公园中,湖泊和河道的面积占总面积的37%,以溱湖的面积最大。溱湖又名“喜鹊湖”,因“昔多喜鹊飞集”而得名,湖面东西宽1.4公里,南北长1.5公里,形似玉佩。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溱湖的河流共有九条,形成“九龙朝阙”的奇异景观。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据园方统计,湿地公园现有各种野生植物153种,鸟类97种,兽类21种,两栖爬行类动物23种,鱼类38种,此外还有众多的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昆虫等。溱湖和溱潼古镇

溱湖湿地公园大门

湿地公园的门票每人100元,公园的大门由三条篙子船叠架而成,篙子船是溱湖地区百姓出门就要使用的最普通,也是最便捷的交通工具,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条。大门上方的“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八个大字,由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会长赵学敏先生题写。进公园大门不需门票,湿地公园的检票口设在溱湖岸边的候船大厅。湿地公园的规划总面积虽然有26平方公里,但对游客开放的只是其中的4.7平方公里,游客进入湿地游览区必须先坐游船横贯整个溱湖。溱湖和溱潼古镇

湿地大门前的麋鹿雕塑

在溱湖东面的码头弃船上岸,首先参观了中国溱湖湿地科普馆。湿地科普馆占地8000平米,高三层,底层展厅的主题为“溱湖寻迹”,分为水孕溱湖、观鸟天堂、麋鹿故乡、绿影生灵、溱湖夜色、足迹星空、溱湖迭韵、沉浸溱湖等8个展区,从地理环境、气候变化等方面介绍了溱湖湿地的形成及其原生动植物和湿地美景。第二层的主题为“探本溯源”,设有探本览胜、湿地银河、溱湖会船、溱湖砖瓦、危机与恢复、地球之肾、生态花园等展区,介绍了溱湖湿地的现状、地方文化特色和风俗,展示和解释湿地的作用。第三层为大型场景“百鹊归巢”,展示全球范围内人类在保护湿地、保护自然过程中所经历的大事,并设有瞭望窗,配置了高倍观察望远镜。溱湖和溱潼古镇

中国溱湖湿地科普馆

从科普馆出来,沿着在湖面上架设的木栈道走进湿地。江南的三月底已是桃红柳绿,春意盎然了,但地处江北苏中的溱湖湿地公园却还未完全褪去冬日的萧瑟景象,一眼望去还是以枯黄色为主。湖上吹来的阵风虽然还有一丝凉意,不过已没了冬日的凛冽,湖边的柳枝也已爆出了嫩芽,杉树林还未返绿,但淡紫色的二月兰花已经在林间盛开,沼泽地的草丛里也已经可以看到丝丝柔弱的嫩绿。

公园内的湿地类型包括沼泽、湖泊、河流及人工湿地,生长的野生植物和人工栽培的湿生乔灌木种类繁多。沼泽湿地以苔草及禾本科的沼生植物群落为主;湖泊湿地主要包括沉水、漂浮、浮叶和挺水等四类水生植物;河流湿地则以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为主,并有少量浮叶植物和挺水植物。滨岸地段以芦苇群落分布最广,并间有人工种植的湿生乔灌木分布。水生和湿生植物一般都生长在纬度较低的地区,喜温暖甚至高温,对日照的要求很高。在长江以北地区,水生植物和湿生乔灌木的萌发期相比其它植物要来得晚些。溱湖和溱潼古镇

湿地小景

三月底到溱湖湿地游览在时间节点上还早了一点,听导游讲五、六月份是才是溱湖湿地最美的时候,那时各种水生植物都已进入了旺盛的生长期,湿生乔灌木也都长出了新的枝叶,到处都是一派草叶葳蕤,欣欣向荣的景色。五、六月份也是湿地鸟类最多的时候,许多鸟类在湿地筑巢繁衍,是一年中最好的观鸟季节。溱湖和溱潼古镇

科普馆内的鸟巢雕塑

循湿地内的步行线路走了一圈,最后来到麋鹿观赏园。麋鹿为哺乳类偶蹄目鹿科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因其头脸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像驴,俗称“四不像”。麋鹿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的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草为食,善游泳,性好合群。溱湖和溱潼古镇

湿地内的麋鹿雕塑

麋鹿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善游泳,性好合群。据考证,麋鹿起源于200万年前,距今一万年至3000年前最为昌盛,数量达到上亿头。考古发现,在一万年至4000年前的人类遗址中出土的麋鹿骨骼数量与家猪骨骼数量大致相当。后来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麋鹿的数量迅速减少,到汉朝末年已近乎绝种。元朝时为了以供游猎,残余的麋鹿被捕捉运到皇家猎苑内饲养。到19世纪时只剩下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内的一群,数量约有200多头。溱湖和溱潼古镇

湿地内养殖的麋鹿

1865年秋季,法国博物学家兼传教士大卫在北京南郊进行动植物考察,无意中发现了皇家猎苑中的麋鹿。经仔细观察,他意识到这可能是动物分类学上尚无记录的鹿。大卫以20两纹银的代价,买通猎苑守卒弄到了两只麋鹿并制成标本,1866年他将标本寄到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被确认为是从未发现的新种,而且是鹿科动物中独立的一个属。法国动物学家米勒·爱德华为其确定了拉丁种名,从此麋鹿被称为“大卫鹿”(学名:Elaphurus davidianus)。1866年之后英、法、德、比等国的驻华公使及教会人士通过明索暗购等各种手段,从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弄走了几十头麋鹿,饲养在各国动物园中。溱湖和溱潼古镇

湿地景色

1894年北京永定河泛滥,洪水冲垮了猎苑的围墙,许多麋鹿逃散出去,成了饥民的果腹之物。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南海子仅存的最后几只麋鹿被西方列强劫杀一空,自此麋鹿在中国本土灭绝。

随着时间的流逝,圈养在欧洲动物园中的麋鹿纷纷死去,种群规模逐渐缩小。从1898年起,英国十一世贝福特公爵出重金将原饲养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卫普等地动物园中的18头麋鹿悉数买下,放养在伦敦以北占地3000英亩的乌邦寺庄园内。这18头麋鹿成为现在地球上所有麋鹿的祖先,二战时这个种群达到255头,因害怕战火,乌邦寺庄园开始向世界一些动物园转让麋鹿,到1983年底全世界的麋鹿总数达到1320头。溱湖和溱潼古镇

喜鹊湖畔的佛塔

麋鹿的故乡中国希望麋鹿能重返家园。1956年和1973年,北京动物园分别得到了一对和两对麋鹿,但因繁殖障碍和环境不适,一直未能复兴种群。1985年在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努力下,英国政府决定由伦敦的5家动物园向中国无偿提供麋鹿。1985年8月22头麋鹿被用飞机从英国运抵北京,当晚运至南海子原皇家猎苑,重新回到了它在中国最后消失的地方。1986年8月39头麋鹿从英国经上海运抵江苏大丰,麋鹿重新回到它的野生祖先最后栖息的沿海滩涂。溱湖和溱潼古镇

湿地内饲养的黑天鹅

这次溱湖湿地之行虽然未能观赏到湿地公园的真正美景,但增加了对湿地生态的了解,特别是因此了解了麋鹿这一世界珍稀动物的前世今生,有此收获也就算不虚此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