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话90后作家魏小河

 仰止无疆 2019-02-16

读书,只为取悦自己

毛姆说,养成读书习惯,也就是给自己营造一个几乎可以逃避生活中一切愁苦的庇护所。有了庇护所,苦闷受伤时,才有治愈的地方,才有面对这慌乱世界时的强力后盾。

新金融:《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是一本关于书的书,《读在大好时光》也是一本关于书的书,你创办的公众号“不止读书”同样关于书。能讲讲你的阅读经历吗?

魏小河:实际上,我的生活里并非从一开始就有书。我的阅读启蒙算是比较晚的。我有一些朋友,七八岁时就开始啃《红楼梦》《三国演义》,上初中就大仲马、小仲马,而那时的我还沉浸在游戏的热闹里,看书对我是种惩罚。后来爱上这场孤独的修行,望着茫茫大海,是奋力潜游,还是力不能逮。但其实我并不觉得遗憾,只是刚好没有在最初的生命里喜欢上阅读,但终究,我们还是相遇了。

我读的第一本书是《哈利·波特》,我上初中时,好像是春天,我用压岁钱从镇上破旧的新华书店里把它“抢救”出来。每天早上被奶奶叫起来晨读时,装模作样把它藏在语文书里面,贪婪地看。这就是启蒙吧!虽然没有书香世家里的传承规矩,第一本也并不是什么经典名著,但还是要感谢罗琳阿姨,她让我克服了阅读恐惧症,并让我知道在字与字的组合间,潜藏着无数我不知道的秘密。

我不是个好读者,记忆力不佳,领悟力也不够,仅是凭着一股盲目的热爱,一本一本地读,读得杂而不精,读得乱而无序,但我读得高兴。大学毕业的那个夏天,我住在省图书馆附近的一处出租屋里,每日去馆里看书,无目的地扫射,那是一段沉浸岁月,虽然是暑气腾腾的夏天,但大樟树下凉风里,让人很安静。

渐渐地,读书便成了一种习惯。床头放一本书,睡前看;背包里放一本书,地铁里看;办公室放一堆书,休息时看。我什么都读,不是批评家,也不是学者,只是一个如伍尔夫所言的“普通读者”,“没有那么高的教养……读书,不是为了向别人传授知识,也不是为了纠正别人的看法,只是为了自己高兴”。

新金融:你现在的读书生活是什么样的?理想的读书生活什么样?

魏小河:我没有独立的书房,客厅里四个从宜家买回来的白色书架就是我读书时栖息的地,而写作更是大部分在餐桌上完成的。我现在时间相对自由,也没有什么特别制定的读书计划,但每个月还是会有阅读主题。至于理想的阅读状态,应该和现在差不多吧。

新金融:《读在大好时光》这本书分为“读在清晨”“读在午后”“读在深夜”“读在路上”“读在大好时光”五个部分,你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个部分?

魏小河:这样分时段的阅读是比较理想化的,真实生活中不可能这样泾渭分明。我更喜欢在午后和深夜读书,享受于在地铁、火车和飞机上读书。

“读在深夜”那部分的书是最触动我内心的,是更能与我的生命产生联系的。所以放在深夜去读,我很喜欢深夜里那种漆黑的感觉。

新金融:为什么那么热衷于书评这种文体?

魏小河:很多人讲,书评是速朽的东西,是末流中的末流。不错,确实是这样,但也没什么不好,万世苍苍,不是人人要成为英雄,也不是每一件发明都必须改变时代。小道,未尝不是道;末流,也是流。能够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好好地生活,有滋有味地读点书,已不负这大好时光。

新金融:不少人和媒体称你为“最懂年轻人的书评人”,你怎么看这个称呼?

魏小河:我是90后,本身就是年轻人。而且我写书评不喜欢太多的专业名词,更多倾向于个人感受,在词语表达上采取的也是较轻松的字眼,这可能比较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吧。不能说最懂,但确实跟年轻人非常接近,我的读者也是二三十岁的居多。

不止读书,读书不止

不要一天读到晚,但这一生,请读书不止。读书终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能够立马见到效果的投资,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最好不是山倒海移,而是细水长流。

新金融:你的公众号“不止读书”在阅读圈里已小有名气。能否讲讲它的成长?

魏小河:2012年,我去了深圳工作,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没什么认识的人,读书是一个很好的独处方式,觉得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角落。2013年3月18日,我创办了“不止读书”公众号,当时的初衷很简单,是希望通过“不止读书”来戒掉自己“一懒二拖三不读书”的毛病。最开始的7个粉丝都是我原来公司的同事,那会儿我也是用业余时间做,每天晚上8点左右开始写,10点钟发出,说实话蛮辛苦的。去年3月份,我辞职专门做“不止读书”,一来我原本就希望自己成为自由职业者,二来那段时间正准备《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的出版,再加上当时我的公众号已经有了一些盈利,我应该不至于会饿死,呵呵。做到现在,“不止读书”已经有40多万粉丝,虽然算不上大号,但至少在这个领域还算不错。

我很年轻,也很普通,但很幸运,因为互联网,因为微信,让我的文章被更多人读到,让我有机会出书。

新金融:你的书,你的公众号,多是你个人阅读兴趣的表达,侧重于你个人的读书心得。但你却一个人单打独斗用3年多的时间把“不止读书”做得有声有色,你认为你的武器是什么?

魏小河:应该说我写的书评更适合这个时代的大众读者。萧乾在他的著作《书评·书缘·书话》里曾写道:“书评首先应面向大众,书评是一种为一般读者所写的一般书籍的批评。”我自己就是个大众读者,所以我很了解一个普通读者喜欢读什么样的书评。我一直希望把书评写成读书随笔或是散文,而不是很生硬地去评价一本书。另外,可能是“不止读书”的人格化比较强吧,里面所有文章都是原创的,而且是我自己写、自己编辑,所以粉丝会觉得跟我很熟,彼此保持了一种亲切的关系。

新金融:你跟读者的互动还是比较多的,跟读者互动给你带来了什么?

魏小河:最初,我只是一个没有什么资历的写作爱好者,写着写着,有人告诉我他挺喜欢我写的文章,给我点赞、留言,让我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使我更自信。读者的关注和鼓励对我非常重要,让我更加有动力,继续高频率地写下去。

新金融:很多出版社会跟书评人约稿,从正面来宣传一本书,你应该也会遇到过这样的事吧,一般怎样处理?

魏小河:在没有创办“不止读书”之前,我也写过这种书评发在豆瓣上,慢慢自己有了一定影响力的时候,就不能仅为了配合出版社的宣传而写书评。所以现在对给我寄书的出版社,我会说,你可以给我寄但我不一定写,如果喜欢,我会写,你也无需给我稿费。

新金融:读书这件事,让你的生活发生了一个不小的变化。可以这样说吗?

魏小河:有读者给我留言说,很羡慕我能够靠读书生活。读书这件事确实改变了我的生活。通过“不止读书”,我认识了更多因兴趣而相投的朋友,我能感受到自己变得更自信、更独立、更丰富、更自由。

新金融:未来,你对“不止读书”有怎样的期待?

魏小河:我不是一个规划性特别强的人,我希望仍然自己去写,仍然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运营,不想让它失去自己的性格。当然赚钱可以,也是需要的,但不能太商业化。

新金融:相比之下,你比一般同龄人经历得更多,你自己也说对“漂泊者”有一种天生的认同感。有没有想过写一部与自身经历相关的书?

魏小河:我的第二本书叫《失眠书》,里面有一些我的个人经历,但写得可能不是很成熟。以后我应该还会写,从我外婆写起。我外婆那代人是因为饥荒迁徙,我父母那代人是因为下岗潮外出打工,我这代人则在无奈之下成了留守儿童。我在生命过程中,被很多大时代的事情撞倒,个人的感想和感受有机会我还是会表达出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